截至9月26日收盤,恆生指數報收17466.90點,跌幅1.48%。2023年2月以來,恆生指數累計跌幅超18%,然而隨着市場持續下探,近期港股回購潮卻在提速。
年初以來,港股回購額已經超過去年同期,不少大企業呈現越跌越买的態勢。回購潮的出現能否提振投資者信心?港股市場底部是否已經來到關鍵節點?
01
股票回購的目的股票回購一般是上市公司發起的,用公司的自有資金在二級市場購入自己公司股票的行爲。买回來的股票一般是作爲“庫藏股”雪藏起來,日後公司有其他用途的時候再用,如股權激勵、發行可轉債等;或者是被注銷。A股大多企業會選擇將回購的股票作爲庫藏股,但港股市場規定回購的股票要全部注銷。上市公司开啓股票回購的目的有很多種。
以市值管理爲目的,歷史上大幅的回購潮一般發生在熊市時期,公司股價下跌嚴重,基於對公司未來前景和價值的肯定,上市公司認爲此時公司的股票被嚴重低估,與其被賤賣,不如用自有資金买入。公司主動發起回購,可以向投資者傳遞公司當前股價已被嚴重低估的積極信號,以此來穩定投資者信心和公司股價。市場的回購數據對股價未來的走勢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作爲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的來源,有相關員工激勵計劃的公司,直接發行新股會稀釋原有股東權益,在二級市場回購股份再獎勵給員工持股,既達到了激勵目的,又不會稀釋原有股東權益。
提高股東權益,因爲根據香港聯交所和證監會要求,購回來的股份要被全部注銷。所以公司回購了多少股票市場流通股就會減少多少。在總市值不變的情況下,公司總股本減少,就會提高每股收益,提升公司的盈利水平,擴大了股東權益。同時回購行爲帶來的股價上升,也將提高投資者收益。
02
港股歷史回購潮及後期走勢2008年以來,港股有過五次比較大的回購潮,分別在2008年、2011年、2016年、2018年以及2021年。2021年开啓的港股回購潮延續至今,2022年下半年的回購金額和回購筆數均超歷史新高。
通過與恆生指數的結合觀察,港股回購規模大幅增長的階段,往往是市場出現較大程度的下跌,恆生指數市盈率/市淨率的低點,並且回購的力度會隨着市場估值的持續下跌而持續加大。同時,市場的回購情況對市場的階段性底部有較強的指引作用,一般在大幅回購潮發生後,市場後期的走勢會出現企穩回升態勢,其中回購筆數相比回購金額對市場階段底的指引作用更強。
具體來看,2011年的回購潮過後一年內,恆生指數的漲幅達到20%;2016年的回購潮過後的一年內,恆生指數的漲幅超過30%;2018年的回購潮過後恆生指數同樣出現了階段性的反彈。2021年开啓的新一輪港股市場的回購潮最高峰出現在2022年下半年,同時在2023年初伴隨着一段反彈行情。隨着市場行情的再次轉弱,2023年4月之後港股的回購潮力度再次加大,預示着市場正在築底。
03
本輪回購分布今年5-9月,港股的回購市場再度升溫,截至9月25日,港股年內回購數量達到53.77億股,回購金額達到782.26億港元,已經超過2022年同期。2022年是港股回購規模的最高峰,創歷史紀錄,如果港股在後面幾個月維續較大的回購力度,2023年全年的回購規模或將超過2022年。
回購潮後港股各行業均能企穩回升,其中回購力度更大的行業能夠在獲得更高的漲幅。參照港股的回購歷史,可選消費、房地產、信息技術和工業板塊上市公司貢獻了港股回購的主要力量,其中信息技術板塊在回購潮之後表現最好,能夠實現較高絕對收益和超額收益。
從回購行業的分布來看,受騰訊控股(00700.HK)、友邦保險(01299.HK)和匯豐控股(00005.HK)大幅回購的推動,2023年期間回購金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和金融行業,其余行業的回購比較分散,集中在房地產、可選消費、日常消費、醫療保健以及工業。
個股來看,個股回購金額前十中,騰訊控股排在第一,2023年期間回購金額達到305.6億元。友邦保險的回購金額排在第二,達到199.14億港元。匯豐控股回購128.86億港元,排在第三。
從估值來看,截至9月25日恆生指數的PE(TTM)僅爲8.93倍,5年PE(TTM)估值分位點在8.5%左右,其中大部分行業的估值水平都已經比較低。從政策來看,近期政策落地頻繁,持續給市場注入流動性。結合近期回購市場的熱度,港股的市場底部已經逐漸夯實。
8月的經濟數據顯現國內經濟好轉的勢頭,而美聯儲的加息也已經進入尾聲。但離真正的回升或許還需要一些契機,如經濟復蘇的真正企穩以及美聯儲此輪加息周期的結束。有了這些基礎,港股市場的反彈機會或許才有望出現。
- End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港股在加速回購,會是“市場底”的信號嗎?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