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技術被看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在10月2日揭曉
1年前

  ·近十年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涵蓋了各個子學科,例如,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其中,基礎研究佔多數比例。

  ·mRNA疫苗技術、AI預測蛋白質技術或成今年奪獎熱門。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2023年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將於10月2日至9日陸續公布,其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將在10月2日當地時間11:30(北京時間17:30)於瑞典揭曉。屆時,澎湃科技將在第一時間對獲獎情況進行報道和解讀。

  十月的第一個星期一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全球科學界最崇高的獎項之一,由瑞典科學家、企業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1895年通過遺囑設立,旨在表彰那些在生理學或醫學領域爲人類健康和生命科學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們。自1901年首次頒獎以來,該獎見證了無數生命科學和醫學的突破性成果,並成爲全球矚目的科學盛事。

  根據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最初的五個獎項(化學獎,物理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文學獎以及和平獎,經濟學獎在1968年加入)由不同的機構負責評選和頒發。在多年組織協調下形成的頒獎順序傳統中,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十月的第一個星期、在所有獎項中第一個揭曉,拉开“諾獎月”的帷幕。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由瑞典卡羅琳學院諾貝爾大會(Nobelf rsamlingen vid Karolinska Institutet)頒發。該大會由卡羅琳學院的50名教授組成,每年舉行五次會議以討論獎項提名、選舉諾貝爾獎委員會(the Nobel Committee)以及投票決定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得者。由大會選出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是大會的工作主體,由5名任期三年的常駐成員以及10名任期一年的委員會成員外加大會祕書長組成,負責提名者的評估工作。

  在上一年獎項頒發之後,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會向全世界優秀科學家發出提名邀請,並於二月底截止提名並开始評估。每年八月,委員會將候選者名單和報告提交大會,由大會在十月決定最終獲獎者。最後,在12月10日——諾貝爾的逝世紀念日,諾貝爾獎獎章和證書將會被送至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頒獎典禮,以授予獲獎者。

  多領域成果獲殊榮

  近十年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呈現了多樣化的趨勢,涵蓋了各個子學科,例如,細胞生物學、免疫學、遺傳學等。其中,基礎研究佔多數比例。

  遺傳學研究是近年來的熱門領域。去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古DNA研究的开創者、瑞典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  bo),他對已經滅絕的現代人類近親——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不僅發現了一種以前不爲人知的古人類,還對比了現代人與古人類的基因差異,以更好地理解現代人類的進化和特性。

  許多獲獎的研究還集中在分子和細胞生物學領域。這些研究通常專注於探究細胞內的生物分子如何進行相互作用,以及這些分子如何影響生物組織和器官的功能。如2021年對溫度和觸覺感知的分子基礎的研究,2019年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的研究,2016年細胞自噬的研究等。這些研究加深了人們對細胞和分子層面生物過程的認識。

  對於病毒、癌症的免疫學研究以及傳染病的研究也在近十年來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中佔據重要的位置。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教授憑借抗瘧疾藥物青蒿素的發現獲獎,這不僅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也反映了獎項對全球性健康問題的關注和對重大醫療突破的認可。

  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也很有可能在這些領域中產生。如美國科學家Katalin Karikó 和Drew Weissman的mRNA疫苗研究。他們通過mRNA修飾,對mRNA尿苷上的化學鍵進行重排,從而使人工合成的 mRNA 能夠安全地注射到人類細胞內,爲疫苗研發做出了突出貢獻,在抗擊新冠中爲人類爭取了寶貴時間。這兩位科學家也自2021年起,陸續獲得包括拉斯克獎在內的5項 “諾獎風向標” 大獎。

  此外,AI(人工智能)技術與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交叉領域也備受關注。谷歌Deepmind公司的科學家Demis Hassabis 和John Jumper近年來橫掃多項生命科學重要獎項,包括今年的“美國諾獎”拉斯克獎。他們創造了一項能夠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的革命性技術——AlphaFold,通過AI成功解決了蛋白質結構預測的難題,並在多個領域產生廣泛影響,成爲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獲獎熱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mRNA技術被看好?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在10月2日揭曉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