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國最大縣城”到“萬億俱樂部”,合肥專治“卡脖子”
11個月前

作者丨潘磊

編輯丨海腰

頭圖丨合肥官網

“我們只是一個後起之秀,可能算是一匹黑馬”。

合肥產投資本總經理李中亞9月底說,跟頭部機構相比,合肥的產業投資在綜合指標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但正是這匹“黑馬”,卻在產業投資領域創下了驚人業績。

這個20年前二環之外還是荒地、看上去就像一個小縣城的城市,通過“以投帶引”战略,把自己變成了產業投資樣板——投資一個龍頭,引來一大波配套企業,打造一個產業,並以此實現城市量級躍遷。

這正是“合肥模式”。

寧肯緩建地鐵也要投京東方,擲下千億資金投資長鑫存儲,以及在低谷時刻重金投資蔚來汽車等,都是合肥的經典操作。

僅僅以上三波大手筆投資,就讓合肥集齊了面板、芯片、新能源汽車等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

合肥的GDP在2020年就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城市也不再是“全國最大縣城”,而是成爲“新一线城市”。

因爲“會投資”,合肥也收獲了堪稱豐厚的財務回報。

光是參與京東方在北京和合肥等地8.5代面板項目的定增和債權融資,合肥就賺了210億。

最爲典型的也許是投資蔚來汽車——從雙方公布框架協議,再到達成投資僅65天——這比很多一线風投機構的決策效率還要高。

蔚來股價也從最低每股1.2美元,一路上漲到66美元(目前已回落到10美元以內)。

沒有人確切地知道合肥從這筆投資中到底賺了多少,但肯定收獲頗豐。

合肥也因此被稱爲“最牛風投城市”(實際上是產業投資)。

但對外界來說,真正讓人驚訝的是,合肥總是能一次又一次投中“卡脖子”項目,並因此獲得了巨大回報。

這個城市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每次完成投資“風口”就來了

李中亞說,站在外界角度,看上去合肥確實投了不少大項目,或者是“卡脖子”項目,而且“一投一個准,一投就成功”。

“合肥真正去投資大項目,其實也就15年時間,這期間主要幹了三件事情,布局了三個產業——顯示屏、芯片、汽車”。李中亞說,現在回頭去看,這些產業的確都遭遇過“卡脖子”時刻。

但他表示, 10 年前沒有人意識到所謂的“卡脖子”,也沒人提“卡脖子”——那個時候屬於你好我好大家好,既然能买到國外產品,大家也就不愿意給國內企業機會。

當然現在形勢變了,“卡脖子”就來了。

“其實當初我們幹顯示屏、幹芯片的時候,並不是衝着解決‘卡脖子’去的”,李說,家電當時是合肥的一個大產業,而家電裏面很重要的一個上遊零部件就是顯示屏,並在電視機中佔到了很大成本。

“既然屏這么重要,那我們就要布局,否則那些家電企業只能去韓國高價买屏幕”——所以合肥引進了面板巨頭京東方。

“在這之後,我們又發現家電裏面的芯片,也比較稀缺,於是开始去布局芯片”,他說,面板和芯片做完,正在想下一個產業的時候,开始覺得汽車是一個大家夥,能夠拉動整個產業鏈,產值也比較大,而且又適逢汽車電氣化轉型的战略機遇期,“所以我們又去投資新能源汽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規劃是清晰的,決策部署是高效的,我們就負責按照專業化、市場化的方式執行”。

他坦承,雖然沒有刻意從“卡脖子”的角度布局投資項目,但通過調研,其實(找到)哪些東西屬於“卡脖子”並不是祕密。

比如一开始做內存芯片(長鑫存儲)的時候,市場被三家海外公司壟斷——三星、美光、海力士。

“這都是明擺着的事,很多城市都知道這個信息”,他說,但關鍵在於(城市)有沒有魄力和執行力,把一個投資可能達到1000億元人民幣的超級項目,一步一步地去做分解,並一步一步地去落實。

“這種級別的項目,往往不可能一年或者兩年就能投下去,一定要花3-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把一個產業培育起來”。

而合肥之所以能做到被外界贊譽的“提前布局”,除了合肥這個城市的領導者具有前瞻性思維之外,也得益於循着產業鏈去進行布局,包括投資。

“邏輯就是沿着產業鏈去找項目,缺什么我就補什么、投什么。”他說,2010年合肥开始布局芯片, 2014 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綱要出台,隨後又成立了大基金,芯片被提升到了國家战略高度,“美國开始打擊我們,對我們斷供,我們才知道芯片原來這么重要”。

他認爲在投資方面所謂的“預判性”“前瞻性”,也許事後復盤時可以講講,但實際上在當時,“只是覺得這東西挺好,高門檻、有產業帶動效果,那我們就投了”。

但在客觀上,合肥確實做到了“比別人早半步”,每次完成布局後“風口”就來了,然後开始賺錢,而且產業也發展起來了。

投資要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

“我們(在投資方面)做了一些可能超出別人預期的事,讓人覺得我們很強。”李中亞認爲,如果說合肥在投資方面很強,那這種強更多地可能表現在敢於重倉一個战略產業,以及敢於對一個企業去下重注。

他說,這是合肥跟很多頭部投資機構,或者其他城市不一樣的地方。

但這位產業投資領域的操盤手同時強調,單論投資業績的話,合肥產投內部很清醒,“我們跟頭部機構還有很大差距”。

“更大程度上,我們還是站在合肥這個城市的舞台上,跟隨城市的逆襲,做了一些事情”。

“我們規劃布局一個產業的思路,就是要通過投一批有前景、有回報的項目,然後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他指出,作爲產業投資機構,(找項目)不是爲了招商而招商,更不能爲了吸引項目落地而去承擔額外風險,或者說讓渡收益。

他舉例稱,合肥一直在發展汽車產業,但在燃油車時代其實進展不算大。

但是到了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換的關鍵窗口期,合肥迅速定下發展新能源汽車方向,(在投資方面)就是要先抓龍頭——“在合肥,我們一般稱這種企業爲‘鏈主’,也就是產業鏈中大而強的頭部玩家,或者處於產業鏈技術中樞的創新型公司”。

蔚來顯然就是一個“鏈主企業”。

所以在2019年蔚來遭遇困境,並在湖州、北京都無法獲得新融資時,合肥出手了。

轉過年的2020年,雙方很快就敲定了投資,蔚來獲得70億元人民幣注資,並由此起死回生。

“其實合肥布局新能源車不算早,因爲一直沒有找到好的一個標的”,李中亞說,像蔚來、小鵬、理想這樣的新勢力,都不是在合肥創業,“所以也沒有機會抓住那一波新勢力項目的落地”。

但錯失开局,也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少踩坑”。

“2020年4月份投了蔚來,兩個月後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就开始復蘇。”他說,在很短時間內,合肥引入的比亞迪、江淮大衆等整車項目就跨過了臨界點,業績开始大爆發。

他稱,合肥就此“上車”這一波新能源浪潮。

“如果現在再去搞整車布局,那肯定沒有機會了”,他說,市場已經开始洗牌了。

談及合肥投資蔚來背後的玄機,他認爲投資人需要了解的一個事實是,新興產業周期性很強,業績有高峰有低谷,有寒冬有春天,半導體、顯示屏、新能源汽車都是如此,所以在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持續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在我們合肥,這叫雪中送炭,(投資機構)要多去雪中送炭,少做錦上添花的事”。

他強調,合肥的產業基金雖然也是政府引導基金,但管理、投資方面是市場化運作。

“政府把錢交給優秀企業、優秀團隊,讓他們去按照市場化去運作,不會去幹預”,他說,專業的人就是要去做專業的事。

投出中國的“ABCD”

盡管合肥已經抓住了蔚來這個新能源產業鏈的“鏈主企業”,但並沒有停手。

李中亞說,還要沿着鏈主企業的核心領域、關鍵環節,繼續投資。

“比如說我們合肥在整車布局方面,現在有蔚來、比亞迪、長安、江淮,以及江淮跟大衆的合資公司等,這五大整車廠的產能已經超過了 300 萬台”,他稱,投資就是沿着整車的核心零部件或者技術去找項目,“往上找就是座艙,以及智能化,也就是座艙域、智能駕駛域;往下找就是底盤域跟動力域”。

“這個投資路徑很清晰。”他說,其實很多時候產業規劃的思路,就是投資的思路。

他認爲,新能源產業鏈還能出大魚。

“我們想找中國的‘ABCD’”,他說,所以合肥產投連續投了兩輪悠跑科技——後者是智能汽車滑板底盤和整車解決方案供應商。

所謂ABCD,指的是幾個有名的汽車零部件巨頭——奧托立夫(Autoliv ),博世(Bosch),大陸(Continental),德爾福(Delphi,後來進行了分拆)。

他坦承,如果是在燃油車時代,他不會去看滑板底盤項目。

因爲燃油車時代的造車敘事中,整車廠一定要去开發自己的平台,哪怕是花 24 個月、 36 個月這么長的新車研發周期。

整車廠加上ABCD這樣的傳統Tier 1(一級供應商),構建並壟斷了燃油車生態。

所以滑板底盤盡管在20年前就已經出現,卻沒有任何機會去打破那種壟斷。

但現在可以了。

“燃油車的造車方法論,被新能源車顛覆了”,李中亞說,“燃油車我們幹不過老外,合資企業所謂的‘市場換技術’策略也效果不佳,直到新能源的換道超車奏效”。

在電動車時代,底盤作爲一個硬件,其標准化、通用化程度會越來越高。

對於整車廠來說,只需要找一個悠跑這樣的“Tier 0.5”去整合底盤的那些零部件,並把各種軟件接口打通,自己就可以專注於根據用戶場景,通過座艙的個性化、智能化凸顯差異化競爭力,更好的服務自己的C端用戶。

這即是滑板底盤的價值。

但他也表示,這條路肯定會比較難,而且需要一個過程,“畢竟你是在打破傳統車企沿用多年的造車理論”。

但最終,還是要用產品價值說話。

“對於悠跑來說,需要用產品去告訴客戶:滑板底盤能大大縮短研發周期,降低整車硬件成本,能提供更大車內空間,並爲整車智能化提供更多可能性”。

他相信,在新能源整車領域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且肯定會誕生一批來自中國的全球性品牌的背景下,一定會出現中國的博世,中國的大陸,中國的德爾福。

當中國有了自己的ABCD,再加上滑板底盤,“這就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而從投資角度看,“當我們沿着Tier 1的思路去布局投資時,發現悠跑這種Tier 0.5的項目其實比Tier 1空間更大、更性感”,他說,畢竟還有 0. 5 的比較確定的空間。

他介紹,在合肥產投領投悠跑科技B輪這件事中,從雙方正式接觸,再到投資款到账,只花了三個月時間。

“被合肥投資”成爲名片

“我們總部落戶合肥肥西,從談判开始一直到落戶,總共就喫了兩頓盒飯”。

悠跑科技創始人李鵬說,跟合肥當地政府領導溝通,超高的效率讓他印象深刻。

他稱,第一次到肥西去談,和陳偉書記(合肥肥西縣委書記)談了兩個多小時還沒談完,然後就從縣委食堂打上來盒飯繼續談。

在籤約之前,他一共去了兩次,所以只喫了兩頓盒飯,“我們的項目就落地了”。

“合肥就像一個創業公司”,李鵬說,你只要把自己的技術跟合肥一說,對方馬上就會幫你對接(需要這種技術的)公司。

對於合肥各個層級的領導們來說,這已經成爲一種習慣。

“合肥的每個區縣,不僅是領導,甚至基層幹部都對產業上下遊有很深的理解”,李鵬說,對悠跑這種創業公司來說這種環境很友好,“因爲交易成本更低了。所以我們要把總部落在肥西”。

在他看來,這是合肥的一個顯著優勢。

但不是全部。

合肥還有一個優勢跟產業鏈有關,即合肥從無到有打造了一個中國電動車的生態高地——要車廠有車廠,要供應商有供應商,要人才有人才。

最後則是合肥特殊的模式。

“這種模式已經不再是基於某一個人的個人能力,而是基於一個體系化的、流程化的體制,產業、資本、產投和政府招商部門之間有一個良性互動”,他說,這種互動頻繁且高效,“比如我們的項目只要滿足了肥西的要求,產投就是OK的”。

他認爲,這種體系化的能力很多地方學不來,“有的地方也成立了類似的產業引導基金,但引導基金和招商部門還是兩套思路,大家各打各的”。

在和合肥方面籤約後,李鵬甚至還推薦了幾家電動車中上遊企業來合肥考察。

他稱,“被合肥投資”差不多已經成爲一種“名片”。

“有一次我开了個玩笑,說合肥的汽車圈子越做越大,我的汽車圈子是越做越小,因爲都跑到合肥來了”。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從“全國最大縣城”到“萬億俱樂部”,合肥專治“卡脖子”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4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