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是否加劇網癮?288份青少年問卷的警示
11個月前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作者 |  張梓桐 實習生:陳歸辭 

編輯 |  周炎炎

設計 |  梁俏

在大數據和算法的系統加持下,外賣小哥只能越跑越快,那么,對於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來說,算法是否會加劇他們在“網癮”中的沉淪?這無疑是家長們當下最關心的話題。

10月15日,由京領教育舉辦的《全球院士挑战賽》將特等獎頒給了三位上海的一個名爲《模糊的想象——青少年群體的算法認知研究》的課題,該課題以B站爲例,通過288份青少年調查問卷和部分詳細訪談,從青少年的視角描繪了青少年眼中的算法輪廓,對於算法治理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讓“時間飛逝”的

“快樂源泉”

該課題的作者是三位上海,她們以B站爲例,通過288份問卷調查了解上海的B站使用情況、青少年模式的使用情形、對內容推薦算法的認知及影響等,同時對其中13位同學展开深入訪談,以進一步了解青少年對於算法的真實態度與評價。

調查結果顯示,不少青少年都是B站的忠實用戶,與家長們的擔憂較爲一致——約65%的受訪會每日使用B站,而將近30%的學生日均使用B站時間達30分鐘以上。值得關注的是,在訪談中,學生們不約而同稱B站是自己的“快樂源泉”,常常會在使用B站時不知不覺忘卻時間,感到“時光飛逝”。

“有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特別快,感覺自己只看了五六個視頻,看視頻的時候非常快樂,時間流逝非常快。”一位學生在訪談中表示。“因爲視頻一個個往下看,不會感覺時間過了很久。”另一位學生解釋道。

不過,調查結果中也有可以讓家長們略感欣慰的信息。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們在B站上瀏覽的內容涉獵廣泛,其中不乏知識類信息(佔比60.07%),略高於娛樂類信息的人數比(佔比56.6%)。受到群體較多關注的內容主要是遊戲和動漫、學習、生活和美食相關內容,科技、藝術、體育和運動、鬼畜、娛樂和明星等相關內容也有一定佔比。這或許也正是在算法控制下的內容“千人千面”的最好注解。

“算法是一種

讓你上癮的模型”

那么,青少年是否了解算法,在他們心目中,算法到底是何“真面目”呢?在訪談中,不少學生對同齡人开誠布公。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從自身使用各類網站和App的經驗中或多或少感知到算法的存在和某些工作原理及機制,不少青少年認爲內容推薦算法與自己的喜好、瀏覽的時間、關注的UP主相關,將算法注解爲“大數據”、“AI”等網絡熱詞。

對於算法的“真面目”,不少學生有生動的闡釋。

一位學生在訪談中說自己“被大數據拿捏了”——“我覺得,每一個用戶他都有一個數據庫,給你推送的肯定跟算法有關。比如你刷外語類的內容,刷多了就全部是這類的了。我被大數據拿捏了。”也有學生從網站運營的目的角度認爲算法是“一種讓你上癮的模型”——“算法是一種程序或機制,是程序員做的,是一種讓你對B站上癮的模型。針對客戶的需求進行一系列操作,總之就是讓你上癮,圈住、留住客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談到算法的影響時,有部分同學的描述十分專業,甚至提及了“信息繭房”,認爲只看喜歡的內容而看不到不喜歡的內容,會造成獲取信息的局限,但也有不少表示從未思考過這一問題,表示只“享用”自己愛看的內容就好,“我不擔心(信息的局限),我較擔心吧”。

“雞肋”的青少年模式

有意思的是,這群喜愛B站內容的青少年幾乎一致吐槽B站的青少年模式,認爲是“對智商的侮辱”。

調查顯示,僅有35%的受訪對象選擇开啓青少年模式,剩余的65%未开啓。學生們普遍反映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與他們的智識水平和需求嚴重不匹配。

“推薦全部都是低齡兒童看的動畫片,與智力水平不匹配。”一位學生抗議道,青少年模式基本等同於‘兒童模式’”,遠遠不能滿足青少年豐富而多元的內容的需求。

在功能設置上,青少年模式下的種種限制也成爲詬病的對象,如無法進行關鍵詞搜索。有學生氣憤地表示:“做得太過了,居然不能搜索。”此外,青少年模式下的界面外觀形式,也讓一些學生感到不適。一位學生表示,該模式把不能看的視頻變成灰色,“不太吉利,像葬禮一樣……”

衆所周知,青少年模式的核心目的是防止青少年網絡沉迷、減少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影響,以呵護青少年在成長中形成良好價值觀及身心健康發展,這本與家長們的訴求和青少年所受教育的指向一致。然而,在實際中,有許多學生是在家長的同意下選擇不开啓青少年模式,這說明家長不認可青少年模式的情況也普遍存在。

值得家長欣慰的是,一些學生已經开始從青少年模式下的“被管控”中反思到管控自己的方式。有學生認識到,通過青少年模式進行“強行”管控,在根本上可能無助於自身培養真正的時間管控能力:“(青少年模式)容易造成逆反心理,應該靠自控力。因爲長時間限制不會讓你學到管控時間的真正方法,只是給你洗腦而已,過量的限制而沒有方法是無效的。”

也有學生針對B站青少年模式給出建議,表示“B站應該從算法上加以設置,分不同年齡段推薦內容和限制使用時間,更多地向青少年开啓學習區和知識區的內容和搜索,多向青少年推薦知識類內容。”

家長態度越开放

孩子就越了解算法

除了對“青少年模式”的炮轟,課題作者還通過數據的交叉分析發現了對家長們極爲有啓發的現象。

課題作者表示,通過對“使用B站家長的態度”與“關於內容推薦算法的表述”等調查數據交叉分析發現,家長的態度與孩子對於算法的認知深度呈明顯的正相關,家長“完全不幹預”對B站使用的在算法認知上的得分明顯高於“家長不允許”群體,也就是說,家長態度越开放,孩子往往越了解算法。可見,一味地限制孩子網絡產品的使用或許也是種“雙刃劍”。

基於孩子們對自身這一群體的調查研究所得,該調查也對算法治理提出了來自青少年群體的建議,以引導他們更好地應對內容推薦算法。

對於家長,作者認爲父母加強青少年對B站等信息產品使用的引導。“家長可以通過提供科普書籍、網絡視頻、親身講述等方法,與青少年加強交流,使青少年全面了解算法的利弊,對算法可能導致的網絡沉溺加強戒備,更全面地看待算法。”

學校方面,作者建議盡早引入媒介素養課程爲必修課。“在全媒體時代,無人能躲避內容推薦算法的信息分發,媒介素養已成爲學生綜合素養中無法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群體可塑性強,還具有很強的學習意愿,盡早將媒介素養課程普及到每個學校是當務之急。”

平台方面,則建議开發名副其實的“青少年模式”,而不是簡單地用“兒童/幼兒模式”一套了之。“B站等基於內容推薦算法的平台,享受了來自青少年群體的巨大流量紅利,因此,應該尊重青少年這一群體的特點,开發與這一群體智力水平、心理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相匹配的版本。在追逐流量的同時,承擔起相應的平台社會責任。”

這一課題的指導老師——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徐笛表示,三個通過半年多的研究,採用科學的抽樣方法,用一手實證材料描繪了青少年群體的算法想象,首次提出青少年模式無法滿足青少年使用需求的議題,值得監管方、平台方深思和改進。同時發現青少年群體對媒介素養教育內容的強烈渴望,是非常有價值的新發現。 

- END -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算法是否加劇網癮?288份青少年問卷的警示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4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