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邁向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10個月前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开幕式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其中包括开展務實合作和支持民間交往等重要內容。習近平主席強調,“中方將統籌推進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中方將舉辦‘良渚論壇’,深化同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明對話”。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魯班工坊、“光明行”、菌草技術、雜交水稻、青蒿素等一批“小而美”民生工程成功實施,產生廣泛的經濟社會積極效應。教育、文化、體育、旅遊、考古等領域合作不斷深化,推動文明互學互鑑和文化融合創新,形成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共建“一帶一路”的民意基礎不斷夯實。

  “爲發展中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可阻擋,各國實現共同發展繁榮的愿望不可阻擋。10年來,“一帶一路”合作從“大寫意”進入“工筆畫”階段,把規劃圖轉化爲實景圖,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爲共建國家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

  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當地女孩冬娜的記憶中,以往家中停水是常有的事。受土壤條件、工業廢水等影響,當地自來水水源受到污染,且供應不穩定。中企承建的帕德瑪水廠項目建成後,日供水能力45萬噸,實現了地表水源淨化達標,爲當地超過300萬人帶來了清潔安全的飲用水。冬娜的父親沙赫達特是一名工程師,全程參與了帕德瑪水廠的建設。他表示,中企將綠色先進技術運用於水廠建設和運營中,切實踐行了高標准惠民生可持續的要求,解決了當地民衆的生活之憂。

  10年來,一條條“幸福路”、一座座“連心橋”、一片片“發展帶”在共建國家不斷湧現,彰顯共建“一帶一路”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一家停工30年的面粉加工廠,經由中國工藝設計和機電設備更新後煥發新的生機;在柬埔寨,中國援建的特本克蒙中柬友誼醫院,極大改善當地醫療條件,有效降低當地居民看病費用;在坦桑尼亞、烏幹達,中方派來農業技術專家組、創立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助力非洲國家糧食自主生產能力和農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利比裏亞、埃塞俄比亞,中國分享的竹藤編技藝,讓農民得以利用當地竹資源生產家具,提高農村人口手工藝技能和收入;在南非,希德拉菌草技術研究培訓中心爲當地農民提供了200多個固定工作崗位,1萬多戶家庭從中受益……

  上海合作組織前祕書長弗拉基米爾·諾羅夫表示:“共建‘一帶一路’有力促進地區和全球可持續發展。最可貴的是,這一倡議從多數人的利益出發,爲發展中國家和人民帶來更多發展機遇。”

  “‘小而美’的項目優先解決了很多發展中國家面臨的資金和技術難題。”肯尼亞非洲政策研究所中國—非洲中心執行主任丹尼斯·穆內內認爲,這種小型項目有利於提升社區的生產能力,較快地改善民衆的生活。

  “爲共建國家加強互利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

  民心相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社會根基。共建“一帶一路”注重的是衆人拾柴火焰高、互幫互助走得遠,崇尚的是自己過得好、也讓別人過得好,踐行的是互聯互通、互利互惠,謀求的是共同發展、合作共贏。

  10月2日晚,位於巴西裏約熱內盧的克拉羅劇場,一場精彩的文藝演出正在進行。參加演出的明日之潮交響樂團的青少年,來自裏約熱內盧北部的貧民社區馬累。13年來,中國企業資助這一交響樂團,不僅提供資金聘請教師、購买樂器,還修建了排練教室,幫助越來越多的當地青少年通過音樂改變命運。“音樂可以撫慰人心。中國企業爲這些孩子找到夢想,帶他們走出貧民窟,我們也希望把音樂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明日之潮交響樂團負責人卡洛斯說。

  剛果(布)多利吉市有一座“劈山者”雕像,是當地民衆爲表達對中國建設者的尊敬和感謝而立。途經多利吉的剛果(布)國家一號公路是中剛共建“一帶一路”的標志性項目,歷時8年建成。公路穿越原始森林、丘陵、溼地等復雜地貌,使得從首都布拉柴維爾到經濟中心黑角市之間的通行時間從原來的7天縮短至6小時,有力帶動沿线經濟發展和民衆就業。剛果(布)總統薩蘇表示,中國建設者圓了剛果(布)幾代人的夢想,“中國是真心實意幫助我們”。

  “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見證了無數民心相通的故事,爲共建國家加強互利合作奠定堅實民意基礎,成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馬來西亞中國公共關系協會副會長顏天祿表示,中國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八項行動中,通過魯班工坊等推進中外職業教育合作、成立絲綢之路旅遊城市聯盟、繼續實施“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等舉措,都體現了共建“一帶一路”對支持民間交往的高度重視,“我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人直接參與共建‘一帶一路’,並從中受益”。

  “有助於建設一個真正造福各國人民的世界”

  在埃及尼羅河畔,有着3000余年歷史的盧克索神廟見證了歷史變化、滄海桑田。自2018年以來,中埃聯合考古項目已在這裏完成4個季度的田野工作,並取得不少重要發現。中方考古隊員們爲殘缺的孟圖神廟制作3D模型,爲研究、修復和保護神廟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卡爾納克神廟區負責人穆斯塔法·薩基爾表示,中國考古技術不僅爲古埃及文物的保護作出重要貢獻,也將推動埃及學的發展。

  中國和沙特阿拉伯的考古人員共同探尋深埋在沙漠下的塞林港,出土的大量中國宋代、元代瓷器訴說着兩國友好的過往。2022年北京冬奧會开幕式上,身穿虎頭衣、腳踩虎頭鞋,44名來自太行山深處的孩子登上舞台,用希臘語演唱奧林匹克會歌,純淨的歌聲講述着开放包容的中國故事,匯聚起“一起向未來”的力量。

  10年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已經成爲深受歡迎的活動品牌,吸引了大量民衆的積極參與;“絲路一家親”、“健康愛心包”、魯班工坊等人文交流項目贏得廣泛贊譽;圖書廣播影視精品創作和互譯互播、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等扎實推進……每一場活動、每一次對話、每一個平台,都在加深人們對不同文明的理解與欣賞,促進民心相通,不斷增強各國民衆對共建“一帶一路”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共建‘一帶一路’倡導文明包容而不是文明衝突,文明之間的對話讓埃中兩國乃至世界受益。”埃及前總理沙拉夫表示,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阿拉伯文明和中華文明开展深入交流互鑑,成爲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的典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伊琳娜·博科娃認爲,共建“一帶一路”加強了不同人群、文化、宗教間的相遇,這種相遇塑造了文明,激發了創造,豐富了學術,孕育了文學和科學寶藏,推動了文化傳承和藝術發展。

  “文明之間的對話、民衆之間的交流,能夠促進不同文明之間更高水平的理解,有助於建設一個真正造福各國人民的世界。”阿根廷國立基爾梅斯大學教授弗朗西斯科·塔亞納表示,在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

  塞內加爾中國問題專家阿馬杜·迪奧普表示,展望未來,共建“一帶一路”蕴含巨大潛力,將推動各國加強合作,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邁向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共同邁向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未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06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