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智庫:美國在這方面不妨學學中國
11個月前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道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11月29日刊登題爲《美國特色的經濟治國方略》的文章,作者爲悉尼科技大學兼職教授馬克·比森和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國際關系高級講師範·傑克遜。文章摘編如下:

  美國不斷向亞洲推銷在國內政治上不可行的區域經濟協議。

  美國“區域經濟治國方略”的最新版本是“印太經濟框架”(IPEF),但該地區的許多人很難說出這個倡議的名稱,更不用說從中受益了。

  更根本的是,在美國與中國長期爭奪地區影響力的背景下,IPEF不太可能改變現有的發展方向。中國已經是該區域佔主導地位的經濟參與者,也是所有鄰國的主要經濟夥伴。

  熱衷於大國對抗的人往往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在1997年至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的幾十年裏,亞洲國家政府已經構建了一個增強它們的經濟相互依存性並基本上將美國排除在外的金融和經濟架構。關於區域內貨幣互換的《清邁倡議》、“亞洲債券市場倡議”、“10+3”(東盟+中日韓)、“東盟監督進程”、“東北亞三邊合作祕書處”和亞歐會議只是構成亞洲經濟秩序的少數幾項協議。

  中國是其中大多數協議的締約方;美國沒有參與其中任何一個協議。這份清單還不包括把該地區聯系在一起的衆多以中國爲中心的協議,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該協定不包括美國,但包括了美國在該區域的所有關鍵盟友。

  美國決策者或許可以從中國的做法中學到一些東西,盡管這可能令人不快,可能性也不大。

  有益的教訓是,美國不再掌控亞洲的政治經濟。推動貿易協議,除了使美國科技寡頭不受亞洲國家法律法規的約束外沒有什么作用,這不會恢復美國的主導地位,也不會抵消中國的影響力。美國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計劃是對中國宏大的“一帶一路”倡議的蒼白模仿。

  成功的經濟治國方略更多地取決於解決潛在夥伴的關鍵關切:扶貧、向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轉型以及提供有用的基礎設施和投資。

  事實可能證明,美國的外交政策制定者難以超越人們太過熟悉的內容,即對其主要對手進行遏制和與其進行零和競爭等。

  值得記住的是,亞洲的長期和平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美國和中國之間合作共存的發展。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可能仍然是一種推動大國關系更加穩定的力量,而且很可能在整個印太地區受到歡迎。(編譯/王海昉)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澳智庫:美國在這方面不妨學學中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2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