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近日發布《通脹削減法案》電動汽車補貼政策實施細則,聲稱若美國產電動車包含中國等國家制造或組裝的電池組件,將不能享有稅收抵免。該細則一出爐,便受到廣泛質疑和批評。美國選擇在電池供應鏈上“使絆子”,將中國企業的產品排除在補貼範圍之外,損人害己。這種自我封閉、排斥正當競爭的低劣手段,撼動不了中國在全球電動車電池行業中的主導地位。
電動汽車被美國政府寄予了重振美國制造業的厚望。爲爭奪綠色產業發展優勢,美國一面通過貿易保護手段,遏制打壓他國企業;一面推出《通脹削減法案》等,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實行歧視性補貼政策。然而美國政府用盡手段,卻沒能帶動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今年以來,美國電動車市場增速放緩。受此影響,不少美國車企紛紛調整生產計劃。通用取消了到2024年中期生產4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福特則推遲了共計120億美元針對電動車的投資。
無視產業規律,錯判市場需求,是美國“電車夢”難以實現的重要原因。美國電動汽車產業制造成本本就相對較高,導致其售價居高不下,落後的基礎設施更是讓消費者望而卻步。近日,美國超過3000家汽車經銷商籤署聯名信,呼籲政府叫停其激進的電動車發展計劃。“現在大量滯銷電動車停在我們的停車場,市場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公开信中還列舉了美國電動車行業面臨的許多問題,如缺乏充電基礎設施、電網不穩定以及缺乏對電動車電池至關重要的礦物供應等。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執意將供應鏈相關經濟議題政治化,人爲設立貿易壁壘,將進一步推高原材料成本,積壓更多電動車庫存,在銷量的下坡路上越滑越遠。據統計,中國企業佔據全球過半的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在部分電池材料方面的供應滿足了高達90%的需求,這種規模經濟使得美國企業幾乎不可能在生產環節脫離中國。美國媒體指出,政府正在“走鋼絲”,新規或使有資格獲得稅收減免的電動車數量減少,反而背離美國汽車行業從化石燃料向新能源轉變的初衷。
美國割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幹擾生產要素流動的做法,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經濟全球化的力量,對電動汽車技術和產業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任何違背自由貿易市場規則、原則和規律的事情,就像用篩子建攔水壩,再怎么費力,水還是會穿過縫隙流向它該流向的地方。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美在電池供應鏈“使絆子”行不通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3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