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一帶一路”十周年創新理念與實踐案例(一)
8個月前

  札納塔斯風電項目哈籍員工在學習風機運維知識。

  國家電投供圖

  卡拉奇核電基地。

  中核集團供圖

  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要着力深化環保合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攜手打造“綠色絲綢之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的重大舉措,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多來,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理念引領不斷增強,交流機制不斷完善,務實合作不斷深化。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正不斷轉化爲行動和成果,爲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上,《綠色“一帶一路”10周年創新理念與實踐案例》成果正式亮相。該成果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國際合作中心指導,人民日報中國品牌發展研究院、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共同編制完成,並納入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務實合作項目清單。該成果聚焦綠色能源、綠色基建、綠色交通、綠色金融、綠色技術、綠色園區等領域,收錄了來自多邊機構、中央企業、民營企業、金融機構、科研單位的18個項目案例,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現將18個案例分期摘編刊發,以饗讀者。

  哈薩克斯坦札納塔斯風電項目——

  優化能源體系的典型示範

  在哈薩克斯坦,火力發電在總發電量中佔比超過八成,且集中在煤炭資源富集的北部地區,而南部城市電力消費量約佔全國的70%,總體電力不平衡。如何改善電力生產結構單一和南北供需不均的狀況,是哈薩克斯坦急需解決的難題。

  在哈薩克斯坦南部地區,風力資源儲備可觀,發展綠色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的優選方案。隨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哈薩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加速對接,一批中哈產能合作清單重點能源項目落地,札納塔斯風電項目便是其中之一。

  札納塔斯風電項目位於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州薩雷蘇區境內,一期裝機容量100兆瓦,安裝40台單機容量爲2.5兆瓦的風電機組,由國家電投中電國際和哈薩克斯坦維索爾投資公司共同投資,國家電投中國電力受托管理,採用了中國資金、中國技術和國際標准。項目極大改善了哈薩克斯坦電力南北供需不均、電力結構單一的狀況。

  項目年發電量可以滿足當地20萬個家庭的用電需求。全容量並網後,每年可輸出約3.5億千瓦時清潔電能,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10.9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9萬噸,緩解了南部地區缺電現狀,爲哈薩克斯坦能源體系“去碳化”目標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开發建設中,團隊成功克服了國別標准差異、融資困難等國際新能源項目存在的典型困難,在當地天氣多變、冬季寒冷的情況下,針對性解決覆冰期及其他不利因素幹擾等技術難題,以高質量運維保障了綠色能源的穩定供應。

  札納塔斯風電項目爲當地帶來了新的生機,累計創造就業崗位300多個。隨着新能源項目的快速發展,這個約2萬人的絲路沿线小城,居民有了新工作,財政有了新稅收。

  波黑伊沃維克風電項目——

  爲發展清潔能源樹立標杆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下,中國和波黑兩國各領域合作成果豐碩,衆多項目紛紛落地。其中,波黑伊沃維克84兆瓦風電項目作爲其中促進雙方綠色領域合作的重點舉措,具有標杆性意義。

  伊沃維克風電項目由通用技術中技公司、電建海投聯合投資建設,總投資額約1.33億歐元,是波黑首個以外商特許經營方式投資建設的能源項目。

  並網後,預計年均發電量將達約2.6億千瓦時,每年預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4萬噸,將提高當地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有力促進波黑能源結構轉型升級。

  項目應用了先進的中國風電設備與技術,整個項目中國產設備佔比超90%,且均取得CE認證,符合歐盟及當地標准,成爲中國標准、中國技術、中國設備“走出去”的經典實例。

  爲了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每個風機葉片靠近頂端的一部分都被塗爲紅色,以幫助飛鳥識別、躲避,防止鳥類受到風機傷害。項目所在地還是波黑野馬群的棲息地,項目方與當地野馬保護協會攜手合作,保護棲息地,改善野馬生活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波黑伊沃維克風電項目投產後將把年營業收入的1.5%交給項目所在州西波斯尼亞州,1%交給項目所在城市利夫諾市和托米斯拉夫格勒市。此外,項目建設高峰期招聘當地施工人員超100人,此後運營期也將聘用當地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持續帶動當地就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越南中山光伏電站——

  因綠而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越南目前正在加快能源結構多元化發展,尋求更多綠色能源國際合作。越南擁有豐富的光照資源,越南政府制定了太陽能發電計劃。中國光伏產業具有領先優勢,中越雙方在光伏發電領域的合作,不但緩解了當地電力供應緊張局面,還以綠色低碳的方式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因綠而興”。

  越南中山光伏電站坐落於越南慶和省,項目由天合光能开發投資建設。短短4個月間,項目團隊5次克服台風登陸等不利因素,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最終順利並網發電。

  結合地塊位於北緯11.2度、呈南高北低走向的情況,項目方創新採用了旋轉支架、雙面雙玻組件、組串式逆變器等3項技術,實現發電效率最優化。投運後,項目每年可生產6.74萬兆瓦時的清潔電力,每年可減少約5.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有效彌補了慶和省的電力缺口。

  促進創收,實現屬地經濟“因綠而興”。項目投運後,爲當地政府創造每年約138.6億越南盾(1元人民幣約合3416越南盾)的稅收,間接帶動周邊“旅遊+光伏”產業每年約207.9億越南盾的稅收。建設高峰期,聘用當地員工約1000人,投運後員工本地化率達到96%。

  原先,當地羊腸小路只能步行通過,農作物運輸困難,村民種植積極性不高。項目方到來後,爲當地新建一條長約3178米的石渣路,修復主要交通幹道1200米,新建混凝土道路580米,均無償移交給當地政府。道路暢通便利了村民運輸,每年帶動約2000戶村民平均每戶增收約693萬越南盾,促進當地村民致富。

  馬裏古伊那水電站——

  綠電开發推動西非能源互聯互通

  2022年,坐落於塞內加爾河的馬裏古伊那水電站投產,年發電量滿足馬裏、塞內加爾、毛裏塔尼亞3個國家約100萬居民的用電需求。

  水電站建成後,與馬南塔裏電站、費魯水電站形成梯級水庫和電站,連接成持久穩定、覆蓋面廣的區域電網,爲西非地區能源互聯互通、區域合作提供平台,是支持非洲聯合自強、促進區域一體化的綠色實踐成果。

  項目由塞內加爾河流域开發組織(OMVS)投資开發,中國電建總承包建設,項目採用菲迪克黃皮書合同條件,5%的資金來源於馬裏、塞內加爾、毛裏塔尼亞3個國家自籌,95%的資金來源於中國進出口銀行的優惠貸款。

  作爲應用成熟、調度靈活的清潔能源,水電站有助於所在國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水電站庫容1.36億立方米,裝機容量爲140兆瓦,運行首年實際發電量達6.87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准煤約24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63萬噸。

  採用先進綠色技術,促進創新技術向當地轉移。例如,通過對巖體抗滑穩定驗算及抗剪斷試驗,採用將重力壩建基於薄層基巖基礎上的施工方式,解決了薄層基巖承載力難以滿足工程需求的難題等,對同類問題發揮了借鑑作用。

  通過大壩蓄水增加了當地農業灌溉面積,選用低噪型施工設備,在旱季施工時灑水降塵,剝離工作結束後進行綠色覆植……項目還採取一系列措施,盡可能降低施工影響,修復、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自2016年开工以來,水電站建設相繼受到埃博拉疫情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項目團隊與馬裏人民共同度過困難時期,累計聘用當地員工近3000人次,員工本地化率達90%。

  瀾湄區域電網互聯互通項目——

  綠色電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2023年是瀾湄合作啓動的第七年。隨着多邊合作共贏模式不斷深化,瀾湄合作成爲次區域合作的“金色樣板”,其中能源合作具備重要意義。

  近年來,南方電網通過多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與越南、老撾、緬甸等周邊國家實現電網互聯互通,有序开展跨境電力互濟,其中清潔能源佔比超90%,有力支撐瀾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民生用電。

  瀾湄區域電網互聯互通項目由南方電網投資建設運營。互聯互通的電力網絡,形成了區域電力余缺互濟格局,“以(電)網帶(電)源”降低了區域電力資源的开發強度,爲綠色電網建設提供低碳轉型創新方案。

  創新“豐枯置換”電力互濟示範模式。瀾湄國家水電出力特性與中國受入省相似,項目將用電負荷特性與水電出力特性匹配程度高、對清潔電力需求大的粵港澳大灣區納入調劑範圍,通過更大範圍的豐、枯水期“電量置換”,實現清潔能源優化配置。這一清潔電力利用的創新模式,將爲促進更多的跨境電力互濟起到重要示範作用,有助於依托電網互聯深化區域電力市場建設。

  本着着眼長遠、爲區域國家電力工業負責的態度,項目建設採用了難度更大的中國綠色電網標准,最大限度保護瀾湄區域生態環境。

  促進瀾湄區域能源電力標准互聯互通。項目开發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倡議發起瀾湄國家電力企業高峰會機制,开展了10批次、270人次的專題培訓和研討會議。2023年,發起成立瀾湄區域電力技術標准促進會,推進區域標准化工作。

  新加坡裕廊島儲能項目——

  新型儲能點亮萬家燈火

  新加坡非常重視儲能建設,提出到2025年至少部署200兆瓦儲能系統。2022年12月,建設規模爲200兆瓦/200兆瓦時的新加坡裕廊島儲能項目正式投運,標志着新加坡提前完成了2025年的儲能目標。項目由中國能建山西院總承包,分兩個站址建設。項目的投產運行,在增強新加坡電網穩定性和能源供應安全、支持光伏及風電等新能源項目應用等方面具有顯著示範效益。

  遇到陰天或雨天,太陽能出現間歇性問題時,項目可通過儲能系統釋放其所儲存的綠色電力,緩解電網波動。爲解決新能源項目對電網穩定性的潛在影響,項目選擇了一種綠色且調頻響應速度快的儲能技術。考慮到新加坡的地理位置、環境條件,選擇了磷酸鐵鋰電池作爲首選方案,這種電池不含重金屬和稀有金屬,無毒無污染。

  項目採用中國國產最新的數智化儲能產品,具備單機容量大、功率密度高、集成度高等多重優勢。同時,運用創新手段整合升壓站及儲能場區的設計接口,創造性引領各系統朝着集約化、預制化方向發展。

  項目建成啓用,爲新加坡的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保駕護航,也爲集成系統工程師等專業人才創造更多機會,將爲新加坡能源行業的綠色發展注入長久動力。

  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

  帶來清潔的綠色能源

  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際,中巴籤訂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合同;202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之際,兩台機組建成投產後正式交付巴方,开始提供穩定能源。10年來,該項目把核電站、先進的核電技術和清潔的綠色能源帶到了巴基斯坦。

  卡拉奇K—2/K—3核電項目由中核集團中國中原總承包建設,是中巴經濟走廊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成果。K—2/K—3兩台核電機組均採用中國完全自主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

  改善當地能源結構,提供和平利用核能示範。項目建成投產後,兩台機組每年能提供清潔電力近200億千瓦時,滿足當地約200萬人口的需求,相當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32萬噸。此外,中核集團創新應用了“主設備預引入法”等多項創新技術,兩台機組創造了多項行業紀錄。

  通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培育設施聯通與民心相通的交匯點。在先進核電項目推動下,當地制造廠逐漸具備更多大型設備、核級設備的制造能力,對核電站標准尤其是中國標准規範體系的理解不斷加深,對後續本地化設備制造大有裨益。

  核電操縱員被稱爲“黃金人”,而巴基斯坦第一批“黃金人”正是誕生於此。K—2/K—3項目幫助培養了172名運行操縱員和維修工程師,爲巴方發展核工業儲備人才。2023年7月14日,恰希瑪核電站5號機組(C—5)破土動工,這是中國與巴基斯坦合作的第三台“華龍一號”機組,是兩國核能合作的又一重要裏程碑。

  烏幹達油田路一標項目——

  生態環境友好的“希望之路”

  2006年,烏幹達西部阿爾伯特湖區發現儲量可觀的石油資源,但此地交通落後,嚴重限制了發展。這裏還坐落着烏幹達最大的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是烏幹達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嚴苛的環境保護要求、艱苦的施工環境成爲道路建設所面臨的重大挑战。

  烏幹達油田路一標項目由中交一公局集團具體實施,由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優惠貸款。項目全長159公裏,約70%的段落位於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全线設置各種類型野生動物通道共計120余處,修建6座小橋和1座長520米的尼羅河大橋。

  創新應用,融入綠色建造關鍵技術。項目在橋梁施工過程中積極應用新技術,通過應用O—Cell法樁基靜載試驗方法,避免了在尼羅河上搭設堆載試驗平台。

  保護原貌,優化平曲线設計。在投標方案中,園區段落中有25.26千米偏離了原有的舊路,綜合考慮生態環境等因素後,通過线型優化將偏離路线縮減至3.76千米,最大限度減小對原有地形地貌和植被的破壞。

  呵護“原住民”,設計多種野生動物通道。道路在設計階段對處於園區內的100余公裏道路進行詳細勘測調研,針對兩棲類動物、小型啮齒類動物、爬蟲類動物以及大型哺乳類動物分別設計了不同類型的動物通道。

  作爲阿爾伯特湖區油田路網的關鍵一環、默奇森瀑布國家公園第一條瀝青路,道路不僅將促進當地石油开發,還聯通了尼羅河南北兩岸,吸引全世界更多的遊客前來欣賞烏幹達西部的美麗風採,成爲當地的“希望之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綠色“一帶一路”十周年創新理念與實踐案例(一)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7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