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媒:打壓中國電動車,苦果歐洲自己嘗
9個月前

  匈牙利“今日匈牙利”網站1月15日文章,原題: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打壓可能損害自身競爭力和消費者選擇歐盟委員會將對中國車企展开調查,以決定是否徵收旨在保護歐洲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懲罰性關稅。然而,任何對進口汽車加徵關稅的決定都可能引發貿易战。

  2023年,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在歐盟市場上的份額達到8%,但有報道稱2025年可能翻一番。這些進口汽車與寶馬或雷諾等歐洲老牌車企的產品展开日益激烈的競爭,但價格仍能便宜約20%。

  問題在於,歐洲消費者和車企是否應該爲調查感到高興。歐盟的市場保護措施無異於一把雙刃劍。盡管保護汽車行業的崗位確實聽起來勢在必行,因爲僅在歐盟就有約1300萬人依靠該行業維持生計,但歐盟委員會必須找到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來實現這一目標。

  實際上,出口關稅和市場保護是另一種形式的國家補貼。對外國商品加徵關稅可讓當地制造商獲取更高利潤。這有利於歐洲企業及其員工,並保護重要稅收,但這些措施產生的代價最終無法轉嫁至外部,而是由自身承擔。

  受制裁的國家越大、經濟實力越強,這種做法的效果就越差。就中國而言,鑑於歐洲經濟和企業與這個新興亞洲大國的經濟緊密交織在一起,風險再高不過。盡管像美國這樣的經濟體過去能緩衝中國報復措施,但低迷的歐洲經濟可能難以在對華貿易爭端中佔據上風。

  更不用說貿易摩擦給中歐之間的合資企業帶來的困難,懲罰性貿易關稅可能損害歐盟的競爭力和消費者的選擇。寶馬和奧迪等歐洲電動汽車制造商正慢慢將其市場份額拱手讓給美中同行。一些歐洲車企在電動化轉型的早期階段就在打瞌睡,有些仍專注於意識形態,而不是產品开發。市場保護措施或將進一步削弱其創新動力,無法爲歐洲消費者提供先進車型。

  在匈牙利等不太富裕的歐盟國家,消費者對汽車價格尤其敏感,因此禁止進口更實惠的汽車可能會使潛在买家放棄電動汽車。這無助於歐盟解決空氣污染或其他環境挑战。

  除非歐盟對制造業採取(鼓勵)競爭而非保護的策略,否則其全球競爭力有可能進一步受損。貿易關稅形式的快速解決方案可在短期內滿足歐洲工業的普遍需求,但也在或許本該對創新者大力施壓之際使其放松了努力。(作者丹尼爾·德姆,王會聰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匈媒:打壓中國電動車,苦果歐洲自己嘗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7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