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危機與美國的“離岸平衡手”
7個月前

    【特別關注】

    紅海局勢緊張之際,伊朗展开新一輪公开軍事行動。1月15日夜間,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對伊拉克北部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發動導彈攻擊,並發表聲明稱摧毀了以色列情報和特勤局(摩薩德)設在埃爾比勒附近的分支機構以及當地的“反伊朗恐怖組織”。伊朗“入局”,說明紅海危機進一步激化、升級的風險正在成爲現實。

  美英空襲加劇紅海危機

    此前,美英兩國战機在澳大利亞、巴林、加拿大和荷蘭的支持下,於1月12日起,對也門首都薩那、紅海城市荷台達和北部薩達省等地的多處目標實施了超過50次空襲和導彈襲擊,稱打擊行動是“對胡塞武裝持續襲擊往來紅海水域國際商船的直接回應”。聯合國負責中東和亞太事務的助理祕書長哈立德·赫亞裏警告,空襲可能導致紅海危險局勢加劇。

    此次紅海局勢動蕩期間,美國組建“紅海護航聯盟”、聯英空襲也門胡塞武裝這兩次重要行動,反映出在沙伊復交推動中東和解潮、美國地區霸權衰落背景下,美國應對中東地區熱點問題的战術仍然以“聯盟化對立”和“分而治之”爲特點,彰顯其維護自身战略利益的主要目的。

    紅海航线作爲世界上最重要的航线之一,其周邊局勢變化攸關美國及其盟友的切身利益。美國組建護航聯盟的目的在於維護海上通道安全,進而維護自身地區霸權。海上通道若長期受阻,將對美盟友以色列和歐洲等國經濟發展產生消極影響。另外,美國在巴以衝突中“拉偏架”、袒護以色列的行爲招致國內外巨大輿論壓力,爲扭轉自身在國際社會被孤立的情況,美國沿用在地區制造“聯盟化對立”的战術,以“維護紅海航運安全和各國貿易利益”爲由,意圖領導軍事聯盟,挑起針對胡塞武裝的矛盾對立,轉移國際輿論壓力,達到遏制胡塞武裝及伊朗的目的。同時,美國還可以借機強化在該地區的軍事力量,“合理”地爲以色列提供支持。

    然而,美國組建“紅海護航聯盟”的行爲並未產生預期效果。從參與方的反應來看,各國加入聯盟的整體意愿不積極,部分參與聯盟的國家拒絕公开身份。此外,“護航聯盟”的行動方案細節模糊,引發外界困惑和懷疑。歐盟國家也僅考慮出動配備防御系統的海軍艦船爲商船護航,並未將軍事打擊胡塞武裝列入護航計劃。還有部分國家在該問題上態度猶豫,不愿公开宣稱與美國立場一致,擔心自身在巴以衝突問題上背負輿論壓力,造成外交困局,甚至面臨遭胡塞武裝報復的風險。

    僅從護航行動執行難度來看,以造價高昂的防空導彈攔截胡塞武裝無人機襲擾的成本過高,是不可持續的護航方案。此外,護航任務順利开展需要航運公司提前集結船隊,配合護航艦隊統一駛過紅海航线,額外的高昂運營成本也會促使航運公司放棄紅海航线,轉而繞道好望角。

    總之,胡塞武裝的襲船行爲是巴以衝突外溢效應的重要表現之一,也是本輪衝突以來地區局勢走向的關鍵節點。目前來看,胡塞武裝支持巴勒斯坦的政治立場堅定,積極策應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軍事鬥爭。因此,巴以不停火,加沙危機風險外溢的進程就難以停止。爲避免衝突進一步擴大,維護紅海地區安全穩定,國際社會需要共同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巴以局勢盡快降溫並實現停火。美國組建“護航聯盟”、空襲胡塞武裝等做法不僅不能達到緩解紅海地區局勢的效果,反而可能激化地區衝突,加劇紅海安全風險。尤其是伊朗新一輪公开軍事行動被普遍認爲是針對美國空襲胡塞武裝一事的回應。伊朗“入局”或將鼓動伊朗支持的地區勢力,導致紅海危機進一步激化升級。

  美國是當下中東亂局的始作俑者

    爲調控巴以衝突外溢效應下的隱藏風險,美國務卿布林肯近期4次訪問中東,意圖通過外交斡旋控制風險。布林肯在訪問中強調了反對將巴勒斯坦民衆驅離加沙、主張釋放人質、防止巴以衝突外溢等美方立場,卻無視中東國家要求加沙地區立即停火的強烈呼聲。在訪以期間,布林肯甚至表示支持以方“正當防衛”的權利,其自相矛盾的立場遭到地區國家普遍質疑和批評。

    就在布林肯結束最新一次中東之行的第二天,美英聯軍對胡塞武裝發動空襲。通過打擊胡塞武裝,美國既可向國際社會展現其維護紅海航運的“安全提供者”形象,又可以“分而治之”的一貫做法制造衝突,引發地區混亂,從而進一步強化對以色列的支持,維護自身的地區霸權和盟友體系。

    自奧巴馬政府實施“亞太再平衡战略”以來,美國的战略重心逐漸脫離中東,开始向亞太地區轉移,並側重於拉攏盟友加入其全球大國競爭战略,拜登政府的地區战略也延續了這一趨勢。此外,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危機、油價上漲、通貨膨脹等問題令美國的歐洲盟友疲於應對,美國的對外战略重心也因此進一步傾斜,在中東地區的主導力和話語權日趨減弱。

    隨着美國战略重心的轉移,中東秩序重組已明顯提速。沙特、伊朗於去年3月達成外交和解,帶動整個中東地區多個曾經相互對立的國家實現關系“破冰”,地區出現和解潮。在中東和解潮出現以來,地區各國外交自主性不斷加強,獨立選擇發展道路的意愿更加堅定,這也是拜登和布林肯在中東地區开展外交斡旋難見成效的原因之一。

    基於其維護地區霸權爲基礎的战略架構,美國不愿看到中東地區實現“區域一體化”或出現地區領導者。出於對抽離中東後自身战略地位下降、主導權減弱的焦慮,美國持續採取“聯盟化對抗”和“分而治之”的战術策略,制造並擴大地區國家間的敵對關系,圖謀以“離岸平衡手”長久控制地區局勢。在此背景下,美國通過組建“護航聯盟”和軍事震懾等手段,圖謀借紅海亂局破壞地區各國合作進程,牽扯沙伊兩國再入亂局,消解中東地區和平發展的良好趨勢,進而提升自身地區影響力,維護自身地區利益和战略目標。

    (作者:侯宇翔,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東學院院長、教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紅海危機與美國的“離岸平衡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