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理|“印太經濟框架” 談判陷入僵局:美國限制性貿易策略注定不得人心
9個月前

  近期的一系列報道顯示,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相關談判已經陷入僵局。這或許意味着,美國通過所謂“構建新經濟協定”、打造14個亞太國家“小圈子”,以求經濟層面在相關地區抗衡中國的嘗試,基本宣告失敗。

  “印太經濟框架”於2022年5月宣布啓動,作爲拜登政府的首個重大經貿領域倡議一直備受關注。該倡議的核心目的在於“強化與印太地區關鍵經濟體的關系,在排除中國的情況下建立供應鏈機制”。框架的構建基於“四大支柱”:供應鏈,清潔能源、稅收和反腐,以及貿易。框架中包含了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美國盟友,全部成員國經濟總量佔到了全球的40%。

  然而,去年11月,受到美國方面態度的影響,框架“四大支柱”中的“貿易支柱”談判未能收獲“早期成果”。這主要是因爲美國拒絕向其他成員國开放市場,且其國內擔憂協定可能會給就業帶來影響。由此,IPEF基本上已沒有前途可言。

  拜登所在的民主黨內,美國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俄亥俄州民主黨參議員謝羅德·布朗,是本次帶頭反對就“貿易支柱”達成協定的主要人物。布朗認爲,貿易協議缺乏“可執行的勞工標准”。2015年,布朗也曾力主反對達成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當時美國勞動工會認爲,協定的達成會導致更多的工作流向海外、降低美國工人的薪資,由此獲益的只有大型企業。

  美國民主黨內的許多人都認爲,前總統奧巴馬對TPP的支持令民主黨在2016年輸掉了大選,敗給了唐納德·特朗普。許多美國工人也認爲,IPEF對他們並無好處,民主黨如今也不想冒險再損失來自勞工工會的選票,這部分選票對於他們十分關鍵。

  如今美國的一些盟友及夥伴也开始對IPEF失去了熱情,部分原因在於該框架並非自由貿易協定,也沒有提供給他們進入美國市場的機會。IPEF似乎已經是“窮途末路”,它的處境,映證的是美國在重塑亞太地區經濟領導力方面的失敗,也令美國自2017年退出TPP後再次“信譽掃地”。

  亞太地區的經濟成功,仰賴的是开放、合作以及互惠互利。任何地區性的經濟合作框架,如果要令成員國受益,就必須確保公平、包容,而不是走歧視、排他的途徑。美國應該明白這個道理,也更應該作出改變了。爲了要抑制中國的發展,美國將貿易、科技等問題政治化,所作所爲已經嚴重擾亂了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破壞了多邊貿易體系,也損害了世界各國的利益。拉“小圈子”築“高牆”損人不利己,也注定不得人心。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2月6日社論

  原標題:Biden administration’s restrictive trade initiative fails to gain traction in Asia-Pacific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編譯:塗恬 編輯:李海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和評理|“印太經濟框架” 談判陷入僵局:美國限制性貿易策略注定不得人心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19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