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評|“國家安全”幌子下的“美式”保護主義
6個月前

  新華社北京3月4日電 題:“國家安全”幌子下的“美式”保護主義

  新華社記者李蓉

  美國媒體日前報道,美方將啓動針對中國產聯網汽車的調查,理由是中國技術或對美國構成國家安全風險。長期以來,但凡中國某個企業或行業嶄露頭角形成氣候,美國必“有所作爲”,而且並不需要像樣的證據,所謂“國家安全”便是其打壓中企、行使保護主義最方便快捷的幌子。

  美方在聲明中稱,來自中國的聯網車輛“可能”收集有關美國公民和基礎設施的敏感數據,並將這些數據傳回中國。聲明還稱,中國可以遠程訪問這些車輛,或致車輛失靈。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重復了這一立場,然而尷尬的是,主持人一針見血指出,“這不就是僞裝成國家安全的貿易制裁和保護主義?”

 在江蘇省太倉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批新能源汽車即將通過專用框架運輸方式出口(2023年7月11日攝,無人機全景照片)。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外國企業,幾乎到了歇斯底裏的地步。美國以“潛在安全威脅”爲由切斷北卡羅萊納州一處軍營使用的寧德時代儲能電池的連接;以“港口安全”爲名,計劃投入巨額資金更換全美各地港口的中國產起重機,以消除“潛在威脅”;炮制各種借口,圍追打壓具有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對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多款應用程序……

  不僅是中國企業,任何威脅美國在軍事、經濟、金融、科技等領域霸權地位的企業和國家都是美國圍獵的對象。一旦被美國認定爲競爭對手,美國必定會動用包括經貿、外交等手段擠壓其發展空間,直至其喪失競爭優勢。20世紀80年代,爲消除日本經濟威脅,美國用脅迫手段與日本籤訂“廣場協議”,沉重打擊了該國經濟元氣;數年前,美國採取“長臂管轄”等種種手段“肢解”法國制造業代表性企業阿爾斯通,最終導致其主營電力業務被競爭對手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收購;2018年,美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爲由,對歐盟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鋼鐵和鋁產品加徵關稅。法國國際關系和战略研究院研究員阿裏·拉伊迪在《隱祕战爭》一書中指出,美國通過“長臂管轄”堂而皇之地對任何國家施壓,無論盟國還是敵國,完全是“只手遮天”。

 2023年7月3日,在廣東省廣州市的廣汽埃安第一智造中心,中國新能源汽車第2000萬輛下线活動現場。新華社記者鄧華 攝

  美國不僅動用國家機器行使保護主義,還非常擅於糾集小圈子,拉盟友一道形成“圍堵圈”擠壓對手生存空間。《華爾街日報》報道關注到美國市場目前銷售的汽車很少是中國制造,大多數汽車的軟件由西方公司开發。中國新能源汽車目前對美國行業影響有限,更和國家安全不沾邊。美國這般“未雨綢繆”,無非是故意做給歐洲等盟友看,抹黑中國高端制造,帶頭往中國產汽車上引火,所用手段和先前打壓華爲等中國企業如出一轍。如此行徑,讓世人看清美國才是多邊貿易體制破壞者、單邊主義霸凌行徑實施者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擾亂者。

  事實上,美國搞保護主義損人也不利己。中國電動汽車行業能在短時間內崛起,正是得益於中國的對外开放政策,通過引入特斯拉等競爭力強的外國企業加速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競爭和創新。中國汽車在全球廣受歡迎,靠的是在激烈市場競爭中形成的技術創新和過硬品質。反觀美國這個曾經的汽車大國,不僅在燃油時代逐漸讓位於日韓和德國等多國企業,在如今電動汽車時代仍不能以合作引領行業進步,讓人嘆息。雖然美國極力壓制中國汽車企業發展,但有見地的歐洲企業還是選擇與中國合作,將新能源汽車“蛋糕”共同做大,從而實現共贏。小鵬汽車和德國大衆汽車上月籤訂合作協議以加速電動汽車开發就是證明。

  美國口中的所謂“國家安全”,誰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雷蒙多在採訪中說,中國產汽車就如同“裝了輪子的蘋果手機”。網友回復,“這么說,她承認蘋果手機收集了全世界的數據”。謊話說多了騙的只能是自己,誠實守信不僅是做人之道,也是立國之本。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新華時評|“國家安全”幌子下的“美式”保護主義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