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案人為下毒機率極低?台大醫揭關鍵 還原檢驗過程
7個月前
寶林茶室案人為下毒機率極低?台大醫揭關鍵 還原檢驗過程
台北市衛生局今(1)日上午記者會公布寶林茶室案調查最新進度,宣布3月24日採集的廚師手部拭子檢體、經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檢驗,驗出米酵菌酸陽性。所長翁德怡午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此一結果可以確認「案發當時,米酵菌酸確實存在於這間店,且是在廚房內」,但考量連續5天都陸續有個案、且患者病症輕重程度不一,是人為下毒的機率極低。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法醫學研究所所長翁德怡表示,最一開始台北市衛生局接獲新北市衛生局的通報時,懷疑是食物中毒,推測可能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桿菌、大腸桿菌等病原,依循常規的檢驗程序,並在3月24日前往現場採檢,並帶回廚師手部、砧板、菜刀、水果刀等4件拭子檢體。
翁德怡說,最一開始先做了細菌培養,過一週卻都沒有養出前述的常見細菌,隨著後續的案情發展,雖能推測食物中毒原因跟這家店有關係的機率極高,但若沒有檢出毒素、就無法拿出實際證據,後來嘗試使用培養液,發現廚師手部檢體驗出米酵菌酸,也證實了「米酵菌酸曾經出現在寶林茶室A13店」。
針對廚師手上為何會有米酵菌酸反應,翁德怡說,質譜儀檢測靈敏度極高,即使廚師手部完全乾淨,只要有接觸過,還是有可能檢驗得出來,最後在每毫升0.2奈克的定量極限下,檢出廚師手上有約每毫升1奈克的米酵菌酸殘留,代表廚師手部可能接觸到特定、含有高濃度米酵菌酸的物體,但「無法斷言是哪一項食材。」
至於外界懷疑的下毒可能性,翁德怡指出,如果這次事件起因於人為下毒,不會連續5天都出現個案,且每個人身上的毒素量都不一樣,比如與最嚴重的個案或死亡個案同一天用餐的患者,不是每個都發展成重症或因此死亡,如果下毒,不太可能像這樣不均勻。
然而,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亞型」生產,為何這次衛生局檢驗「檢出毒(米酵菌酸)卻檢不出菌(唐菖蒲伯克氏菌)」?翁德怡說,唐菖蒲伯克氏菌是非常脆弱的菌種,3月24日採集的檢體上可能有採集到,但在培養過程中,在成功養到能檢測的程度前,可能就已經被其他細菌消滅。
翁德怡說,相信往後食安專家一定會參考這次食安事件,訂出更好的衛生管理標準程序,而現行的洗手標準是用金黃色葡萄球菌來訂定,沒有想過怎麼樣才能清理乾淨像米酵菌酸這類的毒素,「這是我當醫師30年第一次看到」,如果食藥署能夠成功培養出細菌、也可以藉此評估是否調整,相信感控、食安專家會給各位更好的答案。
更多「寶林茶室疑食物中毒案」相關新聞。
沈富雄批「王必勝搞錯寶林案重點」:應叫廚師重炒一次給大家看
手上有米酵菌酸卻沒事?毒物醫推測寶林廚師逃過「關鍵中毒途徑」
寶林食安事件引恐慌!民眾保險該怎麼買 壽險教戰加強2險種保障
寶林案最新突破!工作人員手部檢體有米酵菌酸 王必勝曝要做這事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寶林茶室案人為下毒機率極低?台大醫揭關鍵 還原檢驗過程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