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俄的議會議長當選總統 斯洛伐克對俄烏衝突立場或迎轉變
7個月前

  據新華社消息,斯洛伐克選舉官方網站初步統計數據顯示,在4月6日舉行的總統選舉第二輪投票中,現任國民議會議長彼得·佩列格裏尼擊敗前外交部長伊萬·科爾喬克,贏得選舉。佩列格裏尼被外界認爲是親俄人士,2018年至2020年,佩列格裏尼曾擔任斯洛伐克總理,2023年10月當選斯國民議會議長。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斯洛伐克現任總理菲佐已是親俄人士的情況下,隨着佩列格裏尼上台,斯洛伐克政府或進一步改變對俄烏衝突所持的立場。

  佩列格裏尼:將確保斯站在和平一邊

  據報道,斯洛伐克2024年3月23日舉行總統選舉首輪投票,但9名總統候選人中無人得票率過半,得票率居前兩位的科爾喬克和佩列格裏尼進入第二輪角逐。

  現年60歲的科爾喬克在2020年至2022年期間擔任斯洛伐克外交部長,此前曾擔任斯洛伐克駐美國和德國大使。科爾喬克還是斯洛伐克駐北約和歐盟特使。科爾喬克堅定支持斯洛伐克留在歐盟和北約。

  與此同時,48歲的佩列格裏尼是總理羅伯特·菲佐的親密盟友,佩列格裏尼領導的左翼政黨聲音-社會民主黨在2023年的議會選舉後與菲佐領導的親俄民族主義政黨——方向-社會民主黨等黨派組成執政聯盟。

  值得一提的是, 2018年時,佩列格裏尼是菲佐的副手,因記者揚·庫西亞克及其未婚妻被殺而引發大規模抗議,菲佐被迫辭去總理職位,佩列格裏尼於當年3月22日成爲總理。

  此次第二輪總統選舉的數據顯示,在已統計完成的99.66%選票中,佩列格裏尼得票率爲53.26%,科爾喬克得票率爲46.73%。第二輪投票中選民投票率達61.07%,高於首輪投票的51.91%。

  選舉結果出爐後,科爾喬克在競選總部承認自己敗選,並祝賀佩列格裏尼。不過,科爾喬克猛烈抨擊佩列格裏尼的勝選“是通過傳播恐懼和仇恨”實現的。

  “你可以通過讓對手成爲战爭的支持者來贏得一場選舉。我不會忘記這一點。”科爾喬克說道。

  佩列格裏尼則在競選總部表示:“我將成爲一名支持政府改善人民生活的總統。我將盡一切努力讓斯洛伐克永遠站在和平一邊,而不是战爭一邊。”

  佩列格裏尼還表示,自己的勝利意味着菲佐領導的政府將在其目標上得到支持,而不會面臨 “反對派、機會主義權力中心”的阻撓,佩列格裏尼所指的是即將卸任的現任總統蘇珊娜·恰普托娃。

  恰普托娃是斯洛伐克國內親西方政治勢力的代表,一直在俄烏衝突中持支持烏克蘭的立場。不過,在2023年6月收到死亡威脅後,恰普托娃宣布不會競選連任,她的任期將於2024年6月15日屆滿。

  親烏立場或加速轉向

  斯洛伐克政府由總理領導,總理擁有大部分行政權力。總統則負責在國民議會選舉後任命總理並任命憲法法院法官。盡管總統還可以否決法律,不過議會可以以簡單多數推翻總統的否決,並在憲法法院提出質疑。

  報道稱,斯洛伐克總統任命的憲法法院法官可能在總理推行改革引發政治衝突時發揮重要作用。總統還有權赦免罪犯。

  有批評人士擔心,佩列格裏尼與菲佐領導下的斯洛伐克將放棄其親西方路线,轉而追隨親俄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步伐。不過,外界認爲,佩列格裏尼比菲佐更爲溫和,佩列格裏尼4月6日早些時候表示,一旦當選,他並不急於對斯洛伐克的外交政策進行任何根本性改變。

  “這與外交政策的未來方向無關。我也像其他候選人一樣保證,我們將繼續成爲歐盟和北約的強大成員。”佩列格裏尼在首都布拉迪斯拉發郊區的羅溫卡投票後表示。

  佩列格裏尼還指出,歐盟和北約已“分爲兩派,一派贊成不惜一切代價繼續(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战爭,另一派則要求开始和平談判”,“而我屬於後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3年10月再度上台後的第二天,菲佐便宣布斯洛伐克將停止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今後對烏克蘭僅限於"人道主義和平民援助"。菲佐2024年1月還表示,自己反對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並重申了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立場。菲佐認爲,目前的俄烏衝突沒有軍事解決方案,烏克蘭將不得不放棄部分領土。

  截至2023年10月,人口僅540萬的斯洛伐克向烏克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特別是提供了13架米格-29战鬥機、便攜式地面防空系統(Manpads)和防空系統,以及負責修理烏克蘭士兵使用的武器。

  根據基爾研究所(Kiel Institute)的數據,截至2023年7月31日,斯洛伐克已承諾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總額(主要是軍事援助)達6.8億歐元。斯洛伐克是援助額佔其國內生產總值(0.65%)最大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挪威、波羅的海三國家、丹麥和波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親俄的議會議長當選總統 斯洛伐克對俄烏衝突立場或迎轉變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