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相近|重溫“破冰之旅” 續寫“乒乓友誼”
5個月前

  新華社華盛頓/北京4月9日電 心相近|重溫“破冰之旅” 續寫“乒乓友誼”

  新華社記者鄧仙來 喬繼紅 魏夢佳

  1971年4月10日,當美國乒乓球運動員康妮·斯威裏斯從香港步行進入中國內地時,既興奮又緊張。她邊走邊用相機抓拍了一張照片,因按下快門時手有些抖,拍得有些模糊。她至今珍藏着這張照片。

  彼時,應中國政府邀請,由康妮等15人組成的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中國。從這一歷史性訪問开始,小小乒乓球撞开了中美重新交往的大門,开啓了“小球轉動大球”的外交佳話。

  如今,年青一代跨太平洋“以球會友”,重溫“破冰之旅”,續寫中美人民半個多世紀的“乒乓友誼”新篇。

  “興奮又緊張”的破冰之旅

  2023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舊金山出席美國友好團體聯合舉行的歡迎宴會時發表演講,提到了1971年“乒乓外交”的破冰之旅,並指出,“是時代潮流讓我們走向彼此,是共同利益讓中美超越分歧,是人民愿望讓兩國打破堅冰”。

  “記得我們得知受邀去中國訪問的消息,我真是很興奮,也有些緊張。”康妮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的家裏接受記者專訪時這樣回憶。

  當時,23歲的康妮隨美國乒乓球代表團在日本名古屋參加第31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其間,美國運動員格倫·科恩誤搭中國隊大巴,中國乒乓名將莊則棟與他友好互動。雙方這次意外接觸立即引起外界關注。此後,中國領導人作出決策,中方正式邀請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

  康妮說,她當時訪華所用護照至今由美國外交國家博物館保存。那個年代,在美國公民的護照上,中國被列爲不能訪問的國家之一。特事特辦,美國官員“用黑色馬克筆將‘中國’(從不可訪問國家名單中)塗掉”。看似輕輕的“一筆”,卻是美國乒乓球代表團“破冰之旅”必須闖過的重要一關。

  在美國乒乓球代表團訪華期間,雙方運動員舉行了表演賽。康妮告訴記者,中國隊實力遠在美國隊之上,“他們本可以兩三個球就輕松打敗我們”。然而,面對首都體育館1.8萬名觀衆,中國隊秉持“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與美國隊打得有來有回,雙方球技都得到充分展示。

  康妮還特別回憶了一個細節:周恩來總理問美方乒乓球代表團還有沒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美方團長立即回答“有”,所有人都喫了一驚,只聽美方團長接着說“你們給我們太多好喫的了”,大家都笑了起來。

  1971年4月17日,康妮一行結束訪華之旅,帶回美國的是中國人民的真誠友誼。

  1972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正式开啓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同年4月,中國乒乓球代表團應邀回訪美國,並在白宮受到尼克松接見。

  康妮的丈夫戴爾·斯威裏斯同爲美國國家隊乒乓球運動員,參與了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美接待工作。他回憶說,當時兩國運動員同乘一架飛機、同住一家酒店,切磋乒乓球技战術,出席各種活動,“他們有機會充分了解美國是什么樣,我們雙方在場上場下都非常愉快,收獲了共同的回憶”。

  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副會長白莉娟也是當年美方接待成員之一。她對記者回憶說:“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雙方都充滿熱情。”

  在中美“乒乓外交”一來一往的开篇裏,面對面交流加深了中美兩國人民對彼此的理解,也拉近了心靈距離。

  “無關輸贏”的青春友誼

  2024年1月7日,在北京八達嶺長城上,美國弗吉尼亞大學乒乓球代表團成員合影留念。照片構圖同康妮一行53年前訪華時在長城上的留影幾乎一樣。

  “我們爬了長城,並像他們一樣拍了合影,以這種方式重溫歷史。”弗吉尼亞大學商學院大四學生、學校乒乓球俱樂部主席呂潔說。

  弗吉尼亞大學全球事務副教務長斯蒂芬·馬爾說,“乒乓外交”是美中關系發展史上的“關鍵時刻”,希望能借此次訪華之機,讓年輕人“完整重溫”1971年“乒乓外交”之旅。“對每一名關心美中關系的學生來說,回溯歷史非常重要。”他說。

  弗吉尼亞大學乒乓球代表團先後到訪香港、北京和上海,與清華大學、復旦大學和上海體育大學的學生“以球會友”,續寫“乒乓友誼”。

  在清華大學,兩校學生混合配對進行雙打比賽。在馬爾看來,這種“無關輸贏,只爲友誼”的比賽形式是對“乒乓外交”精神和美中人民友誼的致敬與傳承。

  “這種友誼賽更強調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清華大學大四學生於宏博參與了那次乒乓球比賽。他說,兩國青年在賽場上交流球技和對體育精神的理解,在賽場外交流各自大學生活和對各種問題的看法,“我們更好地互相了解”。

  中國朋友的熱情友好讓美國高校師生們難以忘懷。馬爾說,在華期間的歡聲笑語和中國學生對促進兩國友誼的熱忱,都“牢牢印刻在我們心中”。

  弗吉尼亞大學乒乓球代表團訪華前不久,北京大學乒乓球隊應邀訪問美國華盛頓、舊金山和洛杉磯等地,並參加了美國乒乓球公开賽和一系列中美“乒乓外交”紀念活動。

  “在洛杉磯比賽時,我的右手受傷流血了,美國觀衆一直給我加油,一位美國隊員滿場幫我找藥。”北京大學乒乓球隊員宮銘澤說,“我帶傷打贏了比賽後,很多美國觀衆都爲我歡呼,賽後還來同我擊掌,讓我感覺特別溫暖。”

  在舊金山的比賽後,戴爾上前摟住宮銘澤的肩膀,稱贊他“打得特別好”。宮銘澤舉起手機,幾名中國青年與戴爾、康妮自拍留念。

  跨太平洋的一次次握手,體育是彼此的共同語言之一,溫暖、熱情是彼此的深刻印象。“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從歷史瞬間的定格,成爲今天的鮮活畫面。

  讓“乒乓外交”的故事傳承下去

  2023年12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大略市會展中心,上百張乒乓球台排开,美國乒乓球公开賽如火如荼。

  北京大學乒乓球隊教練、前世界冠軍劉偉率隊參賽。2006年,她曾作爲北大乒乓球代表團成員訪美參賽,參與了中美“乒乓外交”35周年紀念活動。近日,她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自己的直觀感受是,時隔十多年,如今在美國打乒乓球的青少年越來越多,會講中文的人越來越多。

  康妮和戴爾夫婦也參加了這一賽事。“乒乓球是橋梁,讓不同社群的人們了解彼此、了解世界,我完全認同這一點。”戴爾說,通過乒乓球,他不僅認識了老一輩中國國手,又同劉偉等人成了朋友,期待中美兩國能實現更多高校之間持續互訪,讓“乒乓外交”的歷史遺產一代代傳承下去。

  無論是復信美國“老朋友”,還是面向美國友好人士發表演講,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美關系的未來在青年。今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集體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战略學術界代表時指出,中美關系史是一部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過去靠人民書寫,未來更要靠人民創造。

  在與弗吉尼亞大學學生的互動中,清華大學學生陶昶加深了對“乒乓外交”歷史的了解,認爲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是“乒乓友誼”所蕴含的智慧,“中美交流的意義不僅在於我們有多少共同點,更在於我們可以就不同點去溝通、去磨合”。

  投身美中關系工作已半個世紀的白莉娟說:“現在重拾人文交流的意義比以往更爲重要。”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井泉認爲,體育始終是中美民心相通的橋梁和紐帶之一,“相信中美之間將湧現更多人民友好交往的故事”。

  已年逾古稀的康妮動情地說,她和丈夫將以畢生精力加深美國人對“乒乓外交”的理解,推動年青一代續寫“乒乓友誼”的新故事。她表示,期盼美中兩國能“拿出勇氣”,“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各領域交流,“只要保持交流,就能消除障礙”。(參與記者:許緣、胡友松、馬曉東、黃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心相近|重溫“破冰之旅” 續寫“乒乓友誼”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