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等西方國家不斷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導致不公平競爭”,污蔑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爲代表的中國產品出口威脅他國產業發展,稱中國以“過剩產能”衝擊世界經濟。
“新話術”的背後是“老套路”。給中國“新三樣”產品強扣所謂“產能過剩”帽子,目的是爲了遏制打壓中國科技發展和產業升級,以不正當手段維護美西方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壟斷地位,以及由此帶來的超額收益。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的產能高低是由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只要加強合作,就能共同發展。早在200多年前,亞當·斯密就在《國富論》中闡明,國際貿易使各國實現分工合作,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發展水平。倒是今天,某些西方輿論將“產能過剩”定義爲超過國內需求的生產能力,這是何等狹隘!不僅違背了經濟常識,更不符合客觀事實。如果各國生產的產品僅爲滿足國內市場需求,世界貿易從何而來?按此邏輯,美國生產的芯片、德國生產的汽車80%都用於出口,是否也可以被稱爲“產能過剩”?
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是順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符合經濟客觀規律的正確战略選擇,是中國比較優勢的體現和對全球分工的貢獻,有助於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目標。以“新三樣”爲代表的中國新能源產品,不是所謂的“過剩產能”,而是積極滿足全球市場需求的優質產品供給;沒有衝擊世界經濟,而是爲世界經濟增長和價格穩定提供了重要支撐。
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增長乏力和通脹高企困境,高質量、高效能、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提供有力支撐,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2023年,我國“新三樣”產品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每出口3輛汽車就有1輛是電動載人汽車,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6年位居全球首位,受到海外消費者廣泛青睞。英國汽車制造商和貿易商協會首席執行官邁克·霍斯日前在接受採訪時就表示,更多中國電動汽車品牌進入英國,不僅降低了電動汽車價格,還鼓勵了行業創新,讓消費者和汽車行業都受益。
從全球範圍來看,優質產能不是過剩,反而是嚴重不足。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這也意味着,當前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特別是衆多發展中國家對新能源產品的潛在需求巨大,何來“過剩”一說?
在國際綠色低碳市場需求不斷擴張的背景下,作爲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和設備制造國,中國持續提供優質新能源產品,將有力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體現負責任大國擔當。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降低了全球清潔能源使用成本。中國還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开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有效解決了有關國家和地區用電難、用電貴等問題。中國的綠色產能正有力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碳目標、加快綠色轉型。國際可再生能源署報告顯示,過去十年間,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了60%和80%,這其中很大一部分歸功於中國創新、中國制造、中國工程。
指責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毫無事實根據,以此爲借口採取貿易保護措施,必將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新興產業的成長發展,阻遏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綠色轉型進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金觀平:中國優質產能爲世界經濟添動力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6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