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爲世界綠色發展注入先進產能
4個月前

資料圖:中企承建的沙特阿拉伯阿爾舒巴赫光伏電站。

  針對近期西方國家頻頻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4月2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產能是推動綠色發展亟需的先進產能,而不是過剩產能。世界並不需要中國減少產出,而是需要更多資金和產品來加快能源轉型和消除貧困。

  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爲全球向清潔能源轉型提供強大助力。以風能爲例,貿易機構“全球風能理事會”近日發布的《2024年全球風能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新裝風力發電機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117吉瓦,比2022年增長50%,但如果將中國排除在外的話,全球風能產業的增長實際已陷入停滯。報告指出,美國、歐洲和印度等的風能建設在過去5年裏停滯不前。數據顯示,除中國外,2023年全球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僅爲41吉瓦,與2020年相比僅增長了0.088吉瓦,“這僅相當於6台超大型海上風力發電機的裝機容量”,“而全球風電行業每年本應該新裝數千台風力發電機”。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增長50%,主要就是靠中國的推動。2022年,中國的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大致相當於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2023年新增太陽能裝機容量又增加一倍,新增風電容量增加66%,儲能容量增加近四倍。英國《金融時報》援引行業數據顯示,中國有望在2025年實現此前制定的到2030年太陽能和風能總裝機容量達到1200吉瓦的目標。中國的綠色技術、綠色產品,特別是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因應了各國緩解能源危機、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將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的新能源產能爲更多國家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機遇。在4月22日荷蘭鹿特丹舉行的世界能源大會上,全球最大石油企業沙特阿美公司首席執行官阿敏·納賽爾表示,中國通過降低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成本,實質性地助推了西方國家實現淨零碳排放目標。據統計,過去10年,全球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平均度電成本分別累計下降超過60%和80%,這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都可以歸功於中國的貢獻。中國憑借龐大的市場規模、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和技術創新能力,成功將太陽能電池板和電動汽車的成本大幅降低,提高了這些新能源產品的可普及性,不僅降低了自身碳排放,也爲全球消費者提供了更經濟、更環保的選擇。同時,中國還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建設大量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項目,幫助東道國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樣化方向加速轉型。比如,中國企業總承包的阿聯酋宰夫拉太陽能電站已實現並網發電,幫助阿布扎比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40萬噸,將爲阿聯酋能源經濟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企業在沙特承建的全球單體最大光伏電站——阿爾舒巴赫光伏電站,建成後預計35年總發電量約2822億千瓦時,折算二氧化碳減排量近2.45億噸。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表示,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持,顯著提升了清潔能源技術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綠色技術的成本。

  西方給中國新能源產業扣上“產能過剩”的帽子,是保護主義的表現。彭博社的分析顯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絕大多數排名靠前的汽車出口商產能利用率處於國際公認的正常水平。中國電動汽車出口量佔總產量的比例遠低於德國、日本、韓國等主要汽車生產國,出口的價格也符合市場規律,根本不存在傾銷問題。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只是爲保護主義提供借口,限制中國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品的出口,只會造成多輸的局面。彭博社專欄作家大衛·菲克林認爲,西方國家玩弄保護主義只會給自己造成損害。他在題爲《中國正在推動風電革命》的文章中寫道,歐美國家風能發展滯後的根本原因是“對未來供應鏈能力的投資長期不足”,而這種不確定性是由“政府政策的猶豫不決,發放許可證、並網和土地審批等工作的延誤造成的”,其結果就是,“只有在中國,才有足夠的供應鏈來保持風能的增長”。

  中國的新能源產業優勢是靠真本事獲得的,是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塑造的。面對全球能源轉型這個大趨勢,以鄰爲壑的保護主義舉措不但不會讓實施者受益,更會拖累全球綠色發展的步伐。重塑世界能源體系,中國、美國、歐洲國家等各方需通力合作,而不是挑起一場破壞性的貿易爭端。(聶舒翼)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海外網評:中國爲世界綠色發展注入先進產能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