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北士科標案市地賤租 民進黨喊:柯文哲不要逃出來說明白!
6個月前
柯文哲市府任內的台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設定地上權案招標爭議不斷延燒,民進黨今(30)日質疑,為什麼同樣的科技園區專用區,有著截然不同的待遇,包含底價、土管規定、有無投資計畫書都不同,是否是有意為之,讓特定人拿到好處?指令是否又直接來自市長室?呼籲柯文哲別再閃躲,出面說清楚。

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進黨發言人吳崢、台北市議員簡舒培、林延鳳今召開「柯文哲專簽放水!北士科成羅生門?」記者會。吳崢表示,除了北士科標案得標過程有諸多疑雲,現在更爆出潛在投資人的會議備忘錄疑點重重,當初柯市府洋洋灑灑列出14家潛在投資人,想呈現努力招商,然而離奇的是,元大人壽竟出面發重大聲明駁斥與柯市府接觸,稱從未就北士科案與柯文哲及台北市政府有任何接觸,亦未參與投標,讓整件事成為羅生門,到底是誰在說謊?
 
簡舒培指出,前副市長黃珊珊說招標案「並非市長一人可決定」,但證據出來,北士科三塊基地分開招標且底價下修,這種種荒謬決策就是柯文哲親自拍板定案,據產發局在110年7月12日針對北士科三塊基地招標簽呈中,第三次招商規劃於109年11月12日提報促參推動委員會、110年3月3日提報市長室會議,更明確寫著三點,第一,採3街廓基地個別招商,第二,T16基地採三階段開標,核定T17、T18基地採價格標不需要投資計劃書。第三,各基地底價為,T16基地45億2,458萬2,080元;T17基地21億9,007萬5,760元;T18基地14億6,627萬7,717元,總計81.8億,簽呈的最後一頁,「決行」欄清清楚楚蓋著「臺北市市長 柯文哲」職務章,以及親筆押上日期。

簡舒培說,柯文哲稱這塊地是設定地上權,非BOT案不用投資企劃書,不過108年第一次招標、109年第二次招標皆需要,110年第三次招標T16需要、T17、T18就不需要,這幾次設定投資企劃都是柯文哲本人。

簡舒培提到,在台北市地價不斷上漲的時刻,招標底價僅81億比第一次招標的86億還要少,辯稱是頭兩次招標落空下修底價,柯文哲讓這塊地分別招標,甚至T17、T18僅以價格決標,讓新壽用低於市價的44億決標,導致權利金下修, 「柯文哲不要逃出來說明白,為什麼賤租市產?」

另外,簡舒培指出,最離譜的是為了遮掩這些「大放送」的招標條件,柯文哲以109年11月12日促參委員會會議決議當依據,但據訪談紀錄,在109年11月12日促參會議開會前,柯市府僅訪談過四家潛在投資人,其中只有109年11月11日訪談的新光人壽同時要求三塊基地分開招標及調整招商差異,巧合的是,市府訪談完新光人壽,隔天促參委員會即開會把三塊基地分開招標及T17、T18直接採價格決標,這麼剛好新光人壽都有建議。

簡舒培說,在市府在110年2月17日再訪新光人壽時,新壽更進一步建議權利金底價調整下修,柯市府也就在110年5月17日召開區段徵收及市地重劃委員會進行審議,同年5/28由柯文哲簽奉核准權利金底價81.8億,新壽提出的三點「分開招標、權利金下修、免投資企劃」,柯市府全盤接受,其他投資人都只是陪榜而已,實在荒謬至極,這是不是為新壽量身打造的標案,請柯文哲講清楚說明白。

林延鳳批評,柯文哲2014年選前擬定的「廉政透明公約」第三條規定「市府政務首長行程一律登錄列管備查」,就任後2015年1月還稱「未來各局處首長除非和家人用餐,其餘行程一律報備」並一度想修正在《台北市政府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根據調閱紀錄,時任產發局長林崇傑就登入了175案,但副祕書長以上層級,包含市長柯文哲完全沒有登入,沒想到「說得嚇死人,做得笑死人!」

林延鳳批評,柯市府與新光千絲萬縷之關係,顯見柯文哲的標準都是用來要求別人,其當年所言「財團拿刀叉喫人肉」真是不假,柯就是那副刀叉,市民則任人魚肉。

林延鳳強調,柯文哲及民眾黨的回應,完全沒有考量土地價值逐年提高,卻降低權利金,牽扯工程費用上漲,現在的柯文哲根本是在打臉過去的自己,過去市場改建案以及台北動物之家,皆因預算編列不足與工程費上漲,導致無法招標成功,為何當時沒有招標出去,現在面對新壽卻以工程費上漲為由將市地賤租,這完全是雙標無法說服台北市民,「柯文哲對於新壽建議的內容照單全收,對自己過去標榜的廉政、公開透明完全破功,經不起檢驗」。

徐巧芯丈夫找羅律師?溫朗東爆背景:事情大條、這連連看精不精彩

容積率爭議!京華城再控北市府37年8霸凌 開發延宕12年損失60億

柯文哲任內京華城、北士科爭議延燒 陳智菡怒嗆:有問題就送檢調

遊淑慧緊咬柯文哲提高京華城容積率!黃珊珊:有問題請送檢調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控北士科標案市地賤租 民進黨喊:柯文哲不要逃出來說明白!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7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