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黃創夏/賴清德的「惡人保護傘」能撐多久?
6個月前
名家論壇》黃創夏/賴清德的「惡人保護傘」能撐多久?
毫無疑問,從1月13日與2月1日立法院開議以來,柯文哲、傅崐萁、黃國昌和徐巧芯,在這幾個月之內搶盡聲量,不斷成為被討論的話題。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對多數人民百姓而言,「話題」終究只是一時的,選擇了新的國家領導團隊,未來將有哪些興利與除弊,才是更重要的「課題」和「議題」,在柯傅黃徐四人的不斷創造紛擾當中,除了他們成為茶餘飯後的笑柄之外,更嚴峻的是,竟然有長達四個月的時間,賴清德的新政是什麼、將會給人民那些許諾?無波無浪、不被檢視的船過水無痕。
痛心的說,柯文哲、傅崐萁、黃國昌和徐巧芯,為了刷自己的殘餘存在感,不知不覺已經替賴清德張啟了一個大大的「保護傘」,中華民國在台灣經歷過多次的總統交接,只有這一次,竟然史無前例地沒有人對新政府、新內閣提出最起碼的要求、檢視、期許和檢驗!
不過,隨著520的倒數計時,賴清德和新團隊還是要多多自我警惕,畢竟人民授權領導國家的是總統,不論立法院有多麼胡鬧,政府要做的還是「解決問題」,更何況「行政權」才是中華民國台灣一向的領航團隊,擁有超過九成以上的公務人員大軍、掌握90%以上的納稅人血汗錢的使用權利,只會「解釋問題」都是在野黨害的,太廉價,也不會讓稍有常識的中產階級能接受。
溫馨提醒:520後,所謂的「四大惡人」終究只會是醜角。
終於,經過沉悶和蹉跎的台灣奇特憲法設計的「四個月空窗期」,520即將到來,賴清德大開大闔的政治實驗新內閣即將上路,然而,「不可能有蜜月期」之險峻局面已經蓄勢待發!
台灣的憲政改革一直很畸形,過去那部憲法明定「2月1日新國會就職,5月20日新總統就職」,是因為當年威權時代總統是「間接選舉」,要等國大代表就職之後,才履行選舉總統之職權,從1996年以來,台灣總統已經是「直接民選」,卻仍莫名其妙沿用不合時宜的就職日程,終於搞到2024年的「類看守內閣」之行政權四個月空窗和立法院癲狂的空轉和虛耗。
賴清德新內閣必須要警惕,人民百姓已經很不耐煩了,許多興利除弊的期待已經蜂湧而出:例如電價調漲之後的物價焦慮、例如半導體和AI再創顛峰後的電力焦慮、例如交通違規記點紛擾和台鐵票價調漲的壓力、例如電子產業甚至包含童子賢的善意建議之核三暫緩除役、又例如數發部過去對於數位詐騙束手無策的憤怒,如今必須快速找出讓人民安心的對策和實績。
賴清德內閣須知:正因為這次的新舊交接不是政黨輪替,不但要「概括承受」而且「無縫接軌」都不會讓人民滿意,一上任就必須有「立竿見影」之新氣象,所以不能期待有過往的「100天蜜月期」。
不會有蜜月期、甚至還要面對「磨合期」的考驗,賴清德這次進行的,是史無前例的大膽政治實驗,政黨和政策各自定位,新內閣有許多各領域的亮眼人物願意出來承擔。然而,民間和企業往往是創新積極、大開大闔,政府體制卻是穩健保守、謹小慎微,政務官和文官體系的磨合,務必步步為營。
更甚者,還要戒慎恐懼的安頓好新政務官們彼此之間的協調,舉個例子,我要去醫美整容,擺上劉德華鼻子、梁朝偉眉宇、周潤發下巴、張國榮額頭‧‧‧每個部位都可稱一時之選,但放在一塊兒?恐怕就見仁見智了。
「姓賴團隊」能否立即贏得人民百姓心悅誠服的「信賴內閣」?務必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因為這四個月還有更大的負債和業力仍在引爆,正因為四個月空窗期的混亂,新科國會飽食終日,只能無所事事,結果搞出負面聲量居高不下的柯文哲、傅崐萁、黃國昌和徐巧芯。有人在網路戲稱猶如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之「四大惡人」,超級會搶戲。
雖是笑話,但這幾個月的對抗和纏鬥,已經重新讓政黨對立和仇恨氛圍,成為新的烏煙瘴氣,雖然他們被千夫所指,卻不可能在短期之內「無疾而終」,不論是司法案件、政治罷免、或是選舉教訓‧‧‧都是好幾百天以後的事!
換言之,除非賴清德當機立斷,決定即刻「解散國會」,國會進行全面改選,讓新民意重組出新的國會,不然所謂的「四大惡人」搶戲不懈的鬧劇,依然不可能嘎然而止,而平民百姓最在乎的,仍是安居樂業,奉勸新政府,把「四大惡人」搶戲的喧囂,當成鬧劇的醜角也就罷了,專心新政,別因此被他人亂了腳步。
●作者:黃創夏/資深媒體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名家論壇》吳崑玉/物極必反的政治蓋幫攪屎棍法
名家論壇》鈕則勳/柯P深陷「三大案」 黨內生態大洗牌?
名家論壇》單厚之/民眾黨不團進團出,柯文哲就有舞台了?
名家論壇》黎榮章/傅崐萁率團訪中 藍綠社群反應兩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名家論壇》黃創夏/賴清德的「惡人保護傘」能撐多久?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