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純屬僞命題
6個月前

  把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爲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完全站不住腳

  無論是從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來看,還是結合全球分工和國際市場情況來分析,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都是僞命題。

  將中國出口產品等同於產能過剩,不符合經濟常識和客觀事實。在全球化背景下,產能多少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按照市場規律,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在任何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經濟體都可能發生。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作爲一個融入全球化的开放市場,中國新能源企業的視野和資源配置不僅要考慮國內,還要考慮國際。如果各國生產僅滿足國內需求,就不會有跨境貿易。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出口增多,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把產能問題與國際貿易掛鉤,認爲出口商品多了就是產能過剩了,這完全站不住腳。

  事實上,全球範圍內的綠色產能不是過剩,而是嚴重不足。以新能源汽車爲例,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特別是在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全球對綠色產能的需求遠遠大於產出。從全球需求側的巨大潛力來看,中國的綠色產能供不應求,所謂“衝擊世界市場”更是毫無根據。彭博社網站刊文認爲,全球能源轉型之所以有希望,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提供了廉價、清潔的產品。

  當今時代,供給和需求都具有全球性,不同國家的產能高低是各自比較優勢決定的,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經濟學原理。中國新能源產品之所以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主要是因爲相關產業布局較早,通過長期研發投入形成了領先的技術優勢,同時依托國內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超大規模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等,形成了綜合性的競爭優勢。中國新能源汽車等產品在海外售價普遍高於國內售價的情況下,依然在許多國家熱銷,可見中國相關產能競爭優勢是由全球市場需求和中國企業效率等因素共同決定的,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結果。

  一些人給中國新能源產業扣上“產能過剩”的帽子,是其骨子裏的保護主義在作祟。他們炒作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是爲其通過人爲設置貿易壁壘限制中國出口尋找借口。真正過剩的不是中國的新能源產能,而是這些人濫用保護主義、打壓他國正當發展的圖謀。一些人口口聲聲反對“不公平貿易和非市場行爲”,但實際上正是他們在將經貿問題政治化,以非市場行爲幹擾自由貿易。他們散布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虛假敘事,包藏的是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的禍心,旨在爲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保護主義言行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只會破壞產供鏈穩定暢通,拖累全球經濟綠色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瑞士《新蘇黎世報》網站刊文指出,對中國“產能過剩”的抱怨虛僞且短視,與其抱怨不如直面競爭,推動平等市場准入,從質優價廉的產品中獲益。

  任何將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言行,都是違背經濟規律的,既不利於本國產業發展,也不利於世界經濟復蘇。別有用心地炒作“產能過剩”,企圖在絆倒別人的同時讓自己跑得更快,既不道德也不現實。中方希望同各方一道,堅持公平競爭、开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准則,爲全球綠色低碳轉型作出應有貢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所謂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純屬僞命題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28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