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識局:“眼睛向東看,身子向東轉”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相向而行
5個月前

  中新網北京6月3日電 (王高飛 吳辛茹) 日前,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聯酋四國元首同期訪華,應邀參加中阿合作論壇第十屆部長級會議。中阿國家元首共同出席开幕式並發表主旨講話,爲新時代中阿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阿拉伯世界已經开始真正從文明和文化的高度來接受中國和認可中國式現代化,”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學院院長劉欣路近日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崛起爲阿拉伯世界實現民族的復興和發展帶來了希望。”

  從學“術”到悟“道”

  阿拉伯國家如何借鑑中國發展模式

  據劉欣路觀察,上世紀90年代至新世紀初,阿拉伯世界大多關注中國的經濟騰飛之“術”,緊密跟蹤中國的自貿區發展、產業園建設等改革开放具體經驗,但現在它們可能上升到從“道”的層面來看待中國發展。

  劉欣路認爲,許多阿拉伯國家和中國同爲“後發外生型”國家,獨立之後它們开始思考如何解決好傳統與現代、本土與未來的關系。面對着發展現代化的現實訴求,許多阿拉伯國家積極謀求和探尋發展範式的優化和轉換,出台了各種的愿景战略,展現出對發展的強烈愿望和理順生產結構與社會關系的決心。

  而從自身發展與中國發展經驗和中國式現代化這種歷史性的比較當中,阿拉伯學術界和思想界看到了中國的價值觀念、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學者們認爲,要從更深層次的智慧層面,來看待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阿拉伯世界的借鑑意義。

  由學“術”到悟“道”,在劉欣路看來,這是阿拉伯世界吸收中國發展經驗的一個非常大的變化。

  “眼睛也向東看,身子也向東轉”

  阿拉伯世界從“向東看”到“向東行”

  在採訪中,劉欣路提到了約旦學者薩米爾的研究觀點。在薩米爾看來,2020年前後是阿拉伯世界秩序觀演進的一個重要節點。安全觀、秩序觀這些基礎性的觀念在實踐中失效,促使阿拉伯人开始重塑、修正既有的觀念。

  劉欣路談到,在著作中,薩米爾也曾對比東西方與阿拉伯世界的交流史。在他看來,由於地緣位置更加接近,西方國家與阿拉伯國家合作歷史更加悠久。但雙方近代的交流史已經證明,雖然阿拉伯世界曾經非常虛心地想成爲西方的學生,但是西方國家卻從來沒有想讓或者愿意幫助阿拉伯國家來實現民族的復興和經濟的發展。

  他進一步指出,美國從伊拉克撤軍,從沙特等美軍基地撤出武器裝備,在中東地區實施战略收縮。作爲應對,中東國家的战略自主推動着它們在外交領域“向東看”。

  另一方面,近年來,中阿關系不斷走深走實。航天衛星、能源技術、文旅醫療……多個領域結出合作碩果,造福兩國人民。

  2022年,首屆中國-阿拉伯國家峰會在沙特召开,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面向阿拉伯世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外交行動,是中阿關系劃時代的裏程碑。

  “如果說阿拉伯世界是很早就开始‘向東看’了,那我們只能說它們一开始是‘眼睛向東看,但身子還是向西轉的’,但現在的它們是‘眼睛也向東看,身子也向東轉’了,這是非常鮮明的一個變化。”劉欣路分析道,“阿拉伯世界的‘向東看’是一個歷史進程,內涵也會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在他看來,當前的阿拉伯世界正處於思想震蕩、調整、轉型的關鍵時期,中阿雙方觀念當中的共同性、共通性因素明顯增加,激發了阿拉伯世界的“向東看”和“向東行”。

  尊重中東人民“主人翁”地位

  中國助阿尋求“公約數” 畫出“同心圓”

  “亂則思定,阿拉伯國家、中東國家都在深入思考,能否化敵爲友,能否跳出近代以來不斷循環往復的衝突陷阱。”劉欣路介紹道。

  他深入分析稱,這些國家已經找到了破解之道並且形成共識,那就是要改變傳統的、受到西方影響的地緣政治觀、秩序觀和安全觀;要摒棄零和思維;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這樣才能“治療”中東現在既缺乏安全互信又缺少安全機制的“症狀”。

  中東現在處於亂與治的十字路口,道路的選擇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劉欣路強調,國際社會應當“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他以中國成功斡旋沙特、伊朗復交這一典型案例,抨擊了部分西方國家對中東事務的過度幹涉。他認爲,中國之所以能夠推動這一復交進程,最重要的是尊重了中東人民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所有帶着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冷战思維,以中東利益爲代價來謀求一己私利的行爲,只會讓中東更加動蕩。

  劉欣路指出:“中國的方案確實能夠幫助中東國家尋求最大的公約數,畫出最大的同心圓,來構建均衡有效且可持續的安全架構,進而實現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國際識局:“眼睛向東看,身子向東轉” 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相向而行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0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