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國學習是正確的道路”——非洲專家期待深化中非農業科技合作
5個月前

  新華社三亞6月13日電  經過中國專家的培訓,佛得角聖地亞哥島的農民維利學會了識別土壤養分,作物產量因此提高。他還學會用山羊糞便和作物秸稈爲土壤追加養分。他說:“省下購买肥料的錢,可以用於投資農場其他建設。”

  維利參加的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舉辦的土壤管理和病蟲害防治培訓,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中國南南合作計劃在佛得角开展的一項工作。上述計劃通過中國專家提供農業技術援助,提升該國糧食生產和營養安全水平。

  這是6月12日在海南三亞拍攝的中非農業科技合作研討會現場。新華社發(黎多江 攝)

  正在三亞召开的中非農業科技合作研討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與三方合作司司長葉安平介紹說,通過上述計劃,很多中方專家長期在非洲工作,圍繞糧食生產、植保、農村能源、農業機械化等領域开展技術援助。“許多中國農業技術簡單易懂、操作性強而且成本低,對非洲來說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中非農業科技合作賦能非洲糧食增產,這樣的故事持續上演。中國農業科學院向9個非洲國家發放了1000多份綠色超級稻材料,累計推廣面積達5.7萬公頃,產量比當地品種提高20%以上;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向非洲推廣“華南5號”木薯,產量水平比當地品種高出4倍……

  非洲科學院前院長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的心愿,是不再有非洲孩子餓着肚子入睡,非洲人都能喫上有營養的食物。“向中國學習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向與你有相似之處的人學習,成功概率會更高。”他說,中國也曾面臨糧食短缺,最終通過持續科技創新保障糧食安全,這樣的巨大成功是非洲所向往的。

  6月12日,在海南三亞,非洲科學院前院長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在中非農業科技合作研討會上致辭。新華社發(黎多江 攝)

  圍繞農業科技創新,中非合作持續深化。2023年8月於南非舉辦的中非領導人對話會上,中方提出愿實施“中國助力非洲農業現代化計劃”,加強種業等農業科技合作,助力非洲農業轉型升級。同年11月,在三亞市舉辦的第二屆中非農業合作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發布“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倡議。

  “通過合作研究、種質資源交流、聯合能力建設等方式,將有力促進科技創新和農業發展。”非洲聯盟委員會高級技術顧問萊拉·巴爾納巴·洛科桑說,依托中非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這一新平台,中非農業科研力量將聚焦更多實際問題开展研究,並獲得解決方案。

  圍繞非洲國家的精准需求,中非共繪科技合作藍圖。研討會上,從中國農科院到各省市農科院參會代表,詳細介紹了所在機構的科研優勢、最新成果,範圍涵蓋從主糧作物到經濟作物,從育種、栽培到末端的採後加工。

  2024年3月28日,在位於福州的福建農林大學,來自盧旺達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學生在“國際菌草苑”內查看菌草長勢。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來自布基納法索等國的參會嘉賓表示,非洲許多國家旱情嚴重,急需耐旱作物應對氣候變化挑战。中方專家積極回應,介紹了玉米、小米、紅薯、高粱等作物耐旱新品種,以及“水稻旱種”等新技術在中國的示範推廣情況,表示愿意進一步對接合作。

  一些非洲參會嘉賓指出,合作應該是雙向的、互利的。尼日利亞國家根莖作物研究所所長切多齊·埃格西說,通過开展種質資源交流交換,希望助力中國木薯育種創新,支持中國木薯產業發展。

  中非相向而行,更多科技合作項目正在落地。不久後,中國熱科院專家將啓程前往尼日利亞、坦桑尼亞、科特迪瓦與當地農業部門、科研機構、企業進行合作交流。其間,將揭牌成立“中國海南—尼日利亞烏姆迪克木薯聯合實驗室”,並合作开展尼日利亞特色木薯等塊莖類種質資源調查。(記者:鐘群、趙穎全、羅江、王軍鋒)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向中國學習是正確的道路”——非洲專家期待深化中非農業科技合作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1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