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4個月前
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如何以「群利」,激發「群力」?政黨若願意首重,民生經濟的「群利」,才能激發長遠的「群力」支持。大家一起打拼,成為歡樂英雄。而非始終活在恐懼,和失去的權勢陰影中。「力」有「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創新力」。力為先,齊力「群力」更為先。力至利至,「有了利才有和平安樂」。社會和國家,才有可以穩定永續發展的未來。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已經到了7月初了,2024大選已過了快半年,綠藍白3黨,還仿佛在大選狀態,天天在激烈的政治攻防。都以批評攻擊敵對政黨的「不好」,來證明自己「還好」。
政黨競爭、鬥爭,理所當然,但現在看到的,幾乎全是負面競爭,聽不到3個黨,有任何發展民生經濟的,政策或立法主張。變成一場,只是為了爭奪政治版圖大小,立委選舉的延長賽。
結果,你爭我奪只比出來,哪個黨在選民心目中「還好」,其它黨的不好。這樣下去,未來4年台灣會「更好」嗎?
3個黨不妨從台灣半導體產業,從無到有,成為今日的「護國神山」,和全球高科技產業鏈「關鍵角色」歷程中,來發掘「合作共好」的法則和祕密。並運用到現實政治中,來讓台灣未來會更好。
一、「合作共好」,兩個人很關鍵
先來看2個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如何「合作共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奠定基石。
1970年代初,政府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顧問潘文淵,提出發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建議,得到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支持。愛做事、敢做事,又信任人的孫運璿,並聘請潘文淵為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
而具體落實推動,奠定台灣半導體產業基石,且有今日成就,還有「兩個關鍵人物」。
一個是胡定華。1943年出生於四川,1948年5歲的他,跟隨國軍空官父親和母親,從大陸來到台灣。成年後,胡定華先在台大取得電機系學士,後來取得交大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再留學美國。
1970年,取得密蘇裏大學電機工程博士的胡定華,回台灣在交大電子工程系任教,並繼續研究半導體技術。
1973年,不認識潘文淵的胡定華,毛遂自薦,主動找上這位,當時台灣半導體產業發展計劃的負責人。潘文淵也賞識器重胡定華。讓他先後領軍成立,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中心、和工研院電子所。
1976年,民國政府與美國RCA公司簽約,取得半導體製造技術。胡定華出任技術移轉計劃負責人,並帶領工研院電子所同仁,至美國學習半導體製程。
RCA案不祇是學習半導體生產製程,和技術轉移,胡定華的目標是整個產業的轉移,並加以精進改良。胡定華是位,敢拼、敢做、敢創新的,科學實踐者,也是時勢創造出浪漫英雄。
他以雄心壯志和過人的行動力,規劃並帶領台灣半導體產業實現「夢想三部曲」:
1,整套學來半導體的核心技術和製程;
2,在工研院創設小型示範工厰,驗証學習到的技術;
3,協助推動成立聯電、台積電半導體公司,進入產業生產。
而另一位和胡定華一樣,有著科技強國夢想的,台灣半導體界傳奇人物張俊彥,還有交大的學子們,和工研院的研發同仁們,以及新竹這個奇特之地,機緣巧合匯集在一起,力挺和支持胡定華,讓他達成了半導體產業「夢想三部曲」。
1937年高雄鳳山出生張俊彥,自幼就想成為科學家。而他曾在高雄中學,擔任過訓導主任父親張火木,在白色恐怖時期,1950年台南的「麻豆事件」中,被捕判死刑遇害。
張俊彥因此被牽連,成大電機系畢業後,無法出國留學。但勤學的他,在台灣繼續深造,後來取得交大電子研究所碩士,和交大工學博士。
1960年,還在讀研究所,張俊彥便開始鑽研半導體。1963年起就指導學生,教育培養台灣的半導體、電子資訊科技人才。張俊彥先後在交大、成大任教,擔任過系主任和工學院院長,以及交大校長。
1964年,張俊彥與他人共同創立,台灣首座半導體研究中心,開始研發矽電晶體,1966年又開始研究積體電路。因在半導體領域的研究,獲得國際級的科學成就,張俊彥被聘為中研院院士,和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張俊彥、胡定華,1970年同期開始任教於交大。而這兩位出生背景完全不同,一個是民國撤台空官之子,一個是台灣白色恐怖受害者之後,卻成為好友、好鄰居、好同事。
張胡2人「合作共好」,從教育界到產業界,一直密切合作、交流互助。他們共同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人才教育,科學實驗和生產技術培訓。日後台灣能在全球高科技產業佔有一席,他們是最早期的開拓者,和靈魂人物。
胡定華將潘文淵的半導體產業計畫書,落實為自有技術和生產運用,先後協助聯電、台積電的成立。張俊彥除教育培養,無數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他的研究,讓台灣半導體科學與國際同步,甚至走在前面。
胡張兩人好像現代版笑傲江湖中的「曲洋、劉正風」,來自不同成長環境和政治背景,卻能終生合作,共同譜出台灣半導體的「笑傲曲」。
二、勤儉刻苦、風水寶地,帶來的「契合更好」
再來看看,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與新竹客家人文,是如何的「契合更好」。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說,聯電若不是創立在新竹科學園區,可能就沒有今天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風光盛世。
台灣第一家大型半導體公司,由工研院發起的「聯華電子」(聯電),1980落腳在同一年創立新竹科學園區。新竹有著濃鬱的客家人文風氣,當地人勤儉刻苦,任勞打拚。讓聯電得以開創出,一種全新半導體產業文化。
聯電由工研院的科技人,負責經營管理營運,而非企管、商業背景人士。他們把科技研發的創新精神,運用在管理制度的革新上。
面對高昂半導體生產設備投資,每年固定的成本攤提壓力,聯電管理層創新發想,既然週六日可以加班,為什麼不能一年365天,天天不中斷地連續運轉?
這樣,全年設備運轉,與扣除節假日只利用200多天,攤提的財務成本就可以相對大幅降低。
而這群科技人管理層比生意人,更有同理心,和人性化思維。聯電設計出一套,365天運轉生產,夜班高薪、加班獎勵,國定假日上班補償等,合理的薪資制度。原本員工不願意上夜班,但聯電把夜班薪資,增加到讓日班員工,都願意主動要求來上夜班。
聯電與刻苦耐勞新竹人的「契合更好」,創造了「多贏的局面」。連貫性不停機生產,避免生產線無人時粉塵污染,提高了產品良率;產品交期也縮短,提高企業競爭力。聯電淨利率增加,可再投資高速發展;員工薪水增加,成為令人稱羨高薪就業者。
後來,把三班生產制,又革新改成日夜兩班制。日夜兩班制,12小時上兩天班,休息兩天,實際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時數,由8小時,減少到6小時。
即使有合理的誘因,把三班制改變為二班制,科技人管理層,還是小心翼翼,用人性化導引方式,而非決策後命令方式來改變。
先從一個小生產單位試行,看看這個單位員工是否可以適應,以及其他單位員工對這項改變反應,和主動接受意願。
這項比365日運轉,更有難度的生產管理模式改變,在受員工歡迎之下,得以順利推動完成。一天交接班2次,比一天交接班3次,減少一次停卡,不僅生產效率提高,產品品質良率也因此提升。
這些半導體產業,生產制度的創新與改變,全部或部分,後來慢慢都被台灣和其它國家的同行跟進仿效,形成一種全新半導體產業文化。
而最重要的一點,改變是從新竹這個特殊,有著勤儉刻苦,願意打拚改變的人文之地開始的。若是其它地方,或其它國家,可能會很難如此順利地推動。像是未來,在美國完工投產的台積電,很難踐行這樣是產業文化。
三、「團結最好」,分紅配股開創產業風氣,以「群利」才能激發「群力」
聯電前榮譽董事長、副董事長,曹興誠與宣明智,在外界眼中總是「曹規宣隨」,默契十足的搭檔。他兩「合作共好」30多年,私下和公開從未爭執或鬧過義氣。
宣明智從未去搶什麼風採,但曹興誠為宣明智出書站台時,很誠懇地宣揚,「『老宣』是點子王,以前聯電會成功,我都是靠他」。他特別強調,「管理學有千千萬萬種,但老宣有實際經驗寫的書,更值得參考研究」。
曹興誠還把聯電推動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歸功給宣明智,說宣在竹科創造1000個以上億萬富翁。
其實,聯電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是曹興誠和宣明智共同謀劃和一起推動的。當初這項制度,面臨聯電投資方的不少阻力,曹宣2人花了3年多時間,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經過與投資方長期「鬥智鬥勇」,最終才得以達成。
聯電是台灣第一家推出制度化,員工分紅配股的半導體高科技公司,也樹立了有利於該產業在台灣,後來居上快速發展的一種長期企業文化。
員工分紅配股制,使員工、管理層和股東,都成為企業創造利益的分享者。連基層員工都會在意關心,產品的品質和生產效率;注意原料成本節約,幫助(或監督)旁邊的同事生產作業。勞方與資方,形成一種「團結最好」的企業內部人際生態鏈。
特別是,基層員工願意從一線生產作業經驗中,積極主動地向技術人員及管理層,提出實用的建議,一起來解決改良,生產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和瓶頸。形成一種從下而上,生產技術創新和工藝改良的積極風氣。
正是因為這種風氣,在晶圓代工1千多個工藝流程中,台灣的半導體公司,累積出幾百項工藝和生產技術創新。讓台灣半導體生產良率,高階製程晶片的市佔率,始終在同產業,領先全球其它國家。
而以上這些,人與人、企業與地方、資方與勞方,多重的「合作共好」文化,使得管理層與基層,友善團結的凝聚力。
「利」有「短利,長利,己利,群利」。企業若看得懂「長利、群利」者,會激發眾人之力,共創事業達成「群利」。
台灣半導體產業(企業),用員工分紅配股追求「群利」。合理分配利益,激發「群力」和士氣。企業才有源源不絕的,穩定創新力和生命力,維持長期的世界級競爭優勢。
1985年,張忠謀出任工研院院長後,認為台灣在IC設計和技術開發,兩個領域都不甚在行。但有製造面優勢,產品良率高、相當突出。從作業員、領班、研發人員,到工程師,都有相當高的水準。
於是在短時間內,張忠謀便做出成立一家專業晶圓代工公司建議和決定,也就是後來的台積電。而後,台灣半導體產業演變發展成為,如今世界上「最好」的晶圓代工生產基地。
四、企業「共好」經驗「群利而群力」,政壇可鑒
如果能從這些產業發展,諸多「合作共好」的經驗中得到啟發,用另一種政治模式和風格,來做為台灣政黨競爭的路數和策略,或許才能把綠藍白3黨,只爭搶百姓心目「還好」的政治權力版圖,提升到一起競爭,「更好」的台灣未來境界。
當幾個政黨,願意從「戰鬥型」政黨,轉型為拚做事能力的「建設型」政黨時,從負面競爭,改為正向競爭,台灣也才會更好。
政黨若願意首重,民生經濟的「群利」,才能激發長遠的「群力」支持。大家一起打拼,成為歡樂英雄。而非始終活在恐懼,和失去的權勢陰影中。
力為先,齊力「群力」更為先。「力」有「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創新力」。力至而利至,「有了利才有和平安樂」。社會和國家,才有可以穩定永續發展的未來。
而台灣政壇,若總是在兩極政治、人民內部顏色對立,沒有團結、沒有「合作共好」的基本共識之下打轉,台灣的產業優勢,有一天也會慢慢失去「更好」的遠景。
●作者:韋安/資深媒體人、高端策略顧問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 : [email protected]
名家論壇》黃創夏/報告威廉 開戰容易終戰難
名家論壇》趙君朔/美選十月驚奇提前登場:搶救拜登老兵
名家論壇》賈程年/兩岸關係的「懦夫博弈」,誰才是真正的懦夫?
名家論壇》吳崑玉/小謝的最後一個春天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名家論壇》韋安/借鑒半導體「共好」經驗台灣未來才能「更好」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3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