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裏米亞“火藥桶”炸響 虛驚一場?
2年前
#Tags

當地時間8月9日,克裏米亞,新費多羅夫卡軍用機場發生爆炸,濃煙滾滾 (央視新聞)

俄烏均否認襲擊說

■ 俄國防部9日發表聲明稱,根據來自現場的報告,彈藥儲存區沒有遭到外來的火力打擊。俄新社援引俄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說,爆炸原因可能是有人違反了消防安全規定。

■ 烏克蘭國防部同一天通過社交媒體表示,無法確定克裏米亞這一機場發生爆炸的原因。烏總統澤連斯基的顧問,在回應爆炸是否與烏有關時說:“當然沒有。我們跟這事有何關系?”

據央視新聞8月10日消息,克裏米亞衛生部門當地時間8月9日稱,新費多羅夫卡軍用機場爆炸已造成9人受傷,其中兩名爲未成年人。機場附近有民房受損。

爆炸前,俄軍战機一直駐扎在上述空軍基地。社交平台上流傳的消息稱,是烏克蘭方面策劃了本次襲擊,但烏克蘭和俄羅斯官方均否認了這一消息。烏方稱基輔與爆炸無直接關聯,俄方則堅稱战機和空軍基地設施未遭遇損失。

2014年,克裏米亞通過一場公投自行“脫烏入俄”,目前實質上由俄羅斯控制。自今年2月俄烏衝突爆發以來,雙方战火尚未正式蔓延至克裏米亞。

度假勝地驚魂

海灘遊客紛紛逃離

據《莫斯科時報》9日消息,當日在位於克裏米亞西部海岸的俄空軍基地附近發生多起爆炸。目擊者拍攝的視頻顯示,一股巨大的黑煙從薩基空軍基地方向升起,附近度假勝地新費奧多羅夫卡鎮海灘的遊客紛紛逃離。路透社9日援引現場目擊者報告稱,從當地時間15點20分左右开始,該地區至少傳出12起爆炸聲響。

俄國防部當天發表聲明稱,根據來自現場的報告,彈藥儲存區沒有遭到外來的火力打擊。俄新社援引俄國防部消息人士的話說,爆炸原因可能是有人違反了消防安全規定。

克裏米亞領導人阿克肖諾夫當地時間8月9日宣布,自8月9日20時至8月24日20時,在當地五個城市區域和克裏米亞交通、住房和公用事業、衛生、燃料和能源部、工業和水資源部門管理的設施實行“黃色”恐怖襲擊風險等級。

阿克肖諾夫強調,這一措施是預防性的,克裏米亞的局勢完全在當地政府的控制之下。阿克肖諾夫還稱事故中有1人死亡,當地政府將向死者家庭提供一切必要的協助。

烏克蘭否認襲擊說

“我們跟這事有何關系”

爆炸發生後不久,俄烏多個社交媒體平台揣測烏軍用遠程火箭擊中了該基地,但烏克蘭官方否認了這一說法。烏克蘭國防部同一天通過社交媒體表示,無法確定克裏米亞這一機場發生爆炸的原因。烏克蘭南部作战司令部新聞發言人稱,爆炸摧毀了9架战機,烏方對結果感到滿意。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接受了俄獨立電視台“雨”採訪,在回應爆炸是否與烏有關時說:“當然沒有。我們跟這事有何關系?”

但在9日晚間的講話視頻中,澤連斯基將主題指向了克裏米亞,盡管未直接提及爆炸事件。“克裏米亞是烏克蘭人的,我們永遠不會放棄。”他稱,這場战爭“始於克裏米亞,必須以克裏米亞獲得解放結束。”

新聞背景

莫斯科曾警告

攻擊克裏米亞將觸發巨大報復

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已進入第六個月,在此期間,烏軍幾乎沒有攻擊克裏米亞。莫斯科的官員曾警告說,任何對克裏米亞的攻擊都將觸發巨大的報復,包括俄軍將攻擊基輔的“決策中心”。但在上個月,一架小型簡易無人機擊中了克裏米亞港口塞瓦斯托波爾的黑海艦隊總部。那次襲擊被認爲是烏克蘭破壞者所爲。針對本次機場爆炸事件,路透社10日援引一名烏克蘭高級官員的話稱,克裏米亞空軍基地發生的一系列爆炸也有可能是烏克蘭遊擊隊破壞者所爲。

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澎湃新聞

最新動態

俄稱扎波羅熱核電站“愈加危險”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8日表示,由於烏克蘭武裝部隊不斷炮擊,扎波羅熱核電站周邊局勢“每天都變得更加危險”。

扎哈羅娃8日在俄外交部網站發表聲明說,烏方不斷炮擊扎波羅熱核電站,“實際上是把整個歐洲當作人質”。俄方定期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該核電站的最新情況,同時注意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計劃訪問扎波羅熱核電站,俄方爲此做了必要工作,目前訪問“不再有任何障礙”。據新華社

歐盟對俄煤炭禁運正式生效

歐洲聯盟就禁止進口俄羅斯煤炭設置的120天“過渡期”將於10日午夜期滿結束,屆時歐盟對俄煤炭禁運將正式生效。歐盟煤炭業界先前表示,禁運將導致用煤成本上漲、擡高本地區電價。

歐盟4月7日決定對俄實施煤炭禁運。德新社先前援引消息人士的話報道,歐盟委員會最初提出,給成員國90天過渡期,但在德國等國要求下延長至120天。對俄煤炭禁運是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歐盟首次針對俄羅斯能源實施制裁。

歐盟以往每年進口的煤炭45%來自俄羅斯,總值大約40億歐元。據新華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克裏米亞“火藥桶”炸響 虛驚一場?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