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在湖北武漢愛莎學校,中法青少年在上合唱課。新華社記者 杜子璇 攝
新華社武漢7月30日電 題:這裏很時髦、還很專業——武漢成爲國際學生研學旅遊的“熱”土
新華社記者喻珮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抒情的樂音和清亮的歌聲中,40名中法青少年合唱一曲《但愿人長久》,相約即使未來相隔萬裏,也要共賞明月、珍惜友誼。
中法友緣“世界兒童是一家”兒童村夏令營28日在武漢結營,由中法青少年最新排練的合唱演出將結營儀式推向高潮,青年的友誼在會心的眼神、溫柔的微笑中生根發芽。
“音樂爲深層次的文化交流提供平台。”演出指導老師、武漢愛莎學校音樂總監吳普義說,中法兩國都有着豐富的歷史文化,合唱選取的中文歌曲《但愿人長久》結合了古代詩歌和當代音樂,法文歌曲《香榭麗舍》意在慶祝巴黎奧運會开幕。
在相知相處中,法國青少年對楚劇、漢服、書法、篆刻、舞龍舞獅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有趣的探索,湖北青少年也對法國的當代生活與流行文化,以及教育理念、全球化視野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我們已經成爲很好的朋友,希望未來有機會在巴黎再見!”法國學生領隊、裏爾大學大一學生哈穆扎·費拉說。
盛夏的武漢,酷暑難耐。被譽爲“武漢城市之根”的盤龍城遺址上,一場生動的“考古課堂”正在進行。來自中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的9名國際學生帶着對考古學的熱愛和追求來到盤龍城,投入中國田野考古發掘的一线。他們拿着手鏟小心翼翼地刮面,鞋帽、衣袖上沾滿了泥土,在“熱火朝天”的考古工地上一待就是一整天。
“好像是銅!”——臨近傍晚時分,考古工地上突然沸騰起來。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學生李拔漢發出驚嘆,求教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助教老師進一步確認自己的新發現。考古學員輕輕撥开細軟的泥土,竟然是一枚清晰可辨的銅箭鏃。經過拍照記錄,隨後這件新發現被整體揭取下來,拿回文物陳列室待做進一步保護與分析。
7月24日,一名新加坡學員在給發掘出土的青銅器拍照。新華社記者 胡競文 攝
“我太幸運了!在近5周的考古實習中,我第一次挖掘到青銅器,還是一枚完整的箭鏃。”李拔漢說,他從小對歷史着迷,去年在國際田野研究所(IFR)官網上看到了中國的考古項目招募國際學生參與,便對盤龍城這處商代遺址充滿興趣,即刻提交了報名申請。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說,“希望在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學員、教師之間思想的碰撞與融合。同時也讓不同國家、地區青年學子了解中國考古,將中國考古學思想與經驗向國際推廣。”
本屆“考古課堂”是武漢大學2024珞珈全球暑期學校內容之一。自6月底,來自美國、法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20余名學員陸續抵達武漢大學,加入“亞洲建築文化與遺產”“全球傳播與可持續發展”“遙感地理信息與城市環境”“地球空間信息科學”等各項課程。
行走在綠樹成蔭的武漢大學校園,美國青年艾倫·凱佑告訴記者,過去兩周,他和來自斐濟、斯裏蘭卡、越南、老撾、烏茲別克斯坦的20多名國際學生以及武漢大學的學生一起聽講座、實地調研,圍繞“可持續發展”這一議題,探訪新能源汽車工廠、了解中國NGO組織如何助力長江大保護……
“這樣跨學科、跨國界的开放教學非常專業,讓我深受鼓舞,也得以深入了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故事。”凱佑用流利的中文說,他已成功申請到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碩士學位,接下來的一個月,他想提前加快適應校園生活。
陽光熠熠,載着費拉一行法國青年的飛機劃過湛藍色畫布般的天空,他們把在中國制作的團扇、字畫一並帶回法國,並計劃將義賣籌集到的款項投入到更多的公益活動中。
李拔漢將返回新加坡繼續完成考古課程論文,臨近畢業的他正在思考未來的職業方向。慕名而來、圓夢中國的凱佑,如今結識了更多的中國朋友,也擁有了深度感知中國的契機……涓涓細流匯聚成江河,時髦又專業的武漢成爲他們擁抱中國、融入世界的窗口。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這裏很時髦、還很專業——武漢成爲國際學生研學旅遊的“熱”土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5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