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程旅行做自己就很好,沒必要硬去對標拼多多
1個月前

$拼多多(NASDAQ|PDD)$ $攜程(NASDAQ|TCOM)$ $同程旅行(HK|00780)$

文:互聯網江湖 作者:劉致呈

從被今年315晚會曝出,同程金融App上存在禮品卡“現金貸”套路後,上至母公司的同程旅行,下至同程金融,都遭遇了一場持續的監管風暴和社會輿論打擊。

或許是受此影響,最近,同程旅行還是選擇放棄了進一步加碼金融科技的打算。發布公告稱,終止了對廣州旅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旅金”)的收購計劃。

天眼查APP顯示:廣州旅金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17年,企業注冊資本68918萬人民幣,超過了99%的廣東省同行,實繳資本68918萬人民幣,並已於2022年完成了A輪。


要知道,收購廣州旅金這一舉措,在彼時曾被視爲同程旅行拓展金融服務版圖、提升用戶支付體驗的重要一步。若落實完成,同程旅行將間接持有廣州旅金68.99%的股份,廣州旅金技也將成爲同程旅行非全資附屬公司,財務業績也將並入集團的財務報表。

但如今收購終止,金融夢落空後,同程旅行的長遠想象力會不會受損呢?以此換來的市場用戶信任修復,又能否真正圓了同程旅行在OTA行業成爲“拼多多”的美夢?

315晚會的“回旋鏢”擊中同程旅行的“眉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不只是同程旅行,但凡稍微大點的互聯網APP,幾乎都有金融借錢貸款的功能,比如微博、滴滴,甚至還有高德地圖們……

這還真是應了那句名言:互聯網的盡頭是金融。

那么原因是啥呢?就同程旅行來說,可能有兩方面考量:一是多了條變現途徑。

雖然同程旅行們的主業是交通票務和住宿預定,但是以此帶來的“副產物”——用戶流量規模也是極爲可觀的。單看年付費用戶,2023年同程旅行就達到約2.35億人。

現在這個時代,流量是啥?就是錢!這么多的用戶流量,如果闲着就是極大的資源浪費。

因此,同程旅行先盯上了廣告服務變現。過去一年,同程旅行的其他收入同比增長了148.6%至19.67億元,主要由旅遊服務和廣告服務們收入增加所致。

但是廣告收入跟用戶規模有關,而且有些平台也不能全是廣告,會影響平台調性和用戶觀感。

所以,同程旅行們又都瞄准了互聯網金融服務。畢竟,互聯網平台積累的大量用戶數據,在金融服務中具有極高的價值。通過數據分析,平台可以更精准地評估用戶的風險和信用狀況,從而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

於是乎,有條件的平台,都搞了個信貸類金融牌照,自己放貸;沒條件的,雖然只能提供中間引流服務或信息展示,但也能喫個飽兒。

這一點,即便同程金融的相關數據尚未公布,但從另一家以提供中間服務爲主的奇富科技業績也能窺見一二。2023年奇富科技的營收達到162.9億元,淨利潤達到42.85億元,過去三年時間累計淨利潤達到140億元以上。

也難怪其曾經對互聯網公司做金融嗤之以鼻的幕後老板——360周鴻禕,現在再也不說這話了……

二是順應了消費端的潛在金融需求。說白了,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和場景,本身也都在變得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所以諸如支付、轉账、投資和貸款等功能,對用戶來說,也成了“我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沒有”的標配需求。

更何況,在消費金額比較高的旅遊平台,爲用戶附帶上借錢貸款功能,是不是也很合理?

但可惜,現在同程旅行對廣州旅金的收購這么一終止,互聯網金融的這塊市場肥肉,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咬下來更多的想象力了。

至於原本計劃的,通過收購引入金融科技,提升用戶支付體驗和滿足用戶需求,並加深與旅遊行業產業鏈的合作,這些預期效果或也將無限期推遲了。

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今年的315晚會,看似只是打擊了同程金融一個板塊,但受傷的,實際上還有整個同程旅行的战略規劃,以及資本市場對其未來的估值判斷……

同程旅行做不了旅遊界的“拼多多”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同程旅行在金融業務上受挫,但整體業績表現卻依然相當能打。

2023年全年實現收入118.96億元,同比增長80.7%,經調整淨利潤21.99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到了今年一季度,同程旅行的營收、淨利不僅再次實現雙位數增長,而且累計年服務人次也達18.27億,同比增長57.4%;年付費用戶達2.29億,同比增長14.3%。

很明顯,遠超2019年同期水平。這無疑表明了,同程旅行經過口罩事件的洗禮後,不僅沒有被打趴下,而是更強悍了。

或許是業績太能打了,同程旅行多少是有點飄了,自己業績好還不算完,資本市場上想搏一個好的估值——對標拼多多。

這兩年,但凡是涉及到下沉市場的,但凡涉及到性價比的企業,都要說自己是XXX界的拼多多。

同程旅行跟拼多多確實是有不少的相似之處:都是重磅布局下沉市場,都是靠騰訊流量,這兩年的業績確實都很能打。

這么多年的股海生涯,我一直有一個直覺,就是任何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無非是在尋找一種邏輯上的安慰。同一家公司,不同年份還是天差地,同一個行業的企業,都是各有特色,更何況不同行業的不同企業。

二者看似重疊,其實,關系沒那么大。資本市場畫的這個餅,投資人喫的下,也不好消化。我們逐一剖析:

騰訊流量層面:

遙想BAT三巨頭時代,尤其是當年的九宮格,微信流量,意味着九條命,意味着,護身符,意味着融資方面,很有保障。

對於工具類或者服務類應用,屬於是典型的消耗型流量,傍上BAT們,是不二之選。比如攜程大股東是百度,同程旅行的重要股東之一有騰訊。

抱大腿這個事,向來是利弊參半的。好處是通過股權或者資金形式快速起量,缺點是依賴性明顯,應對方式的自建流量渠道。

我們來看同程旅行:

2021年及2022年度,同程旅行付給騰訊計算機的傭金分別約爲人民幣310.5萬元及194萬元;

2023年前九個月,同程旅行付給騰訊計算機的傭金約爲人民幣522.4萬元。

據同程旅行財報,2023年二季度,同程旅行平均月活躍用戶達2.79億,約80%的平均月活躍用戶來自微信小程序。

截至2023年6月30日,同程旅行居住在非一线城市的注冊用戶佔比約87%。二季度,同程旅行微信平台新增付費用戶中約70%來自非一线城市。

2023年騰訊旅遊資源銷售框架協議的年期爲三年,由2023年10月27日至2026年10月26日,總金額上限共爲1.67億元。

流量是互聯網企業的生命线。可以用一陣子,但是不能靠一輩子。因爲別人的流量是靠不住的,比如反壟斷情緒高漲那兩年,騰訊清空了不少的對外投資,比如京東、美團。

所以,工具或者服務類企業必須要搞自己的流量池。

強如阿裏,電商上消耗型流量,所以阿裏不斷地的买买买,還將這些公司都納入到了自己的旗下,比如高德,優酷等,本質上就是掌握流量的話語權。

你看美團,最近在搞短劇,短劇位置非常的核心。京東同樣如此,還有攜程,內容佔比非常高,大量UGC的圖文跟短視頻,我們再看拼多多,都說拼多多靠微信起家的,這點沒錯,但是如果你就看到了這一點,就Too young, too simple了。

拼多多一度被稱爲是:跑在微信上面的一款遊戲。爲啥拼多多要遊戲化,又是拼單又是團購,爲的就是自建流量池。

再比如多多視頻,去年3月份,36氪對外披露的數據爲:拼多多旗下的短視頻業務“多多視頻”的日活躍用戶(DAU)峰值已經突破1.5億,目前穩定在1-1.2億。這什么概念,拼多多的副業單獨拿出去,就是王炸般的存在。

拼多多做視頻,京東,美團布局短劇,以及攜程的視頻化,阿裏的买买买等等,就證明了一件事,一旦產品佔據了用戶心智之後,剩下的就是千方百計的搞日活了,提升日活才能提升轉化率。

而反觀同程旅行,打开同程旅行的APP,整體的運營思維還停留在移動互聯網上半場,運營思維還是偏交易型應用。

大哥,現在都2024年了,好不?還“不知魏晉”那?

短視頻都火出天際了,同程旅行APP,卻連個短視頻板塊都沒有,你們是沒有連4G網絡嗎?

同程旅行,這兩年業務確實能打,但是還是要有更長遠的經營思維。靠着騰訊的舊地圖,找不到獨立流量主權的新大陸。

這個風險,同程旅行自己也很清楚,早在上市階段,招股書就顯示:“與騰訊關系的變差可能對我們的業務及增長前景,尤其就我們騰訊旗下平台,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等什么時候,自己能夠自強,能夠把用更多的方式去刺激用戶活躍度,再談長期主義,才可能有長期主義。

畢竟,一旦騰訊自己下場做怎么辦?現在的視頻號如火如荼,短視頻的崛起,顛覆了很多傳統的商業模式,一切皆有可能的。

下沉市場層面:

這兩年,同程旅行業績狂飆,核心在於非一线城市人群的旅遊需求旺盛,說是靠五環外煥發新機的一點毛病沒有,與拼多多當年靠五環外起家的人群基數上,非常相似。

這也是同程旅行對標拼多多的客觀事實依據。

但是,因爲二者屬於不同的領域,下沉市場的運營邏輯非常的不同。

拼多多:瞄准的是典型剛需場景。喫的,喝的,穿得,用的,金額普遍偏低,頻次普遍偏高。只要是價格足夠低,品質要求自然也沒那么高,消費心理屬於典型的,都這價格了,還要啥自行車啊。而拼多多對消費者的服務又超級的好,產品售後有保障,形成了滿意度非常高的閉環。

旅行產品:內核是體驗型消費,是改善型需求,而且旅行這個場景,服務體驗的瑕疵非常容易放大化,畢竟我是出來玩的,开开心心,任何影響心情的旅遊,都是我不想看到的。

所以,旅遊旺季,旅遊相關的輿情最多,比如前幾年的青島大蝦事件。去年國慶節期間,周鴻禕朋友圈吐槽同程商旅:


雖然都是下沉市場,但是拼多多提供的是商品,而且是標品類的商品,且售後完善,對消費者極其的友好,所以模式能跑的很通暢,接住了的潑天富貴;同程旅行提供的是非標品,是體驗,是服務品,雖然是下沉市場,但是對服務的要求跟五環內是一樣的,甚至更苛刻,商業模式的不同決定了,二者的營收天花板是天壤之別的。

之前大家特別喜歡對標茅台,現在又都喜歡對標拼多多。想想各個領域的“茅台們”:“牙矛”通策醫療,“掃地茅”石頭科技,“油茅”金龍魚,“家電茅”海康威視,“醬茅”海天味業,高光時刻,都是各個垂直領域的茅台,現在那?茅台還是那個茅台,“概念們”早作鳥獸散了。

旅遊股走向的的核心:恩格爾系數

都說消費萎靡,一放假,旅遊景點,人山人海,根本擠不進去。

一個非剛需的消費,這個大環境下,爲啥大家消費這么火爆?攜程、同程旅行們爲什么業績一個個那么炸裂?


在筆者看來,核心在於:旅遊是一種解決方案,是緩解,失業,收入下滑焦慮情緒的一味良藥。旅遊市場,其實應該當做平價煙酒類消費去看。心情不好,我抽根煙吧,緩解緩解;心情不好,我喝瓶悶酒吧,放松放松;心情不好,我出去來個短途遊吧,釋放釋放。

看當下的旅遊股,可以把其當做升級版的“口紅效應”。從中產群體來看,確實沒啥錢了,日子苦哈哈,但是經濟高速發展的那些年,養成的旅遊習慣還在。

統計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旅行的人多,但是消費金額卻低,就是例證。私家車多了,可以消費不高,但是必須得出去。

本來是去海外的旅遊,紛紛選擇在了國內,各地文旅局的助推之下,哈爾濱,天水麻辣燙,淄博燒烤,一個個的熱門城市,助推了旅遊市場的火爆。

另一方面,大宗商品萎靡的擠出效應。比如典型的,車跟房消費少了,大件商品在家庭中的开支最大,現在大件商品消費少了,那就及時行樂吧,旅遊就成了及時行樂,最具性價比的消費形式。

所以,看旅遊股,未來的核心其實就是周期情況。當你开始,不买車,不买房,會把錢花到旅遊上,犒勞下自己,主打活在當下,主打悅己消費;

當你收入進一步下降,那么家庭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將會進一步增大,旅遊這種非剛需型消費,存在的價值就真的不高了。

祝福攜程,祝福同程旅行們,營收節節高。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开的資料信息,展开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同程旅行做自己就很好,沒必要硬去對標拼多多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6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