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淨虧15億,陸金所何時私有化?
3周前

$陸控(HK|06623)$ $中國平安(SH601318)$ $平安銀行(SZ000001)$

文:向善財經

剛剛發布了二季度報,陸金所又發布公告要約的所有先決條件已獲達成。

在陸金所派發特別股息派發後,中國平安持有股權佔比將達到56.82%,被動控股陸金所並觸發《收購守則》下規定的強制性全面要約。

有意思的是,中國平安發布公告稱,無意私有化陸金所控股將繼續維持陸金所控股的港、美雙重上市地位,並希望陸金所控股繼續現有的主營業務方向。


聲明是聲明,要約條件都已經觸發了,未來有一天陸金所會不會被私有化?經歷過上半年虧損之後,100%擔保模式下,發力小微企業能不能助力業績騰飛?

這些問題值得深究。

半年報淨虧15.6個億,是轉型也是“刮骨療傷”

這次觸發要約條件,也挺有意思,原因在於中國平安選擇股票分紅方式收取相應股息,派這波陸金所派發特別股息之後,“自然而然”地觸發了要約收購的條件。

而隨後平安的公告,明面給投資人喫了一顆定心丸,但要約條件觸發了,私有化與否主動權都在平安的決策上。

如果並表之後,未來有一天平安選擇私有化,也有道理。從股價上看,這個抄底時機可遇不可求。

2023年6月-8月,陸金所的第二大股東三次大幅減持,當時因業績不佳,引發資本市場震蕩,當時第二大股東三個月內減持金額7146萬美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

最新的二季度業績發布後,市場信心似乎又來到了低點。

市場上,從23年8月到24年2月,港股陸金所股價一路向下,低點不到10港元。有人說,23年的陸金所處至暗時刻,市場信心降到了低點。

你看現在的陸金所的股價,兜兜轉轉也不到10港元。

再看美股。


天眼查APP融資信息顯示,陸金所2020年IPO,彼時市值313億美元,現在陸金所美股市值僅有20.54億美元,可以說是到了估值的冰點。

不過,從二季度報來看,陸金所的財務陣痛期似乎還沒結束,數據顯示,上半年陸金所控股實現營收129.4億元,同比下滑了33%,去年同期是193.48億。

淨利潤下滑更厲害,去年同期淨利潤17.36億,今年上半年,卻淨虧15.6個億。一正一負,淨利潤同比下滑189.86%。

業績下滑,也是無奈。

從P2P平台到做信貸服務轉型,是合規導向下的必然,但無異於“刮骨療傷”,需要時間來恢復元氣。畢竟100%擔保模式這條路不好走,注定了要犧牲增速來換質量。

只是無論是合規要求也好,長期主義也罷,轉型是陸金所必須走的路。

都2024年了,互金賽道轉型能不能成功,可能也是投資人最擔心的一點。

顯然,即便是作爲股東,對陸金所的未來可能也會有所顧慮。

主要是盈利問題。

從2020年到2024年這五年間,除了2024年,陸金所的每一份半年報都是盈利的,但最近三年淨利潤下滑得厲害。轉型之後,能不能成功挽救淨利潤增速,這一點很關鍵。

從財報數據上看,陸金所資產質量开始出現拐點,逾期率、不良率等多項關鍵指標也在持續改善,但未來還能不能回到以前的盈利水平,可能還難說。

對於平安來說最理想的情況是,在放棄P2P之後陸金所找到了一條利潤增長之路,並且成功地跑通了,如果二季度財報成爲U型反彈的谷底,那么並表之後,私有化也是一種選擇,即便不私有化,港股、美股也是不錯的融資平台,總歸是有價值的。

互金這個行業,能做到頭部的公司其實沒幾家,螞蟻算一個,陸金所控股算一個,這個行業是個增長很快的行業,利潤規模和營收規模都不錯。但經歷了一個去槓杆的周期之後,規模肯定是要降下來的。

關鍵還是得看業務,只要資產不埋雷,業務轉型穩健,那么市場所期待的U型增長也不是沒有可能。

市場其實不是太在意短期盈利,而是更擔心看不到希望。如今的陸金所把業績增長點放於小微貸款業務上,還能不能重現往日的輝煌?這個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短期虧損的背後,誰在爲風險买單?

看財報,本質上是看業務。

無抵押的小微貸款、有抵押的小微貸款、消費金融是陸金所控股的三大業務,其中,無抵押貸款佔比超過六成,有抵押的小微貸款佔比約二成有余,消費貸佔比下降到一成。

從半年報的變化來看,總貸款規模下降得厲害,同比下降了44.8%,降到了2352億元,新增總貸款金額從去年同期的1105億下降到了933億,其中消費金融貸款從去年的318億增加到了424億元。

要知道,陸金所的三大業務裏,消費貸是最優質的貸款,利率高的同時壞账率相對低,爲什么優質貸款余額增加了,反而利潤卻減少了呢?

原因就在於100%風險承擔模式下,風險准備計提減值的部分多了。

從財報上看,由於陸金所控股的業務中,佔比最高的是一般無抵押的貸款,所以這部分貸款的質量就顯得重要了。

對於無抵押的貸款,從利率和風險從低到高劃分有6個等級,其中R5-R6風險高的貸款是質量比較差的貸款。

在以前,陸金所是要依靠第三方擔保增信的,這部分資產的壞账風險是有陸金所和擔保公司共同承擔,但2023年之後,由於風險收益劃分問題,原本擔保公司要承擔的那風險,實際上需要有陸金所承擔,所以,陸金所开始了100%的擔保模式。

什么意思呢?原本等級比較高的壞账是需要大家共同分擔的,現在只有陸金所一家承擔,因此需要計提的風險准備金就會更多。

這也是爲啥上半年陸金所要縮減44.8%的總貸款規模。

放出去的貸款規模越高,所需要的風險准備金也就越高,可能會對財報利潤產生更多的影響,短期盈利能力會承壓。

也就是說,雖然更掙錢的消費貸業務增長了,資產質量看起來也改善了,但只要是業務結構上不改變,那么,陸金所控股未來的業績可能還是要爲“風險准備金計提”所影響。

順便提一下,上半年,陸金所控股的信貸預期虧損率還是有上升的,從23年底的5.31%,上升到了6.03%。

而從半年報的數據來看,上半年,陸金所的客戶信貸減值虧損來到31.86億元,年初是30.25億,同比增加了1.61億。從數字上看,1.61億的信貸減值並不算多。

值得注意的是,風險准備金計提不等於信貸損失,貸款收回之後多計提的部分還可以“衝回”。

實際上,如果風控做得好,重點其實不在減值准備的規模,而在於100%擔保模式對於未來增長的影響。

一方面,100%擔保模式意味着過去陸金所的高速增長可能就此成爲過去,降規模提質量成爲一種常態化的增長模式。這樣的模式下,意味着陸金所要自己承擔風險。

另一方面,二季度虧損7.3億元似乎也說明,發力小微企業的战略還未充分得到驗證,未來能不能穩定釋放增長,還有待觀察。

這兩年由於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很多小微企業的償債能力都會受到影響,陸金所發力小微貸款,也會有更多的挑战。

某種意義上,小微企業的償債能力減弱,對貸款的風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前期收緊貸款規模之後,後期能不能把資產的質量提上去?100%擔保模式下,怎樣去進一步提升風控能力?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長期來看,退出高風險業務,聚焦更有成長性的行業以及小微企業是一種必然。

互金行業走到今天,有過瘋狂有過高光也有過低谷,只是,這個行業始終缺乏一種真正的“長期主義的確定性”。

陸金所能不能找到這種確定性,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基於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开的資料信息,展开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上半年淨虧15億,陸金所何時私有化?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38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