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在中東搞“平衡”意在何爲?
1個月前

  作者:王朔(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

  10月5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第19屆法語國家組織峰會上公开表示,針對巴以衝突,首要任務是回歸政治解決方案,法國“不會提供任何武器”。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立即用“可恥”一詞憤然回懟,稱無論有沒有國際社會的支持,以色列都會在這場衝突中取得勝利,可謂火藥味十足。10月6日,馬克龍突然轉向,與內塔尼亞胡通電話表示法國將一如既往地支持以色列,維持兩國之間的“尊重和友誼”,並“致力於相互理解”。10月7日,法國外長巴羅在到訪以色列時卻又重申了馬克龍武器禁運的呼籲,稱此舉旨在“保障以色列安全”。無疑,法國在中東問題尤其是對以色列的態度上左右搖擺,既要保持團結,又要施行禁運,顯然想要搞某種“平衡”。

  法國對中東的“歷史情結”

  法國曾是僅次於英國的世界上第二大殖民國,與中東有着很深的歷史淵源。19世紀,黎巴嫩和敘利亞等都曾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一战後,根據《賽克斯-皮科協定》,法國取得黎巴嫩和敘利亞的委任統治權,實際掌控了這兩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制度安排,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也一直維持到1956年被埃及收回。2020年8月,黎巴嫩貝魯特港口發生大爆炸,馬克龍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充分說明了法國對於中東仍懷有某種強烈的情結。

  相比之下,法國和以色列之間關系則充滿波折。1947年,法國投票支持聯合國旨在將巴勒斯坦分爲阿拉伯國家和猶太國家的決議,隨後又承認以色列獨立。但到了1967年六日战爭,戴高樂總統支持聯合國安理會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領土軍事佔領的決議,並宣布暫停向以色列出售武器,法以關系隨之陷入低谷。直到20世紀80年代,密特朗總統公开申明“法國人民是以色列人民的朋友”,兩國關系才現轉圜。之後的歷任法國總統都試圖採取對以色列相對平衡的策略,積極推動重啓多邊談判,但都由於以色列的反對難有進展,以色列甚至認爲法國和巴勒斯坦一起向其強加條件。

  如今,殖民時代已經遠去,中東格局更是巨變,但法國在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方面仍然與這一地區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法國不甘心放棄自己在中東的利益,一邊與阿拉伯世界交好,一邊又強調與以色列的團結。如果從這個歷史淵源看,法國當前的行爲似乎也並非不可理解。

  追求大國“榮光”的癡迷

  法國是一個有大國情結的國家。正如戴高樂將軍所說,法國如果不偉大就不成其爲法國。但法國也深知自己受實力所限,遂確定了所謂“三環外交”的勢力範圍,即歐盟、環地中海和非洲,其中中東是環地中海圈的最重要節點。事實上,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也一直在奉行大國外交策略,馬克龍上台後則在延續這一傳統的同時,適時做出了一些改變。

  在歐盟,積極扮演政治棋手的角色,推動以法國軍事力量爲基礎的共同防務,讓歐盟成爲法國參與大國競爭的依托平台;在非洲,拋出新型法非關系,力圖改變非洲對法國日益加深的抵觸,繼續掌控前殖民地數量可觀的能源與原材料供應;在中東,則做出更大範圍的調整,不再謀求更迭敘利亞政權,對利比亞开始兩面下注,修正同沙特的關系,恢復與伊朗的對話,重新平衡阿以關系自然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當然,馬克龍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調整,也是基於國際環境的變化。無論是巴以衝突,還是持續難解的烏克蘭危機,包括非洲一些國家頻繁發生的動蕩,都發生在歐洲的家門口,更涉及法國的自身利益。但遺憾的是,法國乃至歐洲似乎並沒有能力左右局勢,甚至很多時候只能作爲看客。法國如果完全按照原有的政策思路肯定是走不通的,所以馬克龍必須有所改變,這也是法國要想維系自己大國地位的必然選擇。所以,馬克龍站到中東問題的前台也就不足爲奇了。

  尋求外交建樹的馬克龍

  馬克龍是歐洲新生代的政治家,也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法國領導人,奉行的是非左非右的中間路线,崇尚進步主義,也就是“不求結果但求改變”。同時,他還喜歡創造概念,時常拋出一些標新立異的想法,比如“西方霸權衰落論”“北約腦死亡論”“歐洲政治共同體”“歐洲战略自主”等。這既有他的個性原因,也有現實的需求影響。

  馬克龍想要重新復興法蘭西,最重要的當然是要搞好國內的改革,然後借助歐洲來重振法國大國地位。但今年的歐洲議會選舉給他以沉重的打擊,本就在國民議會不佔絕對多數的中間派執政聯盟遭遇慘敗。馬克龍不得不提前解散議會重新大選,新議會中三大黨派博弈激烈,最後不得不組建一個以右翼共和黨爲首的少數派政府。可想而知,未來政府施政將遭遇諸多挑战,可能不斷面臨彈劾危機,馬克龍要想保住自己的改革成果實爲不易。而本就動蕩的國內政局下,巴以衝突的持續無疑會進一步刺激法國的伊斯蘭恐懼症和反猶太主義,這也是馬克龍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要在穆斯林和猶太人之間保持某種微妙的平衡,以避免加劇民族宗教矛盾所導致的社會分裂。

  作爲總統,外交是馬克龍的專屬領域,也是他最容易獲得民衆支持的領域。如果馬克龍能夠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樹,不僅可以提升其個人威望,更可以一定程度抵消內政困局帶來的負面效應,顯然馬克龍不會錯過任何獲得外交加分的機會。

  受限的平衡遊戲

  去年哈馬斯在以色列南部發動襲擊後,馬克龍對哈馬斯採取了最爲激進的立場,甚至呼籲建立反對哈馬斯的國際聯盟,而今又呼籲對以色列武器禁運,顯示出其政策的矛盾。事實上,很多人都對馬克龍此番表現不理解。以色列《國土報》稱,馬克龍採訪中的挑釁性倡議、內塔尼亞胡的倉促譴責、兩人公开的言語攻擊等行爲使得法以兩國維系的外交關系倒退了三十年。法國《十字報》也認爲,馬克龍的講話意味着法國與以色列進入“外交寒潮”。

  實際上馬克龍呼籲禁運的效果也受到質疑。斯德哥爾摩和平研究所稱,以色列69%的武器進口是由美國提供的,法國對以色列的國防出口額微乎其微,僅有3000萬歐元,而且其中大部分是防御性武器,就算法國對進攻性武器實施禁運,對以色列也並無實際影響,反而可能刺激以色列投入更多軍事力量。

  同時馬克龍此舉還被認爲有對美國含沙射影之意。馬克龍專門選在法語國家峰會這個國際平台呼籲武器禁運,彰顯其和平意愿,顯然是在針對背後一直給以色列軍事行動撐腰的美國。當然,法國的這種獨立性也是相對的。雖然馬克龍一再指責美國歷屆政府不斷在犯錯誤,讓西方正在失去自身的制度權力,甚至表露出愿意擔當所謂自由世界領導者的角色,然而在當下的地緣政治格局下,法國顯然並不能成爲故事的主角。

  而從歐洲的範圍來看,歐盟各成員國在中東問題上的立場與法國卻也是基本一致的,既聲稱支持以色列,同時又呼籲以色列考慮战爭帶來的人道主義危機並進行停火。作爲歐盟核心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法國的聲音在國際社會努力達成中東衝突政治解決方案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定意義的,更何況還可以借此擡升自己獨立自主的形象以及在歐盟中的領導地位。這種平衡作用可能極爲有限,畢竟解決問題的鑰匙並不在法國乃至歐盟的手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法國在中東搞“平衡”意在何爲?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4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