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興權利保障:中國與歐洲的視角”爲主題的“2024·中歐人權研討會”近日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來自中國、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土耳其、瑞典、捷克、克羅地亞、羅馬尼亞等10多個國家的60余位人權領域代表圍繞當前全球人權熱點議題展开深入探討。
多國學者贊賞中國人權事業成就
“中歐人權研討會”創立於2015年,是中歐在人權領域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學術平台。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向與會嘉賓介紹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和人權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強調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圍繞“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這一深刻認識,中國實現了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爲安全的發展,中國人民享有了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和更高質量的生活。
德國智庫席勒研究所創始人兼主席黑爾佳·策普—拉魯什贊揚中國在人權保障和發展上的成就。她認爲,中國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三大全球倡議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考慮到所有國家的利益。
德國經濟學家、國際物流專家烏韋·貝倫斯在中國生活工作20多年,見證了中國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他說,“中國曾經貧困的村莊如今都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農舍得到整修,環境清潔,村民們對此感到滿足且自豪”。
“中國走出了一條有自身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在社會經濟和個體權利保障方面取得諸多進展。”德國蔡特金社會研究論壇研究員瑪麗安娜·佩雷拉認爲,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瑞典“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史蒂芬·布勞爾表示,通過共建“一帶一路”,中國與其他國家分享自身發展經驗,這有助於推動全球減貧事業發展,保障人權首要的是確保生存權和發展權。他呼籲歐洲國家與中國及其他國家开展更加緊密的合作,共同推動人權事業發展。
法國導演、紀錄片制作人讓·米歇爾·卡雷在研討會上播放了他在中國西藏拍攝的紀錄片《深入西藏》,引發與會嘉賓熱議。他介紹,爲拍攝這部紀錄片,他深入西藏的城市和農村地區進行採訪,紀錄片展示了一個真實的、欣欣向榮的西藏,那裏的人們享有充分的住房、教育、衛生、宗教等權利。“個別國家濫用人權概念,在對中國實際情況不了解的情況下,指責批評中國人權狀況,這很不合理。”卡雷說。
“相較於部分西方媒體散播的涉疆、涉藏等不實之詞,本次研討會向與會者展示了真實、客觀信息。這反映中國在人權問題上更加積極進取。”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法學院教授毛俊響對記者表示。
如何保障新興權利成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新課題
研討會期間,中外嘉賓圍繞社會權利與經濟不平等、數字技術與人權的交集以及可持續性——平衡個人、社會和自然界的權利等議題舉行了三場平行會議。
多位學者指出,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生產方式和社會結構的巨變,催生了許多新興權利,如數字人權等。如何保障新興權利成爲全球人權事業發展的新課題。
歐洲宗教哲學學院院長、德國明斯特大學教授漢斯—彼得·格羅漢斯強調,個人擁有法律賦予的權利,同時作爲個體也需要履行對於群體的義務。在每個國家、每個社會,公民的權利與義務都應保持適當平衡。
“隨着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很多國家的民衆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歐洲人權法院資深律師托馬斯·斯特勞布認爲,國際社會對環境權的立法急需與時俱進,各國需採取更多措施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保障人們的生存權、發展權。
瑞士日內瓦智庫“普遍權利組織”執行主任馬克·利蒙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球應採取更有力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表現突出。例如,中國積極推動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在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風力發電等技術領域取得巨大成就,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事業作出重要貢獻。”
牛津大學副教授傑裏米·諾克斯重點關注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發展。他認爲,人工智能作爲一種工具,確實提高了學習效率,但在某種程度上也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中國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永和表示,數字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倫理挑战,如隱私、數據安全和人工智能的道德決策等。人們需要探討如何在技術進步與人類價值觀之間找到平衡,確保技術的使用符合倫理標准。
中歐共同倡導對話合作促進和保障人權
推動人權事業發展是中歐兩大文明的共同關切。“中歐人權研討會”此前已舉辦8屆。繼在法國、荷蘭、奧地利和意大利等國成功舉辦後,今年來到德國。“柏林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地方,也是東西相接、歷史相連的地方。”會議承辦方之一的德國中國文化基金會監事會主席阿克塞爾·黑格維恩說,討論人權就意味着要开展對話交流、互相學習。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皮特·赫爾曼長期在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從事研究工作,他說:“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鑑能夠促進人權研究。希望通過加強歐中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進步。”
國際科學哲學院主席、克羅地亞扎達爾大學哲學教授尤雷·佐夫科呼籲开展更多文明對話,在對話中相互學習,探討如何保障和促進人權。
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大學國際法教授曼努埃爾·費爾南德斯·戈麥斯表示,人權標准各有差異,正是由於差異性的存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之間才需要進行人權對話。“希望未來進一步加強歐洲各國與中國的人權對話,以增進相互了解,共促人權進步。”
新興權利保護帶來的全球性挑战難以依靠個別國家單獨解決,而是需要各國的共同參與。至今,中歐已持續开展兩次數字領域高層對話;今年8月,中國和歐盟正式建立數據跨境流動交流機制。這爲中歐开展新興權利保護提供了合作基礎。
“歐中人權對話很重要。”歐洲新聞通訊社歐亞頻道負責人卡洛·馬裏奧全程參與了中歐人權研討會的報道。他在報道中寫道,在德國柏林召开的歐中人權研討會圍繞數據隱私、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等新興權利進行了討論,其宗旨是通過雙方深入交流,在人權問題上達成更多共識。通過在全球範圍內保護和促進人權,推動中國與歐洲在人權領域的對話與合作。面對全球性挑战,世界需要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以促進人權事業發展。
“促進和保護人權是全人類共同的事業。”德中經濟、教育和文化協會主席貝恩德·安邁爾表示,各國應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以發展促進人權、以合作推進人權,切實保障各國人民公平享有各類人權。
中南大學黨委副書記、人權研究中心主任蔣建湘表示,人權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和追求。新興權利概念及其保護實踐的多樣性,是國際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具體體現。深化中歐人權機構和學者間的合作交流,能夠爲新興權利的理論研究與保障實踐注入新的智慧。
(記者 劉 赫 劉仲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增進相互了解,共促人權進步”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44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