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喫過呷哺了?
說到呷哺這家老牌台式小火鍋大家都並不陌生。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呷哺可謂充滿了他們對於青春的回憶。尤其是說到呷哺的那味道香濃麻醬更是令人立馬流下了口水,曾經喫一頓呷哺只要能多要幾包麻醬,就能开心一整天。
但不知從何時起,這些大衆對於呷哺的美好記憶點已經成爲了大家對於呷哺僅剩的最後一點情懷。慢慢的你會發現,大家即便再懷念那些曾經與友人、同學共喫呷哺的日子,也不愿再走進呷哺重新品嘗一頓這記憶中最美好的味道。
而這一切都反映在了呷哺的財報上。
2022年8月29日晚間,呷哺呷哺(0520.HK)披露了半年報。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收入爲21.56億元,較去年同期的30.47億元減少29.22%;虧損由2021年上半年的4690萬元增加至2022年同期的2.78億元,同比擴大459.95%。
壹
1998年,台灣商人賀光啓把台式小火鍋的模式引入北京,开出了第一家呷哺呷哺小火鍋。在當時,這種“一人一鍋”的火鍋模式在大陸市場顯得特別的新潮,這也讓呷哺呷哺一進入內地市場就獲得了大量的關注度。
但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想到的是,真正讓呷哺呷哺火遍國內大江南北是由於2003年時的非典而造就的。
受當時的非典影響,整個火鍋行業都變得極爲冷清,唯有呷哺呷哺生意生意十分火爆。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呷哺呷哺一人一鍋的這種形式更衛生、不利於病毒的傳播。
也是這之後,呷哺呷哺在國內迎來了自己的巔峰時刻,逐漸在北京、河北等北方地區打开局面,成爲北方地區炙手可熱的火鍋品牌。
2014年呷哺呷哺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完成上市,被稱爲了“連鎖火鍋第一股”。
上市後的呷哺呷哺也开啓了自己的快速擴張之路,計劃用4年的時間實現“千店計劃”。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創立的前十多年時間裏,呷哺呷哺在國內的門店數量僅有近500家,但自2015年开始呷哺呷哺开啓了快速的擴張模式,以每年近100家的速度开起了新店,並嘗試進入南方市場。
但讓呷哺呷哺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在北方市場的成功並未在南方市場成功復制。相較於北方市場,南方市場的消費者在火鍋上更喜歡以香辣爲主的重口味,因此南方消費者對於呷哺呷哺這種以麻醬爲調料的火鍋似乎並不感冒。
也是因此,在南方市場的大批量擴張後,呷哺呷哺的盈利能力也出現了明顯的下滑趨勢。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呷哺呷哺的淨利潤增速已經從2015年的86.52%跌至10.00%;2019年呷哺呷哺的淨利潤更是首次出現了負增長,同比下跌37.7%。
爲了挽救呷哺呷哺的下滑趨勢,在董事長賀光啓的帶領下,呷哺呷哺也盯上了高端市場。爲此,呷哺呷哺在2016年推出了自己的高端品牌“湊湊”,主打“火鍋+茶飲”模式,並在北京市場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湊湊”的成功也讓呷哺呷哺看到了高端市場的前景,畢竟相比於中低端市場來說,高端市場的賺錢能力也更強。於是,2017年呷哺呷哺就發布了自己的轉型計劃,計劃將呷哺呷哺打造成爲“火鍋界中的星巴克”。
但隨着高端化的普及,呷哺呷哺的客單價也不斷提升。也是從這時开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爲呷哺呷哺不再是他們所認識的那個呷哺呷哺了!
貳
高端化讓呷哺呷哺失去了消費者?
爲什么以前那批愛喫呷哺呷哺的人如今都不愛喫了?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的回答都是現在的呷哺呷哺太貴了!
確實,以前喫個呷哺呷哺人均也就四五十塊錢。但高端化後的呷哺呷哺卻完全不一樣的,雖然門店的裝修和環境變得更好的,但菜價也越來越貴了,喫一頓呷哺呷哺已經從曾經的人均四五十變成了如今的八九十,甚至上百。
不僅如此,就連消費者最愛的麻醬如今也變了。在那個呷哺呷哺還是平民火鍋的時代,呷哺呷哺最爲人稱贊的就是呷哺呷哺的麻醬。當然,這裏面除了是因爲呷哺呷哺的麻醬本身好喫以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消費者可以無限的續麻醬。當時,喫一頓呷哺呷哺能多喫一包麻醬都感覺自己賺了。
但如今的呷哺呷哺在高端化後,在調料的方式上也採用了和海底撈一樣的7元/位的自助模式,消費者可以隨時自取。雖然這種方式看上去也挺劃算,但消費者們似乎並不买單,甚至大多數消費者都認爲現在呷哺呷哺的麻醬已經沒有原來袋裝的好喫了。
其實,呷哺的麻醬還是曾經的麻醬,消費者失去的只不過是一種儀式感而已。換句話來說,單價越來越高的呷哺呷哺已經不能再讓消費者感受到曾經那份多喫一包麻醬就覺得自己賺到的感覺了。
而如今的呷哺呷哺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在最新的財報中,呷哺呷哺表示,2022年是充滿挑战的一年,呷哺集團也推出了相應的舉措,而重新上线“高性價比”模式被呷哺呷哺放在了首位。
但呷哺呷哺真的還能回得去嗎?
即便呷哺呷哺回去了,但失去了的消費者們可能再也回不去了!
- 呷哺呷哺(00520)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業績大虧!消費者爲什么不愛喫呷哺呷哺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