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加密政策進入博弈關鍵期:強硬的央行 多方的異議
2年前

財聯社|區塊鏈日報(北京,記者 董宇佳)訊,加密貨幣對俄羅斯央行來說一直是個頭疼的問題。盡管俄羅斯在2020年賦予了加密貨幣的合法地位,但並不被允許用於支付。

1月20日,該國央行再次發布一份報告展現了其對加密貨幣的強硬態度。它不僅提議禁止加密貨幣的使用和开採,還建議阻止金融機構开展任何與加密貨幣有關的業務。

不過在這個問題上,並非只有央行在“战鬥”。提議終究歸提議,從草案到立法不是央行說了就算數——因爲,在這之後的幾天裏,俄羅斯各方機構對此的觀點多有異議。此外,總統普京在最新講話中還表態:“俄羅斯在挖礦上有優勢”。

那么,認同“禁”或“不禁”的各方持有什么樣的考量?該禁令是否會對整個加密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

俄央行與多方的較量

自上周四(1月20日)俄羅斯央行發布了一份名爲《加密貨幣:趨勢、風險和監管》的徵求意見提案後,其與該國立法機構、財政部門以及各界領袖的較量一直在持續。

1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也在視頻會議上表示他並不完全同意央行的這一強硬提議。

該提案建議禁止在俄羅斯境內流通和开採加密貨幣,理由是加密貨幣使用的增長對該國的金融穩定、公民福祉和國家貨幣政策主權構成了威脅。

這份央行的徵求意見提案,將於3月1日截止。

盡管央行金融穩定部負責人在第二日對外表示,該行不打算禁止俄羅斯公民持有加密貨幣,但在公布的一周時間裏,該提案已遭到了多方反對。

俄羅斯財政部長Ivan Chebeskov在1月25日表示,應該監管而不是禁止加密貨幣市場。他補充說道,財政部正在積極參與制定監管該市場的立法舉措。

此外,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Alexei Navalny的辦公室主任Leonid Volkov和Telegram創始人Pavel Durov都對央行的加密貨幣禁令提案表達了不滿。

在俄羅斯的下議院、常設立法機構——國家杜馬,也有部分議員對央行的提案持有異議。

國家杜馬信息政策、信息技術和通信委員會副主席Anton Gorelkin認爲,對加密貨幣的禁令可能會對俄羅斯的高科技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國家杜馬加密工作小組的負責人Andrei Lugovoy則更爲直接,他稱“允許還是禁止,不是由央行來決定的”。

在俄羅斯,負責起草和制定法律的權力在於議會。鑑於央行禁止加密貨幣开採和使用的提議引起了較大風波,是否能立法成功還有待後續進展。

區塊鏈和數字經濟學者吳桐在接受《區塊鏈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即使該禁令成爲現實,也不會對加密市場帶來太大影響。

他說:“如果俄羅斯不禁止加密挖礦,基本也很難禁止二級市場交易。事實上,俄羅斯市場對二級市場的影響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央行的禁令提案還涵蓋了加密貨幣交易所、加密貨幣交易所辦事處和P2P平台,並表示或對違法禁令的行爲進行處罰。

針對俄羅斯央行的強硬提案,幣安方面向記者表示,幣安一直以來遵守世界各地監管機構的要求,但不對任何具體業務發表評論。

不過,幣安在該提案發布前的2022年1月11日,才宣布已聘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前政府官員幫助其在這些國家發展業務。

幣安方面告訴記者,此舉是基於公司在在俄羅斯和東歐市場的團隊在過去幾年一直增長的態勢,“幣安將持續擴大自身影響力,幫助該地區的區塊鏈合法化和大規模採用,並吸引更多當地合作方加入行業建設。”

俄羅斯加密貨幣挖礦的未來

俄央行的這份提案還主張政府在境內禁止加密採礦。

但是針對採礦,普京於1月26日明確指出,不要忽略俄羅斯在這上面的競爭優勢。“我的意思是,我國的電力過剩和該領域訓練有素的人員。”他說。

吳桐認爲,從普京2021年下半年至今的表態來看,他對加密貨幣是相對支持的,並將其作爲反對美元霸權的重要手段。“烏克蘭危機只是近期矛盾激化的一個表現。”

俄羅斯央行禁止加密貨幣挖礦的理由是,它造成了非生產性的電力消費,威脅到社會基礎設施和俄羅斯環境議程的實施。

一位名爲Anatoly Aksakov的議員則對此提出了異議,他表示加密貨幣挖礦是一個在俄羅斯僱傭了數十萬人的不斷增長的商業部門,允許加密貨幣採礦有明顯的好處。

即使俄央行持有強硬立場,並設法推進該禁令,但提案仍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現階段仍難以預測結果。

目前,俄羅斯是世界上第三大比特幣挖礦國家,僅次於美國和哈薩克斯坦。

吳桐表示,俄羅斯與美國、哈薩克斯坦相比,在比特幣哈希率上的差距不小。“而且俄羅斯令人擔憂的營商環境導致其基本都是本土礦商和被動轉移礦商,對整體算力的影響不會太大。”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俄羅斯加密政策進入博弈關鍵期:強硬的央行 多方的異議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