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財報披露,平安健康延續8年連虧記錄
2年前

8年過去,平安好醫生背後的平安健康,仍然沒能盈利。

8月18日,平安健康公布了2022年中期財報,總營收28.28億元,同比降低了25.94%。而且淨利潤方面仍然沒能止住虧損,以4.24億元的虧損數據,將平安健康連續虧損的記錄延續到了第8個年頭。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8月至今,平安健康累計虧損數額已經超過了60億元。同時按照業內人士估算,依照目前的經營狀態,平安健康想要實現盈利,至少還需要3年的時間。

只不過,頂着如此巨大的虧損壓力,再加上監管部門對網售藥品和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的管理日趨嚴格,平安健康真的能夠順利度過這3年嗎?

一、轉型陣痛盈利無望,虧損8年成平安集團最大“累贅”?

表面來看,平安健康距離“止虧”並不遙遠。

畢竟今年上半年雖然仍有大幅度虧損,但是相比2021年上半年已經緩解了51.75%。在上半年總營收下降近三成之外,具體業務上,平安健康也有着較爲亮眼的表現。

例如在過去12個月中,平安健康成功吸納了大量新用戶,付費用戶的總數量已經超過了4000萬人,在2021年的基礎上增長了4.8%。而且銷售及營銷費用也同比下降了52.6%,管理費用降低0.7%,算得上是在“降本增效”環節取得了有效的進步。

與此同時,在2021年第四季度开啓战略2.0深化轉型後,奔赴ToB的道路上,平安健康也取得了不小的提升。截至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B端付費用戶已經超過200萬,F端付費用戶超過3300萬,累計服務企業也達到了749家。

然而如果深入了解平安健康的營收結構,卻是不難發現,想要在現有基礎上實現盈利,或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轉向B端市場後,平安健康的核心業務板塊,也由面向C端用戶的“賣藥”業務,轉向了更穩健的“醫療服務”。可是根據財報數據,2022年上半年,佔據平安健康總營收40%的醫療服務,環比下降約8.4%,其余佔比60%的健康服務,更是環比下滑25.6%。

包含“賣藥”業務的健康服務如預料那般主動收縮,但醫療服務卻沒能撐住業績表現,平安健康的轉型,多少有些“丟了芝麻也沒撿到西瓜”的意味。之所以如此,除了市場、政策等方面的變動外,或許還離不开以下兩個因素的影響——

  1. 連續8年虧損,全靠平安集團輸血維持。

在2018年,平安健康就從平安集團中拆分出來,以獨立企業的身份在港交所上市。但是遲遲找不到盈利模式的平安健康,在連續8年的虧損壓力下,始終都離不开平安集團的“輸血續命”。

例如2020年和2021年,平安健康的關聯交易收入分別是25.16億元和27.17億元,分別佔總營收的36.65%和37.05%。同時,2022年上半年的付費用戶增長,其中46.5%左右都來自平安集團插件的導流。

按照目前的經營狀況來看,從資金到業務,平安健康短時間內都離不开平安集團的扶持。只是自2020年以來,平安集團的淨利率都在持續下滑,受到房地產相關影響,股價更是“腰斬”式下跌,兩年間蒸發了近萬億市值。

2022年第一季度中,平安集團淨利潤206.58億元,更是同比下滑了24.12%。甚至在近期,有傳聞稱,平安銀行將對零售部門“揮刀”,整條零售线降薪40%。

盡管在18日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平安銀行高管做出解釋,降薪情況並不存在,只是因爲績效考核的原因對預發獎金打了折扣。但是平安集團確實也正處於困頓之中,未來走向並不明朗。

遲遲無法盈利的平安健康,很可能已經成爲平安集團的拖累,對資金鏈的穩定帶來了更多壓力。

  1. 轉型陣痛加劇焦慮,虛假宣傳難以根治。

參考京東健康、阿裏健康等同類企業,雖然在經營模式上各有千秋,但終究逃不开“賣藥”的思路。平安健康想要從“賣藥”轉向更爲穩健的醫療服務,由於缺乏實際案例指引,在轉型過程中難免會經歷不短的陣痛期。

通過天眼查可以看到,平安健康的淨資產收益率,和淨利潤一樣長期處於低迷狀態。

長期虧損的陣痛期間,或許已經形成了不小的焦慮氛圍,讓平安好醫生系列產品的運營,都透露着一股“不擇手段”去賺錢的急功近利心態。

最直接的表現,大概是多年以來,平安健康曾屢次因爲虛假宣傳遭到有關部門的處罰。僅是2021年,相關的行政處罰就達到了4次,在2022年1月份,又因爲在商城APP中投放虛假、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遭到上海嘉定區監管部門罰款1萬元。

而從根本上來講,導致平安健康困在當下局面之中的,還是整個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都還沒能走通一個合理的盈利模式。

二、監管政策持續縮緊,互聯網醫療健康先天不足?

2021年曾有大批互聯網醫療健康企業高調衝擊IPO,但是到了2022年,似乎都啞火了。

例如微醫、醫聯、醫脈通、叮當健康、圓心科技等企業,自今年4月後,都逐漸歸於沉默。而對比這些企業的招股書,不難發現大都存在着連續多年的巨幅虧損情況,而且即便有着明星資本保駕護航,優質經營模式的欠缺,以及盈利渠道的脆弱,也引來了諸多質疑。

不僅是從業人員陷入迷茫和困惑,監管部門也在不斷進行政策上的收緊。其中影響最大的,大概還是國家藥監局5月9日在官網刊登的《國家藥監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

其中新增的第八十三條規定,明確說明了,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這一規定矛頭直指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而平安健康作爲頭部企業之一,自然也是難逃影響。

除此之外,單以互聯網醫療健康行業自身而言,也存在着以下三個方面的天然限制——

  1. 無力觸及核心診斷業務,互聯網醫療健康滲透率較低。

雖然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阿裏健康、京東健康等线上平台都及時跟進了在线接診服務,在醫療資源最緊缺的階段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嚴格來講,無論是市場需求還是政策支持,現階段的线上診斷業務,還遠遠無法達到线下醫院的高度。

對线上診斷效果的不信任,也導致了市場接受度普遍較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國內使用线上診斷服務的用戶人數,僅佔10%左右。

而平安好醫生在2021年推出线上問診付費制後,付費用戶轉化率只有24.8%。盡管相比之前有着不小的提升,但想要成爲營收主力,或許仍然需要時間來沉澱。

  1. 互聯網紅利見頂,C端流量獲客成本過高。

並不是所有互聯網醫療企業,都像阿裏健康、京東健康一樣,擁有穩定的流量入口。隨着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线上流量的價格和獲客成本也在持續增長,依靠傳統的流量採买方式來拓展用戶,只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盡管平安健康背靠平安集團的支持,能夠通過產品矩陣的導流,減輕公域流量挖掘壓力。但是相比主要競爭對手,平安旗下產品在流量獲取方面,並不具備較大的優勢。

而且即便是阿裏和京東,也在無法避免獲客成本攀升帶來的影響。從整個行業來看,燒錢做市場的經典互聯網打法,已經很難再繼續維持。

  1. 網售處方藥亂象頻生,容易觸及灰域招惹處罰。

在醫藥的盈利模型中,處方藥的重要性遠超過非處方藥。但是由於藥品的特殊性,監管部門在2019年12月才放开了部分處方藥的網絡銷售途徑,並且在銷售過程中有着嚴格的限制要求。

然而即便如此謹慎,依舊止不住亂象頻發。諸如無證營銷、給錢就賣、監管缺失等情況屢屢出現,甚至發生過,用寵物照片作處方都能买到處方藥的鬧劇。

在整個過程中,平台方普遍存在着管理失位、未盡到審方責任、無視法規等情況。由此,也很容易引來監管部門的處罰,以及出現藥監局禁止第三方平台銷售藥品之類的情況。

無論如何,互聯網醫療都是醫療行業未來前景的大勢所趨,在探索階段爆發的問題和改變,都是爲了在今後形成更規範、更合理的行業生態。

平安健康能否撐到盈利的那天,可能還是要看平安集團還保留多少耐心吧。

參考資料:

《年付費用戶超4000萬,平安健康依然難“止血”》——獵雲網

《互聯網賣藥難?平安健康2022H1仍未扭虧 公司稱將堅定執行2B轉型战略》——科創板日報

《【圖解財報】平安好醫生2022上年營收28.28億元 醫療服務佔比40%》——網經社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中期財報披露,平安健康延續8年連虧記錄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7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