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郭俊宇
來源 | 無冕財經
導語:奈雪對標的星巴克不止不虧錢,在中國還要繼續开店,競爭對手蜜雪冰城邊盈利邊开了2萬多家店,越开店越虧損的奈雪,下一步該咋辦?
上市一年多,對於“新茶飲第一股”奈雪的茶(HK:02150)來說,盈利仍是“老大難”。
上半年,奈雪爲了實現盈利嘗試了很多辦法:大幅降價,縮小門店面積,下沉到寫字樓和社區、推廣自動制茶機器等。
然而,一系列操作之後,奈雪上半年的財報帶給投資者的依然只有失望。
今年上半年,奈雪營收同比下降3.8%至20.45億元,經調整淨虧損爲2.49億元,而2021年全年,這一數據爲1.45億元。
开店速度也放緩了,上半年淨新增87家門店,2022年新开350家門店的目標如今才完成不到三分之一。
在其競爭對手都在走門店精簡化路线、追求效益時,奈雪依然不忘要成爲“中國版星巴克”的夢想,堅持“大店模式”。
在連續多年虧損之後,它或許應該嘗試着放下這個執念了。
仍未跑通的單店模型
想做“中國星巴克”的奈雪,在單店模型上依然沒有跑通。從上半年情況看,奈雪已經陷入开店越多、虧得越慘的窘境。
一般而言,企業要在單店經營成本保持穩定,平均單店訂單數、客單價均保持增長情況下,單店的經營利潤才能提升。
然而,上半年奈雪的單店日銷售額、單店日均訂單量、客單價均呈下降趨勢。
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奈雪第一類茶飲店、第二類茶飲店的平均單店日銷額分別爲1.32萬元、9.6萬元,不及2021年標准門店的2.03萬元。
今年上半年平均客單價爲36.7元,同比下降15.6%;每間門店的平均每日訂單量爲346.2單,同比下降29.2%。
這還是奈雪進行門店調整後的結果。從2020年开始,奈雪就逐漸放棄面積爲180-350平方米的標准店,主推面積更小的PRO店。 奈雪的茶开始放棄標准店,圖片來自开菠蘿財經 奈雪也表示,今年上半年新开門店都是PRO店,且現有的標准店也將會在租約到期後陸續轉爲PRO店。
調整門店後,租金投入確實能省不少。
招股書顯示,標准店的平均投資成本需185萬元,而PRO店的投資成本則爲125萬元。再加上开始推廣自動制茶機器,人力成本也有所下降,人力成本率從去年同期的23.7%下降至18.9%。
奈雪管理層認爲,PRO店模型已經得到了較好的驗證。然而,從門店的經營效益來看,這個說法有點令人難以信服。
上半年,奈雪一類和二類茶飲店的經營利潤率分別爲11.5%、10.5%,也遠低於2021年標准門店的17.5%。
從坪效來看,PRO店也並沒有比標准店高出多少。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奈雪標准門店和PRO店的年坪效分別爲5.1萬元/平米和5.8萬元/平米。相比之下,喜茶標准門店和GO店的年坪效分別爲9.4萬/平米和12.2萬元/平米。
可見,奈雪PRO店僅僅只是因爲面積縮小,導致租金和人工費用有所下降,但單店經營效益也沒有明顯提升。
當然,考慮到上半年大部分一线城市均受到疫情衝擊,而這些城市又是奈雪的主要陣地,以門店數量僅次於深圳的上海爲例,疫情衝擊下,上半年奈雪上海的門店經營利潤率罕見出現負數,降至-22.1%。
所以,在疫情的影響下,奈雪要想跑通單店模型的難度更大了。其力推的PRO店是否是跑通單店模型的正確答案,仍有待觀察。 心急的星巴克學徒
奈雪如今面臨的困境,其實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它有着成爲“中國版星巴克”的野心,但少了一些耐心。
對標星巴克的奈雪,在門店擴張的邏輯上,也存在着星巴克的影子。
回顧星巴克的門店擴張過程,基本遵循“區域深耕—單點擴張驗證—全國鋪开”的發展節奏。
星巴克1992年時僅擁有165家連鎖店,這些門店主要分布華盛頓州、伊利諾伊州、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這四個州,僅僅覆蓋了8個城市。
也就是說,直到上市,星巴克都只是一個“區域性”的小型企業,除芝加哥外,其經營範圍僅局限在美國西海岸,甚至都還沒進入美國最大的城市紐約。
星巴克早期的擴張策略用一句話總結就是:先在某一區域站穩腳跟,在當地形成強勢效應,然後向另外一個區域擴張。
這種“密集型”擴張方式很契合星巴克的“第三空間”,在同一區域存在更多的星巴克門店能讓顧客能夠快速找到,這種便利性能提高消費頻率,形成路徑依賴,並增強品牌黏性。
在區域擴張模型跑通之後,星巴克在1992年上市,之後便开始借助資本力量加速擴張。可以看到,星巴克的門店數量是在1992年之後逐步增長。
星巴克門店數量變動情況,圖片來源中泰證券研報
星巴克在上市之初就已經實現了穩定盈利。1992年年末,星巴克的稅後利潤達到410萬美元,相比1991年同比增長了70%。
相比之下,奈雪早期在門店擴張上,跟星巴克也有相似之處,都是在一個區域布局一家驗證門店,然後以這個驗證門店爲模型开設更多門店。
與星巴克不同的是,奈雪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先求穩,而是先求快。奈雪早期在多個城市都布局了這樣的驗證門店,其目的就是爲了上市之後能夠在多個城市同時快速復制擴張。
2017年12月,剛成立2年多的奈雪便正式开啓“全國城市拓展計劃”,擴張至華南、華中、華東、華北、西南、西北等地區;2018年,奈雪已經开始出海,並在新加坡开出第一家海外門店。
據國泰君安證券的數據,2020年三季度,奈雪的茶已經進駐61個城市,市佔率爲17.7%,而當時市佔率比它更高的喜茶(25.5%),也不過才進入54個城市。
或許是因爲新茶飲行業的競爭太過激烈,再加上資本市場的推動,奈雪的茶在上市前便將开店速度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在單店盈利模型尚未跑通之時,便开始瘋狂擴張。
因爲單店盈利模型尚未跑通,上市之後這種模式的弊端便暴露無遺,虧損也就成了奈雪的硬傷。對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而言,更看重的並非規模,而是經營效率和利潤。
在門店擴張邏輯上,星巴克似乎更懂得“快即是慢,慢即是快”的道理。不管是在本土還是進入中國之後,星巴克都是採取“先慢後快”的擴張策略,在某個地區運營多年之後,才進入增長爆發期。
相比之下,對標星巴克的奈雪卻是一开始走得比較快,之後卻越走越慢。
“第三空間”故事講不下去了
即便深陷虧損泥潭,奈雪依然執着於要講好“第三空間”的故事。
近兩年,其主要競爭對手都在把門店越开越小,越來越追求效率,比如瑞幸、喜茶GO、蜜雪冰城等,但奈雪依然堅持面積較大的門店。
奈雪和其競爭對手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奈雪追求消費者體驗,把賭注壓在未來;而瑞幸、喜茶GO等則着眼於當下,更注重經營效率。
實際上,星巴克的“第三空間”所做的本來就是“一小部分人”的生意。
瑞幸咖啡創始人之一錢治亞曾經公开透露過一組數據:在美國這種成熟的咖啡市場上,咖啡外帶的比例高達80%-90%,只有10%的顧客在享用第三空間。而在國內,這一比例爲30%。
如果是在茶飲賽道,這個比例恐怕還要更小,畢竟咖啡的商務屬性更強一些。
茶飲更多是休闲和娛樂場景下的消費品,更多是买完即走或者线上點單,在店飲用的比例很低。
在疫情影響下,“第三空間”的消費場景還要進一步被壓縮,門店人流量大幅下降,线上訂單迅速增加,瑞幸、喜茶Go的小門模式顯然更符合當下的市場需求。
事實也確實如此,以瑞幸爲例,曾經跌至低谷的瑞幸已經在今年二季度扭虧爲盈,二季度的淨利率達到8.1%。
從去年二季度开始,瑞幸的Non-GAAP淨利率已連續5個季度爲正,在門店數量上也超越了星巴克。
從奈雪的營收結構的變化也能看出“第三空間”消費場景的萎縮。今年上半年,奈雪店內收銀比例大幅下降,外賣比例則提升明顯,佔比已經達到44.6%。
奈雪的茶线上訂單比例增加,圖片來源於其半年報 在疫情常態化背景下,對於咖啡和新茶飲企業來說,追求效率或許比追求消費者體驗更爲重要。
在疫情之前,奈雪創始人彭心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過,經營者應該始終想着消費者需要什么,而不是經營者自身需要什么。
過去兩年多時間裏,疫情改變了很多東西,奈雪或許也需要重新思考當下的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奈雪:越虧越慘,是中了星巴克的“毒”?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