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AI 財經社,原文標題《騰訊打开車友圈》
對於消費者而言,大出行市場看似風平浪靜,實際一直暗流湧動。
9 月 16 日消息,美團打車在上海正式接入騰訊出行服務平台,用戶進入騰訊出行的打車頁面,即可在經濟型和優選型兩類車型中對其加以選擇。事實上,雙方此前已在包括杭州、鄭州、重慶等在內的多個城市展开合作,但上海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美團在網約車業務上开城最早、發力最猛的城市之一。
於用戶而言,這或許只是增加了一個使用美團打車的渠道,但對騰訊來說,卻不失爲其布局聚合打車市場的又一次動作。一位長期關注出行行業的人士認爲,通過與多家第三方出行服務商合作,騰訊算是 “輕裝上陣”,再依靠自身流量優勢、借力使力,實現在出行領域的更多布局。
畢竟,在網約車業務的推進過程中,大量行車數據的積累得以完成,而後者與高精地圖的完善息息相關。理想汽車 CEO 李想曾表示:“高精地圖是做自動駕駛繞不开的東西。” 結合今年騰訊發布的 “車雲一體化” 战略布局來看,其不僅要抓住用戶場景,更將目光投向了整個汽車產業,意在借由打通車端、手機端、雲端的模式,爲之提供包括定制化平台、解決方案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
某種層面上看,這是騰訊曲线站穩 “新造車” 賽道的重大布局。
就像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 CEO 湯道生曾表示的:“不造車是騰訊堅持的定位,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提高企業管理效率,改善用戶出行體驗,是騰訊不變的方向。”
聚合打車背後的考量
7 月下旬,不少用戶發現,微信 “九宮格” 的 “出行服務” 模塊中新增了一項 “打車”,位於頁面頂部首欄,用戶輸入上下車地點即可呼叫網約車。以北京爲例,騰訊出行提供包括經濟型、優選型、舒適型、商務型和豪華型在內的多種服務,涉及曹操出行、首汽約車、陽光出行等出行服務商。目前,其並無司機端和獨立 App,而是選擇在不同城市與多家出行服務商合作,由後者提供司機和運力,也就是所謂的聚合打車模式。
根據 “騰訊出行服務” 微信公衆號發布的消息,打車服務上线於今年 3 月,已覆蓋全國 100 多座城市。隨着新玩家躬身入局,聚合打車模式又變成了 “香餑餑”,網約車市場也因此再掀波瀾。
其實這並非什么新鮮事,2017 年 7 月,高德地圖正式上线 “叫車” 功能,聚合打車模式就此登場。彼時,供需關系在補貼逐漸退場的背景下趨於平穩,用戶情緒轉向冷靜,打車效率和使用體驗开始成爲行業關注的焦點——就像視頻平台用戶偶爾會產生 “這幾家能不能合並成一個 App” 的設想一樣,備受打車難困擾而不得不下載多個 App 的打車用戶同樣爲此心生煩惱,而聚合打車模式恰恰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
以此爲起點,百度、美團先後加入战局,甚至於一向埋頭自營的滴滴也在 2019 年 6 月接入第三方出行服務商,試水聚合平台,以期防御。
今年以來,聚合打車似有重燃战火之意。緊隨騰訊,7 月 27 日,華爲在鴻蒙 3.0 發布會上宣布 HarmonyOS 3 正式上线內置打車服務 Petal 出行。
據華爲終端 BG 首席運營官何剛介紹,Petal 出行是一款基於華爲自研地圖(花瓣地圖)的聚合打車軟件。有別於 App 下載的常規方式,Petal 出行僅通過服務卡片即可進入,且能夠在手機、手表、平板、PC 等設備間協同使用。經過在北京、深圳、南京等少數城市的探索後,Petal 出行正計劃進軍全國市場。
目前,Petal 出行已聚合首汽約車、神州專車和 T3 出行等多家網約車服務商。
下場的公司各懷心思,但都免不了想要借助聚合打車的東風,爲自身現有業務和生態添磚加瓦。
高德以地圖導航爲圓心,盡可能地向外延伸用戶場景半徑;美團將到店和出行相結合,力求畫出一個順滑的消費體驗閉環。
對於不斷豐富造車朋友圈的華爲而言,聚合打車更像是其中的某一環,爲了更好地建設地圖服務,足夠的數據支撐必不可少。
至於騰訊,一方面是基於流量變現的思考。以打車等爲代表的 “出行服務” 立足於騰訊生態資源,在微信 “九宮格” 佔據一席之地,是用戶出行場景的整合入口。其在滿足用戶日常使用需要的同時,也進一步盤活了微信流量。
當下的騰訊也需要更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流量變現方式,比起與主要行業客戶休戚與共的廣告,網約車帶來的傭金雖然不多,卻十分穩定。數據顯示,目前 “騰訊出行服務” 小程序累計用戶已突破 4 億,月活躍用戶超 7000 萬,用戶習慣正在逐步養成。
另一方面,騰訊正在深入新造車產業,和華爲軟硬兼施的思路不同,騰訊主攻的方向還是軟件。
一位長期關注出行行業的人士認爲,網約車業務連接司機、用戶兩端,於前述公司而言,在豐富應用的同時,更有助於地圖數據的驗證與積累。“像我自己之前回老家打滴滴的車,導航指示的某些道路確實是存在的,但路況並不適合駕駛,到眼前才發現,車根本开不過去。如果沒有經過實地考察,肯定搞不明白情況。無論是華爲還是騰訊,入局聚合打車,其實都相當於以一種輕操作的方式,爲地圖業務的驗證與夯實尋找了一個比較高頻的場景。”
地圖之爭與自動駕駛序章
從出行之爭、地圖之爭,再到未來的自動駕駛之爭。科技巨頭、互聯網巨頭與新造車廠商共同織造了一張大網。
自動駕駛,無疑是當下各方勢力角逐的焦點。但現實情況是,這個有着十余年歷史的創新技術,至今仍舊很難實現大規模落地,甚至還事故頻發。
今年 8 月 11 日,浙江寧波的一位小鵬車主在高架上撞到了前方停放的小車,事發時車主开啓了小鵬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同月,零跑 C11 汽車也在沈海高速溫州蕭江路段發生了追尾事故。有媒體報道表示,零跑車主聲稱,該車在事故發生時,是打开了輔助駕駛的。
其中,刨除人爲因素,在技術層面上,自動駕駛出現狀況,往往是因爲遇到了 Corner Case(極端案例)。直白地說,就是自動駕駛車輛由於缺乏足夠的數據訓練,無法對現實駕駛場景 100% 覆蓋,當實際駕駛環境中出現不可預測的物體時,自動駕駛就失靈了。
國內的新造車勢力,將自動駕駛的技術應用暫且押注在了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高精地圖上。
某種層面上看,大出行之爭背後,就隱藏着互聯網公司對於高精地圖的角逐。
今年 8 月 31 日,國家自然資源部下發了《關於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維護測繪地理信息安全的通知》,對高精地圖測繪制作進行了明確規定和要求。其中指出,高精地圖的測繪和制圖,僅能由國家頒發導航電子地圖制作甲級測繪資質的企業合法操作。
此前,蔚來即通過與騰訊合作,基於騰訊地圖來實現高精地圖功能落地。小鵬則收購了智途科技,從而獲得了高精地圖的測繪資質,不過,在最新下發的通知中,智途科技沒能繼續獲得資質。據統計,相較於 2010 年發放首批資質時,本次審核通過的企業數量從截止到去年的 31 個削減到了 19 個。
背靠百度的長地萬方、高德、四維圖新以及騰訊大地通途均通過了復核,間接爲其身後的巨頭獲得了入場券。但與此同時,部分新造車企業實際已經失去了高精地圖測繪資質。在接下來的自動駕駛战爭中,這些新造車勢力理應找到有資質的合作方解決掣肘問題,這也讓騰訊在新造車業務中擁有了一張現成的牌。
雲上造車
造車與否,企業冷暖自知,但對於有着 “下一個時代智能終端” 之稱的新能源汽車,騰訊多少還是有些野心與抱負的。
從大出行服務到地圖業務,再到自動駕駛新的解決方案,在騰訊內部,這些業務背後站着的其實是同一個團隊。
2018 年 9 月 30 日,立足產業互聯網,騰訊進行了成立以來的第三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應運而出。同年 11 月,智慧出行战略發布,汽車、出行產業由此成爲其擁抱產業互聯網的重要場景——按照騰訊的說法,其自身角色定位於汽車出行產業轉型的 “數字化助手” 和 “生態共建者”,希望助力車企進行數字化升級,爲用戶提供相應的數字化服務。半年後,騰訊正式成立智慧出行事業部,隸屬於 CSIG,相關業務具備了統一的對外窗口。
如果向前追溯,早在 2016 年下半年,彼時的騰訊移動互聯網事業群(MIG)就已开始大規模招聘涉及自動駕駛算法、高精地圖等業務的人才,騰訊自動駕駛實驗室也隨之成立。2018 年,騰訊拿下了深圳市首個自動駕駛路測牌照。
也是在這一年,騰訊董事會主席兼 CEO 馬化騰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是跨界融合的創新載體,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傳統車企與互聯網科技公司攜手。隨着 “开門造車” 成爲現實,跨界協作、共建新的產業生態勢在必行。
那幾年中,騰訊的造車朋友圈不斷擴展——沃爾沃、廣汽集團、長安汽車、東風柳汽都與其達成了合作。
對於此,國泰君安證券曾發表報告稱,“超大中控屏及車聯網功能,是未來汽車產品創新以及提升消費者體驗的核心。整車廠作爲擁有衆多客端消費者入口的資源平台,與騰訊在雲平台大數據等多方全面展开合作,有利於爲未來發展無人駕駛做好准備。”
於是,可以看到騰訊开始對外輸出覆蓋自主出行、共享出行、公共出行全場景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落子不斷。其中一個突出的例子是,經過 7 個月的商談,騰訊與廣汽最終確定方案,多方聯手打造移動出行平台如祺出行,並於 2019 年 6 月正式上线。
據稱這是一次馬化騰與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 “聊” 出來的合作,被外界視爲騰訊 B 端能力輸出的一次實驗,從場景化流量的提供到研發、產品能力的輸出,騰訊親自趟了一次河。
2022 年 6 月,騰訊在造車產業中再度向前邁進一步,公布了行業首個智能汽車專有雲平台,發布了 “車雲一體” 战略,集成了自動駕駛、智能座艙、地圖等多場景解決方案。
當下,雲廠商重注汽車賽道也成爲一個新趨勢。騰訊、阿裏、華爲、百度等雲廠商,都开始將 “汽車” 行業單獨拎出來,形成了專屬的汽車雲架構。其中,阿裏雲拉上了小鵬汽車共建駕駛智算中心;華爲雲在今年 5 月宣布拿下中國汽車雲市場第一;百度智能雲也在今年 9 月發布了汽車雲。
不過在新造車之战中,相較於其它互聯網公司,騰訊的聲量一直不算高。不如直接下場造車的百度,也不如已經借助賽力斯交出多份成績單的華爲。
但如今,“隨着華爲等公司在出行業務上的不斷向前,業內也會看騰訊會處在一個什么樣的位置上”,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行業內也會重估選擇什么樣的盟友。
多位業內人士均表示,軟件定義汽車的時代,互聯網與科技公司應該發揮其在技術創新上的優勢,騰訊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騰訊在軟件服務與汽車雲方面走得算比較靠前的,另外它比較核心的優勢在於內部協同能力較強,更有利於爲汽車廠商做打包的解決方案。”
在大衆的眼中,車或許只是普通的出行工具,但背後蕴藏的卻是巨頭的角逐。人們的每一次出行,或許都與巨頭的布局息息相關。當車成爲新一代智能終端,沒有企業會想錯過這一次顛覆性的技術革命。或許這會發生在非常遙遠的未來,但巨頭要做的是從現在开始布局。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騰訊打入造車朋友圈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19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