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倪毓平
編輯/ 李原
蘋果激進宣布取消SIM卡,在業內掀起軒然大波。雖然此技術數年前便已臻完善,但落地並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商業利益分配問題。
世界上最恨SIM卡的,大概是蘋果公司。
現在已經難以想象,1991年世界誕生的第一張SIM卡,大小和一張銀行卡差不多。此後,SIM卡從“25mm 15mm”的標准卡縮小到“15mm 12mm”的小卡,再到迷你卡後,一直維持到現在的形態。但9月初的發布會上,蘋果宣布要更激進地取消SIM卡。這背後,每一次SIM卡的尺寸縮減,都伴隨着蘋果公司在手機研發過程中,與SIM卡的堅決“鬥爭”。
2010年,iPhone 4首次讓小型卡進入了推廣商用;2012年,iPhone 5將SIM卡的尺寸進一步壓縮到原卡的二分之一。最近,蘋果更是宣布在美國本土推出的iPhone 14 中取消實體卡槽,完全依靠eSIM卡(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提供服務。iPhone 14提供的eSIM服務最多可支持8個運營商,同時使用兩個電話號碼——這也被網友戲稱爲“8卡雙待”。
SIM卡究竟是哪裏惹到了蘋果公司——主要在於SIM卡槽一直是蘋果手機設計的“攔路虎”。
畢竟從劉海屏到靈動島,蘋果對手機上所有的开口和打孔都深惡痛絕。據海外媒體報道,蘋果准備在2024年的iPhone 16上,砍掉最後一個手機接口——消滅充電口,僅支持無线充電。
平心而論,減少手機接口,去除外部鏈接環節,轉而採用嵌入主板的eSIM設計,將極大提高設備的抗震、防塵、防水能力。手機也能更好地適應高溫、防腐蝕的嚴苛環境。當然,這也會讓手機的功能與設計想象空間被進一步放大。
eSIM僅須“空中寫卡”就可开通服務,用戶更換電信供應商將變得便利。蘋果消滅SIM卡的舉動,也勢必很快得到更多手機廠商和通訊服務商的跟隨。而隨着產業鏈的協同加深,更爲便捷的、能適應更多環境的eSIM卡也將被廣泛應用於智能手表、手環、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終端設備上。
近日,工信部在回復網友提問中稱:國內正在研究推進eSIM技術在平板電腦、便攜式計算機及智能手機設備上的應用。待條件成熟後,將擴大該技術的應用範圍。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小小的SIM卡變革,還隱藏着深度的產業思考,在這背後,以eSIM技術爲契機,“萬物互聯”的圖景又清晰了幾分。
(圖源網絡,iPhone取消實體卡槽,網友爲卡針立碑)
手機無卡有多爽
9月,留美自媒體人朱家樂拿到了iPhone 14新機後,馬上开通了eSIM功能。
現在,在美國購买新版iPhone 14後,如果曾开通過eSIM,可以直接將新舊手機並排放置,系統會彈出是否轉移手機號的提示。點擊“確認”幾秒鐘後,手機號就會以eSIM形式發送到新手機上,同時原有SIM卡失效。
如果沒有开通過eSIM,則可能要先在PC電腦上登錄運營商網站,提供支持eSIM手機的IMEI和EID號,通過反饋的QR碼完成开戶。前後時長大約需要幾分鐘。
擺脫了卡片的物理束縛,eSIM的一大優勢是能夠便捷地更換和增減運營商。朱家樂設想:如果去法國遊玩,飛機落地,掏出手機點幾下,相當於打开了一個小程序,就可以直接切換到法國當地的電信運營商,效率和使用費用會比實體卡經濟很多。
過去幾年,佟天明一直在新西蘭生活。他回憶:兩年前,自己的手機用的是國內的SIM卡,某天突然無法識別、沒有信號。運營商規定,更換卡片需要本人前往營業廳辦理。多次協商下,運營商同意佟天明可以向國內郵寄身份證,委托家屬代辦。等到新的SIM卡辦理下來,卡片和身份證又漂洋過海,被寄回了新西蘭。一來一回,一個月過去了。佟天明表示:等eSIM上线後,他會第一時間體驗該技術。
雖然多數人還沒有在手機裏用上eSIM技術,但這一技術的落地其實很多年前就已實現。
早在2011年,蘋果公司便申請了一項虛擬SIM卡的專利,可以被看作是如今eSIM卡的雛形。2014年9月,蘋果在iPad Air 2發布時首次爲其添加了eSIM卡功能,允許用戶更爲輕松地切換運營商。
在手機端,2018年,蘋果在推出的iPhone XS、iPhone XR系列中就引入了eSIM卡設計,同時支持單實體SIM卡+eSIM卡的雙卡雙待功能。
在美國生活的方欣然目前還沒有購买最新款的iPhone 14,但她所用的iPhone 13同時开通了實體SIM卡和eSIM。她感覺,eSIM卡下的手機網速沒有太大區別,但實體卡和eSIM同時運行,手機電量“似乎掉得很快,一天要充兩次電”。
方欣然也看到,美國的eSIM還不是很普及。“至少我認識的大部分人還在使用實體卡。”
主要原因在於,目前eSIM的开戶還不能完全脫離开PC或者客服。某種程度上,從PC端反饋QR碼的過程也可被理解爲給予eSIM卡身份認證。在一些跨國遠途旅行,或者是想在幾台手機之間隨意更換運營商的場景中,實體SIM卡的插拔即用反而更加便利。
但隨着蘋果准備徹底在手機上消滅實體SIM卡,這一情況或將發生變化,並已經引起了世界範圍內運營商的提前布局和響應。
2022年9月1日,韓國境內的通訊運營商上线了eSIM卡服務。同一天,在首爾讀書的周愷爲自己的iPhone开通了eSIM。由於是外國人身份,過程多了一道人工電話確認的程序。即便如此,前後也僅花了10分鐘的時間。“如果在以前,換卡需要郵寄,可能要耗時2到3天才能解決。”周愷說。
在韓國,eSIM比實體SIM卡的开卡費用更低。從前一張實體卡的收費大約爲7000韓幣,約等於人民幣20元到30元左右,而开通eSIM卡的費用約合人民幣10塊錢。
最近中國香港也已上线了eSIM業務。其境內服務商“易博通eSender”表示:支持購买eSIM服務,但需持有滿足eSIM功能的手機機器。目前使用該功能的用戶多爲海外回國群體,產品主要是爲了滿足他們在香港中轉期間的上網需求。收費根據套餐定制,與實體卡的價格接近。
運營商先“卷”起來了
雖然在技術層面,eSIM已萬事俱備,但落腳到取消插槽,蘋果也要看運營商的臉色。
關鍵點在於,eSIM讓用戶可以對運營商自由切換,這顯然會觸動巨頭們的利益。目前國內的三大運營商仍不支持攜帶eSIM的iPhone入網。2018年在美國,蘋果公司就曾舉報兩大運營商Verizon和AT&T違反自由轉換無限運營商的規定。
此外,消費場景的轉變也可能會切走運營商的蛋糕。以往,消費者需要走進營業廳辦理卡片業務,爲門店帶來流量的同時,也會拉動耳機、充電线等零配件的銷售額。而如果改爲eSIM,人們线上即可完成操作,門店潛在的消費機會可能就減少了。
不過這一次,蘋果已下定決心,自斷後路,eSIM卡也可能會出現普及的契機。而更大的選擇空間和便捷的操作,可能會讓消費者降低對運營商的依賴。
首爾的周愷已經感覺:eSIM上线後,韓國運營商們的服務“卷”起來了。最近,他將運營商KT換成了LG。比較兩家運營商套餐後,他發現KT的套餐爲:資費100元人民幣左右、15G的流量;LG的資費爲50元人民幣,2G的流量套餐。流量用盡後,還可以降速使用無限流量。
這些新套餐比照以往有大幅度的優惠。“以前,50元是不可能买到通話無限、流量無限的套餐服務的。曾經‘躺賺’的運營商們需要提供更多優惠來挽留、吸引用戶。”
在美國,運營商T mobile也在推廣“免費試用eSIM三個月”的活動。方欣然正是在這些優惠活動中接觸到了eSIM。
不過,在美國之外,eSIM的普及度還不均衡。對於新版蘋果手機,美國消費者的接受度分化較爲明顯。那些仍有回國需求,需要保留國內實體卡插槽的留學生群體對美版iPhone接受度較低。
方欣然表示:在美國互聯網上,討論去加拿大購买手機的人比比皆是。盡管加拿大版的手機關稅、價格並不便宜。也有網友選擇購买國行版iPhone,郵寄回美國,因此成爲了華強北的“反向輸出”案例。而美國本土人士則對新版iPhone的eSIM卡的迭代多表示“無所謂”。
整體來看,iPhone在美國的市場份額仍在逐步升高,其絕對的話語權地位勢必會造成其他手機品類、乃至其他國家對eSIM的跟隨步調加快。
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在今年年初發布的2021年市場統計數據顯示:iPhone在美國智能手機市場所佔份額已經超過50%,其研究總監Jeff Fieldhack表示:“在過去4年裏,流量變動方向一直是從安卓流向iOS。”既然蘋果已將eSIM定爲战略,安卓手機勢必將全面跟進。
eSIM離我們有多遠?
回溯過去10年蘋果在取消SIM卡層面與運營商的博弈可以看到,eSIM卡能否應用,或許不是個技術問題,而是個商業利益的分配問題。
2015年,《IT時報》曾報道稱:華爲於當年6月在P8、Mate 7、榮耀6 Plus等設備中提供了類似於eSIM的“天際通”國際漫遊服務。但此項服務受到了運營商等層面的壓力,華爲對此升級沒有大規模宣傳。2015年8月,小米也曾在移動操作系統MIUI7中提供了類似“小米漫遊”的功能,後來此服務卻不了了之。
短期來看,eSIM在國內手機上被廣泛使用的可能性並不大。一方面,蘋果在中國遠沒有美國那樣的強勢地位。另一方面,國內運營商的增值服務和政策條款也有諸多不同。
另外,國內的SIM卡個體實名認證政策更加嚴格。《廣州日報》2019年曾有報道,運營商相關人士表示:出於安全問題、實名制等方面的需求,目前運營商均暫不考慮eSIM進入手機,但會做好相關的技術儲備。
凡是對硬件設計有所追求的廠商,幾乎都曾經期待過eSIM給產品帶來的改善和升級。但過往數年間,比起手機,在智能手表、運動手環、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等智能終端設備中的eSIM應用相對來說更容易實現。
2017年,中國聯通首次試點了eSIM獨立號碼業務。業內分析:聯通愿意率先試點,與它彼時正在強勢推廣硬件業務和終端渠道有關。
2018年起,中國聯通在6個省份、7個城市中先後开展了eSIM“可穿戴獨立號”及“一號雙業務”試點。2019年和2020年,聯通又相繼在全國开通了eSIM獨立號碼業務、“一號雙終端”業務。2020年,中國聯通與30余家企業,50余款消費互聯網智能終端完成了eSIM技術對接,涉及種類包括可穿戴、平板、PC及智能音箱等。
2018年,中國移動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在7個城市啓動。同年,中國電信也在7個城市中开展了相同業務,並可支持4款智能穿戴設備。
不過周邊硬件設備的無卡化容易協調,而手機eSIM無卡化則勢必涉及到三大運營商的利益再分配,這恐怕不是一個在短期內容易釐清的問題。
因此目前,智能手表仍是使用eSIM功能最爲普遍的智能設備,手表中的eSIM卡可作爲手機副卡,在遠足、跑步等不便攜帶手機的場景中,替代手機完成接打電話、接收信息、移動支付等基礎功能。
據OPPO穿戴產品人員透露:相比藍牙版本,支持eSIM獨立通信技術的手表在硬件層面、軟件服務層面、人力層面的升級都帶來了更多挑战。不過eSIM獨立通信已經是業內公認的智能手表基石技術之一,目前,OPPO Watch產品還在持續提升eSIM开卡的便利性。
而eSIM的升級迭代,對於運營商也提出了更高的技術要求。在eSIM卡產業鏈裏,涉及到運營商、模組廠商、終端設備廠商、APP廠商、方案服務商、卡商、芯片商等多方企業,打通eSIM卡產業鏈,也需要進行業務的創新。有市場人士分析表示:eSIM要求運營商加大數據庫建設的投入,做好對現有設備擴容改造及號碼管理等問題。
據Counterpoint Research預測,到2025年,eSIM設備的全年出貨量將達到60億的規模。其中,手機端eSIM出貨設備佔到45%,其余eSIM滲透率較高和增長較快的移動蜂窩設備則包含PC、路由器、手表、汽車、平板電腦等消費類和物聯網設備。
另據Strategy Analytics預測,到2025年,用於物聯網應用的eSIM銷量將增長至3.26億美元。技術將更廣泛應用於密封醫療設備、車輛等物聯網設備中。
(除朱家樂外,文中消費者均爲化名)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蘋果總想幹掉SIM卡,但運營商們不愿意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