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農是一個美好的詞匯,每當人們看到這個詞,內心總是會忍不住想要下單支持一下,只因爲人們想當然地認爲農民可以從中得到實惠。
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最近一段時間,東方甄選一根玉米賣6元的這件事一直在發酵,這是有點超過人們預期的。畢竟辛巴吐槽東方甄選價格是在10天前,很多熱點過一兩天也就沒有熱度了,可是這件事已經10天了,熱度還在。可能是因爲玉米涉及到了上億農民的利益,所以才會如此被關注。
就在今天,《農民日報》評論了這件事,而且還登上了熱搜。評論指出,不管一根玉米是賣7毛錢還是賣6塊錢,只要別傷了農民就好。要判斷一種營銷行爲是否真的在助農,就要看他給產業帶來了怎樣的發展前景,把農民放在了什么位置,給農民帶來了什么好處,只有農民有了合理收益,產業才能行穩致遠,形成良性循環。
《農民日報》的評論給出了一定的助農標准,但是並沒有給出明確的標准。
在我個人看來,一家打着助農旗號的公司有沒有助農,主要從兩個層面來看:
第一、有沒有提高農民的收入?假設農民一根玉米的正常收購價格是7毛錢,助農主播介入之後,收購價格依然是7毛錢/根,請問這叫助農嗎?
我個人認爲這不算助農,因爲玉米並不會因爲某個主播不賣,玉米就會爛在地裏。而且農民的收入並沒有真正提高,這到底是助的什么農呢?
反而有很多主播打着助農的旗號,讓自己賺得盆滿鉢滿,這才是最諷刺的。這說明有的主播,表面上說的是助農,實際上助的是自己。
當然,如果農民正常賣7毛錢/根的玉米,別說一根2元的收購價了,只要助農主播愿意以1元/根的價格收購,那都是助農,畢竟確實幫助農民提高收入了。
玉米只是一個代表,菜農、果農等都是農民,他們也需要幫助。如果說他們一畝地的果園正常收益是2000元,助農主播愿意以3000元的價格收購,那么真的是助農主播,這種是值得支持的。
另外,有些果農可能會遇到滯銷的情況。以前,自己種的水果總是有人來收,今年沒人收了,如果水果不能及時賣出去,就會壞掉,這個時候農民是抱着處理的心態來賣水果,這個時候只要有主播愿意用2000元的價格包下來,也同樣算是助農。
其實幫助農民提高收入的形式有很多,前提是要比農民預期的收入更多,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助農。
如果農民一畝地的預期收益是1500元,結果你給了農民1500元,這並不算真正的助農。這種行爲就好比,你的預期月薪是5000元,老板給你發了5000元,結果老板還對外表示,我對員工多好,愿意給他們高工資。員工聽到後只會感覺老板很虛僞。
第二、有沒有提高當地品牌的知名度?現在的網絡上,基本上沒有什么真正的公益主播,所有人都是想賺一點錢的。如果他們想賺錢,就會壓縮農民的收益空間,農民的收入就很難真正地提高。沒有幫助農民提高收入,是不是就沒有機會助農了?
其實也不是的,如果主播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某個地方特產的知名度,並且讓它未來具有了一定的溢價,同樣也算是助農。
舉個例子,提起螃蟹,人們就會想起陽澄湖大閘蟹,可是主播如果通過自己的流量優勢,讓全國網友知道某個地方的大閘蟹同樣優質,價格公道,也算是助農。因爲這種行爲會讓更多人知道這裏的大閘蟹也很不錯,也算是一個品牌。
同理,東方甄選賣的糯玉米來自吉林省公主嶺市,如果東方甄選一直在努力幫助公主嶺糯玉米做推廣,這何嘗不是一種助農呢?
因爲品牌打出去以後,會讓更多外地的收購商來這裏收購玉米,最終擡高價格,幫助農民提高收入。
不過這種助農需要長時間的種草,畢竟一次兩次出現是不能真正形成品牌的。只有人們走到哪裏都能看到“公主嶺糯玉米”這幾個字,人們才會認爲這已經形成了品牌。
因此,東方甄選到底有沒有助農?還是要看東方甄選愿不愿意直接提高當地的玉米收購價,又或者是幫助當地推廣糯玉米。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用資本思維與創新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業的世界裏,沒有被淘汰的行業,只有被淘汰的產品和過時的商業模式,未來所有的商業競爭都會聚焦在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上。
一家公司或一個老板,如果創新能力短缺注定會提前敗下陣來,請記住沒有創新力,哪有想象力!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東方甄選6元/根的玉米到底是不是助農?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1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