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中國新能源迎來一個超級IPO。
投資界-天天IPO消息,今天(10月6日),動力電池超級獨角獸——中創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創新航),正式登陸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成爲港股首家動力電池企業,收盤市值超670億港元。
上午开盤,中創新航報38港元,最高38.45港元,尾盤收平,成交量4179.42萬股,成交額17.87億港元,屬於同期發行超大型新股裏面最爲堅挺的新股之一,首日股價表現遠超同期發行的萬物雲和零跑,帶動了港股整體投資氣氛。
坐落於常州,中創新航早年營收曾一度超越寧德時代。但公司發展也曾遭遇低谷,直到2018年7月迎來了一位女掌門——劉靜瑜。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的劉靜瑜,被外界譽爲“財務女神”。在她大刀闊斧的改革下,中創新航僅用一年時間就扭虧爲盈,並成功殺入動力電池全球前十。
IPO前,中創新航身後集結了一支龐大的投資人隊伍:金圓集團、金壇投資、紅杉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廣汽資本、基石資本、廈門創投、晨壹投資、華平投資、國家制造業轉型基金....蔚爲壯觀。這家獨角獸曾被VC/PE激烈爭搶,入場門檻極高,成爲動力電池行業火爆的一個縮影。
如今,電池行業依舊風起雲湧,透過中創新航我們看到一只只電池超級獨角獸前赴後繼衝刺IPO,更看到了中國新能源行業的拔地而起。在這條關乎國運、關乎未來的超級賽道上,中創新航已經敲开了新的大門。
會計學出身,四年前臨危受命
她扛起一個超級IPO
中創新航背後,站着一位真正帶領企業實現重生的創始人——劉靜瑜。
出生於1970年4月的劉靜瑜,曾在東北財經大學攻讀管理學碩士,專業爲會計學,她是很多人心中的“財務大神”:連續獲得了中國注冊會計師、注冊評估師、注冊稅務師的“大滿貫”,放眼全國,能將這三本證書集爲一身的人少之又少。
劉靜瑜的工作經歷也充滿了“臨危受命”的挑战。自2003年4月起,劉靜瑜進入天馬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天馬微電子”)工作,這是一家聚焦液晶顯示器(LCD)及液晶顯示模塊(LCM)的專業設計企業。
2013年,能力突出的劉靜瑜被委任總經理一職,當時的天馬微電子正處於虧損狀態。劉靜瑜上任後,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這是劉靜瑜書寫的第一個傳奇,短短10個月的時間讓天馬微電子成功扭虧爲盈,並且躋身液晶顯示行業第一梯隊。劉靜瑜的能力被領導看在眼裏,2018年,上級決定派她接管另一家公司——中創新航。
隨着劉靜瑜的加入,中創新航开啓了逆襲之路。劉靜瑜是有着超強“心力”的企業家——清晰的目標,明確的方向,高度的創業激情和工作熱情。在帶領中創新航轉型攻堅的2018-2019年,劉靜瑜的工作常態是:每天和團隊討論工作到凌晨兩三點,候機廳裏一杯泡面、高鐵上一個漢堡,都是她時刻保持高速運轉狀態的見證。
中航創新的改革同樣迫在眉睫,憑借對新能源行業的熱愛和絕佳的洞察力,劉靜瑜認爲,持續的創新是中創新航變革的重中之重。於是,她制定了文化與人才、產品與技術領先、品質等三大發展战略,調整市場战略——2018年實施聚焦乘用車,2019年重啓商用車,2020年再發力乘用車、儲能等,看似每一步都未卜先知,完美踏准節奏,但背後其實都是在充分的市場和客戶調研基礎上的深諳市場,充分理解市場後的精准判斷。
自2019年,中創新航營收達26.7億元,實現扭虧爲盈。2020年初,中創新航與廈門金旅、廈門金龍、中通客車、東風汽車等商用車企業均建立了合作。同時,在儲能領域的布局也成效初顯,公司也隨着整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而迅速發展。也是從2020年起,中創新航裝機量排名穩居國內前三,躋身全球前十榜單;2021年,中創新航全球TOP10企業增速第一,排名全球第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第一季度,中創新航裝機量在全球第三方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五,國內排名第二——這樣強勁的市場表現,意味着劉靜瑜早已帶領中創新航涅槃重生,成爲當之無愧的動力電池頭部企業。
劉靜瑜再一次拯救了一家公司,2021年11月,中航鋰電正式更名中創新航,开啓了IPO上市之路,直到今天正式敲鑼,成爲港股第一家動力電池企業以及今年年內最大規模集資額企業之一。
劉靜瑜曾說,“一個新產業的催生、發展,一定要經歷激烈的淘汰,可能大家會有一種惶恐不安的感覺,沒有哪一天過得從容、淡定,所以不管是做材料、電池還是新能源汽車,我都懷着敬意和敬佩之心,大家都很不容易。”
一個電池獨角獸如何煉成?
那么,今天的中創新航如何撐起一個IPO?
招股書顯示,成立之初的中創新航主要從事磷酸鐵鋰電池生產,而伴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對電池的需求向三元鋰電池傾斜,中創新航也在2019年开始聚焦三元電池領域。如今其涵蓋兩大業務: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其動力電池產品包含高電壓三元電池、彈匣電池和全極耳疊片電池等。
先從營收看起。招股書顯示,2019年—2021年,中創新航營收由17.33億元、28.25億元飆升至了68.17億元,復合年增長率高達98.3%。此外公司的淨利潤由-1.56億元轉爲1.12億元,成功實現扭虧爲盈。而中創新航在2022年一季度就已實現6355萬元的歸母淨利潤,確立了全年繼續向上的良好預期。換言之,雖然公司仍然處於投入巨大階段,卻能實現盈利和正現金流,並非易事。
公司技術能力的不斷進步以及生產制造工藝的持續提升是成本下降的主要動因。公司首創的高電壓技術成爲了在對各項金屬元素使用更加友好的情況下,提升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和續航裏程。舉例來看,公司的中鎳高電壓電池,在可以達到很高能量密度的同時,對金屬材料等資源的利用率更高,並且安全性更好。公司的技術能力和制造工藝的進步,不僅可以大幅提升生產制造效率,還可以大幅提高公司對核心材料的使用效率。
隨着公司技術能力和制造工藝不斷進步,中創新航的規模效益得到增強,投入巨大,並依舊可以實現盈利及正向現金流。就最新的2022年一季度來看,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佔營收比重降至2.1%和3.4%,均小於上年平均佔比,利潤空間愈發擴大。而在這期間,不可忽視的是,動力電池上遊原材料成本曾大幅波動。
衆所周知,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中最核心、成本佔比最高的零部件之一,對於正在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的中國來說,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動力電池產業更是全球能源結構轉型最重要的動力源之一。
在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的背景下,電池產業鏈加大布局、加速擴產規劃,動力電池企業紛紛跑馬圈地,競逐萬億市場風口,因此,在目前以及未來幾年的市場競爭中,對於動力電池最重要的目標是擴產落地、客戶拓展和市場份額。
目前,中創新航的客戶群體涵蓋了多家新能源汽車品牌,如廣汽、小鵬、長安、零跑、吉利、合創、東風、本田等主要的主機廠商,同時還是電動車Smart的動力電池主供。此外,公司在常州、廈門、成都、武漢、合肥、江門、眉山等地設有生產基地。
對於動力電池行業來說,研發是重中之重。招股書顯示,中創新航的研發團隊有超過2900多名具有多學科及豐富行業經驗的研發人員,其中約27%擁有博士、碩士學位。中創新航是行業內爲數不多能夠獨立完成動力電池生產的企業之一,常常做到技術領先。
例如,其高壓三元技術與產品,引領了行業三元鋰電池技術發展方向——能量密度刷新行業記錄,電芯最高達280Wh/kg,電池系統最高225Wh/kg,同時具備高安全性、長壽命等突出特點。而這只是其中之一。
此外,中創新航同樣在下一代電池及前沿技術領域保持持續研發與創新,尤其是在無鈷化、高錳化、高壓化、固態化四條技術路线上引領行業發展。
正如劉靜瑜所說,“中創新航的理念是一定要創造出有價值的產品,有性價比的產品才有價值。只有擁有很強的技術能力與規模化制造實力,才能夠創造出有性價比的產品,才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實惠,讓市場真正能夠健康持續發展。”這家公司儼然是動力電池領域的佼佼者之一。
三輪融了過百億元,
背後站着一支豪華投資軍團
中創新航的背後,集結了一衆知名VC/PE。
數據顯示,中創新航在IPO之前共完成了3輪融資。其中令VC/PE圈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10月,紅杉中國、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廣汽資本、基石資本、廈門創投、晨壹投資等紛紛參與了中創新航融資,公司注冊資本由69.9億元增至127.6億元。
作爲中創新航早期財務投資人之一,紅杉中國認爲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極具規模的運營體系和高速增長的業務是得到一衆VC/PE青睞的原因。同時,中創新航董事長劉靜瑜則是幫助企業成長爲行業龍頭的關鍵人物,她用4年時間帶領企業完成重要轉型,使得中創新航動力電池裝機量穩居國內前三,實現了經營業績的歷史性突破和跨越式發展。
那一次融資情景,基石資本合夥人楊勝君依舊印象深刻。他回憶,2020年初,業務逐漸走上正軌的中創新航決定進行公司歷史上首次市場化融資,一开始小範圍地邀請了包括基石資本在內的一批潛在投資方,當時正值新冠疫情爆發後不久,出行不便。後來,基石資本董事長張維以及合夥人在與劉靜瑜多次見面後決定投資,最終基石資本成爲中創新航Pre-A輪融資中第一批完成投資決策的機構。隨後在2021年,基石資本又追加了一輪投資,經過連續兩輪投資,一共投下去近1億美元。
在楊勝君看來,中創新航做動力電池的時間非常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同時中創新航也融合了央企的背景和市場化的管理機制。“我們十分看好劉靜瑜率領的管理團隊,她把深天馬這樣一家中國面板企業做到了世界前列,已經證明了其在制造業的成功,在鋰電行業成功復制是大概率事件。”
出手中創新航,被廣汽資本總經理袁鋒視爲一個典型的產業賦能代表案例。他曾透露,廣汽資本首先向中創新航提供了資金支持,通過對接集團不同業務需求,爲中創新航帶來了強大的訂單支持,真正的用產能產品去支持賦能;第二,在融資的時候推薦合適的投資機構,共同盡調一起聯合投資,最終幫助其做大做強;第三,在擴大建廠時,幫助其對接廣州本地的銀行給予貸款支持、幫助企業融資和優化成本。
2021年9月份,動力電池又一筆百億融資誕生——中創新航宣布完成了新一輪股權融資,金額達到120億元,投後估值超600億,刷新了此前由蜂巢能源創下的102.8億元B輪融資的紀錄,成爲當年江蘇創投圈的最大單筆融資。這一輪融資中,出現了華平投資的身影,這是華平投資在中國的首筆人民幣專項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中創新航的大本營常州正崛起成爲一座新能源重鎮。
如今,僅僅是在常州的金壇區,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相關的企業已達到100余家,其中涉及到核心零部件動力電池領域的企業已接近30家。這裏見證了一個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的誕生。
此外,還有更多的新能源企業在常州落地。今年年初,李一男宣布牛創新能源已經拉到5億美元的投資,團隊達到千人,研發和工廠在常州。常州與李一男淵源頗深,小牛電動車的工廠也設在這裏。同樣,理想汽車的工廠也設在常州,當地還有星星充電、天奈科技、衛藍新能源等多個新能源企業。
憑借着充足的新能源項目,VC/PE也湧入常州設立基金。今年1月24日,IDG資本聯合基金战略投資方中華煤氣,成立國內首支零碳科技投資基金,總規模爲100億元,首期募資規模爲50億。投資界了解到,該基金正是落地常州,並得到常州市、武進區兩級引導基金的支持。
常州,似乎成爲了中國新能源企業的風水寶地。
中國動力電池大爆發,
這是一場不能輸的战役
中創新航成功IPO,恰恰是中國動力電池大爆發的一抹縮影。
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以來,國內動力電池領域的融資可謂瘋狂——蜂巢能源、林立新能源、氫晨新能源、輝能科技、奧動新能源、捷氫科技、南都華宇、唐鋒能源、協能科技等紛紛獲得融資。
背後的VC/PE機構更是浩浩蕩蕩:紅杉中國、深創投、IDG資本、高瓴、君聯資本、春華資本、凱輝基金、光速中國、軟銀中國等在內的數十家VC/PE機構。一時間,幾乎有頭有臉的VC/PE都在投動力電池。
在這背後,是中國坐擁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資料顯示,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從2017年的2.3%,迅速增長至2021年的15.5%,預計將於2026年攀升至37.7%。而按裝機量計,中國亦是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市場,2021年,中國動力電池裝機量達154.5GWh,預計有望於2026年達762.0GWh,2022年至2026年的復合年增長率將爲34.9%。
北京一位投資人曾強調,作爲雙碳战略最成熟的應用領域,汽車電動化趨勢明確,汽車動力電池未來將迎來持續快速增長。“中國具有明顯的產業鏈優勢,中國動力電池公司在全球極具競爭力。”
而正是受益於新能源車對動力電池的旺盛需求,中創新航在這一高景氣度、高成長性賽道,以自身獨特的技術研發優勢,實現迅速崛起,巨大的發展潛力也正逐步釋放,從而成爲中國動力電池行業的領軍企業。
公开數據顯示,中創新航是2021年中國前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中於2019年至2021年間唯一一家每年同比增長率超100%的企業。2022 年第一季度,中創新航裝機量在全球第三方動力電池企業中排名第五,國內排名第二。
那爲什么動力電池如此火爆?究其原因,一是雙碳背景下,汽車產業轉型的必然需求——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最核心的材料;二是儲能行業的崛起,使得動力電池市場的直线上升。
更進一步來講,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能源安全保衛战。今年年初,一則極具風向標的消息出爐——我國要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積極有序發展光能源、硅能源、氫能源、可再生能源;要加大力度規劃建設以大型風光電基地爲基礎的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
正所謂“無泡沫,不繁榮”,近現代歷史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着巨大的金融泡沫,縱觀工業革命期間是運河熱,蒸汽和鐵路時代有鐵路熱,都是在泡沫過後,才迎來了真正的大繁榮。
正如一位創投大佬所言,“真正的繁榮往往都在泡沫破滅之後到來,一定程度上,泡沫是我們前進的方式。”沿着這個邏輯,我們便可以理解了眼下電池的瘋狂景象。
沒辦法,這是一場不能再輸的战役。華東一位本土機構創始人曾感嘆,“新能源是比半導體更爲重要的賽道,因爲半導體是決定我們過得好不好的問題,而能源則決定了我們能不能過得下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她執掌一個超級電池IPO,中創新航市值670億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3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