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虧損、轉型艱難,平安健康面臨重重壓力
1年前

編輯 | 於斌

出品 | 潮起網「於見專欄」

近些年,疫情的反復正在倒逼我國互聯網相關行業加速成長,互聯網醫療行業也不例外。據統計,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已經達到2000億元左右,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將繼續增長至15000億元。

不過,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卻並沒有隨着行業的快速增長而迎來轉機,平安健康就是其中的代表。財報數據顯示,作爲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平安健康已經連續八年保持虧損狀態,更在近兩年創造了虧損新高,市值也隨之持續走低。

同時,平安健康的轉型之路也並不順利,始終收獲甚微、陣痛頻頻。互聯網醫療行業洗牌仍在繼續,高舉轉型大旗的平安健康面臨着重重壓力。未來,平安健康是否能夠走出盈利困境?又是否能夠成功轉型破圈?還需要時間給出答案。

虧損仍在繼續、市值持續走低

近期,平安健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發布了2022年中期業績報告。財報數據顯示,報告期內平安健康營收總額爲28.28億元,同比2021年上半年的38.18億元大幅降低了25.94%。總營收縮水的同時,平安健康也沒能實現盈利,報告期內平安健康淨虧損總額共計4.26億元。

事實上,細數平安健康近些年的財報數據,不難發現企業虧損已成常態。2015年到2020年,平安健康年度淨虧損總額始終保持高位,數額分別爲3.24億元、7.58億元、10.02億元、9.12億元、7.47億元、9.49億元。而今年3月,平安健康發表的2021年全年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度平安健康淨虧損總額高達15.39億元,同比2020年大幅增長62.3%,一度刷新歷史新高。

換句話說,截止到今年,平安健康已經連續虧損8年。並且據統計,2014年底至今,平安健康的累計虧損總額已經超過了60億元。如此之大的虧損壓力實在令人擔憂平安健康的經營狀況。已有業內人士指出,從目前平安健康的業務營收結構來看,平安健康想要實現盈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業務結構上,當前平安健康主要依靠健康服務和醫療服務兩部分。其中,健康服務業務板塊收入佔據總收入比例60%,2022年上半年收入爲16.96億元,同比下降幅度高達32.0%,業務發展已然是疲態盡顯。不過,根據平安健康的發展战略來看,平安健康正在從以向C端用戶賣藥爲主的健康服務轉向B端市場醫療服務。

遺憾的是,平安健康主要發力的醫療服務業務也沒能按照企業預期成長,並未支撐起企業的業績數據。今年上半年,平安健康的醫療服務業務板塊收入佔據總收入比例40%,環比下降8.4%,毛利率爲39.1%,相比於2021年同期下降了6.1個百分點。可見,醫療服務在一段時間內都難以成爲挽救平安健康的救命稻草,盈利難題恐怕還將長時間伴隨着平安健康。

禍不單行,在平安健康深受連年虧損難題困擾時,平安健康的市值也隨之持續走低。平安健康股票(平安好醫生)的股價今年以來始終呈現下跌趨勢。截至9月30日收盤,股價已經下降至14.8港元/股,今年以來股價累計跌幅已經超過了30%,總市值更是跌至165.6億。

而此前,平安健康IPO發行時市值約580億港元,在2020年更是一度創下了1300億左右港元的市值峰值。相比於曾經的輝煌,如今平安健康的市值已經蒸發超過千億。足見資本市場已經不看好平安健康的發展狀況。

對於股價下跌不止的情況,平安健康資深副總裁、首席財務官臧珞琦做出回應道:“股價短期波動並不能代表公司長期價值,相較於股價變化,公司更關注實質價值”。這樣不輕不重的回應實在沒有太大的說服力。對於平安健康未來發展,業內人士還是普遍持有質疑的態度。

虧損壓力持續八年、股價腰斬式下滑、市值蒸發超過千億,平安健康的發展狀況實在不容樂觀。無論是發力醫療服務板塊,還是關注企業實質價值,平安健康都需要盡早找到“健康”的盈利模式。但愿平安健康能夠頂住當前壓力,早日實現扭虧爲盈。

平安健康業務難做、轉型效果甚微

後疫情時代,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在线診斷治療與线上預約業務需求有所增長,但隨之而來的是監管政策不斷縮緊、市場信任程度偏低、獲客成本增長等難題。因此,盡管行業市場空間廣闊,但實際上行業隱憂重重,平安健康業務實在難做。

2018年至今,有關部門已經發布了多個關於互聯網醫療行業的規範性文件。其中,發布於2022年3月中旬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文件也將互聯網診療納入了當地醫療質量控制體系。

專業人士指出,該政策對醫療機構發展互聯網醫療利好,但對以平安健康爲代表的第三方平台型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業務开展卻帶來了新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第三方平台型互聯網醫療企業影響最大的文件是,今年5月9日發布的《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文件明確說明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得直接參與藥品網絡銷售活動。監管政策再次收緊,這無疑對平安健康主營的“賣藥”健康服務帶來了較大限制與衝擊。

除了有關部門不斷收緊監管政策給平安健康帶來的壓力之外,目前平安健康還面臨用戶對於线上診斷效果不信任的難題。

據統計,截至今年我國使用线上診斷服務的用戶人數僅佔市場10%左右,平安健康线上平台的线上問診付費服務的付費用戶轉化率也沒能突破25%,難以支撐企業發展。

另外,不同於身處同一賽道的阿裏健康和京東健康,平安健康背後沒有十分穩定的流量入口,即使可以獲得一部分來自平安健康的導流,但仍然缺乏流量獲取優勢。

因此,想要繼續發展體系外用戶,平安健康就需要面臨挖掘公域流量的壓力,而隨着线上流量價格增長 ,平安健康的C端獲客成本也隨着攀升。

在政策收緊、獲客難、成本高的行業背景下,第三方平台型互聯網醫療企業實在難做。因此,想要實現破圈突圍,平安健康就急需整合現有資源、尋求差異化發展。平安健康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近年來一直在企業轉型上發力。

最明顯的是,平安健康正在從以C端市場爲主的業務結構轉型爲以B端市場爲核心的新業務結構。據悉,平安健康想要形成HMO“聯合健康”的經營模式。不過,由於國內外市場大環境不同,HMO模式目前還沒有成功在我國本土化的先例,行業內外人士因此對於平安健康的轉型保持高度質疑態度。結果也確實不出所料,截至目前,平安健康的轉型並沒有取得明顯的落地效果。

當前平安健康的B端業務大客戶超過一半都來自於背後平安集團的扶持。平安健康排名前五的大客戶,三家分別是平安壽險、平安銀行、平安產險,都來自於“平安系”。也就是說,平安健康的B端業務仍並不具備獨立行走的能力,即使已經以獨立企業身份在港交所上市,長時間內仍需平安集團輸血給養,恐成平安集團最大累贅。

同時,平安健康當前的大部分業務仍然來自C端市場,B端用戶的付費能力也明顯弱於C端,業務營收更是“跌跌”不休,可以說是轉型陣痛不斷。不得不提的是,在轉型效果甚微時,平安健康似乎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頻頻傳出虛假宣傳醜聞。

今年1月中國經濟網報道,平安健康上海分公司因爲在商城APP中投放了“ 所售普通食品卻稱令肌膚彈性緊致等”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商業宣傳,被上海市嘉定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1萬元。去年,更是因爲虛假宣傳收到了4次相關行政處罰。2019年和2020年間,該公司也累計被罰款了33萬元。多次虛假宣傳行爲背後,不難看出轉型中的平安健康十分焦慮。

大環境之下,平安健康業務難做的事實難以改變,但關鍵在於平安健康如何基於自身條件應對挑战、尋找業務增長點。或許轉型能夠爲平安健康帶來新機遇,不過持續發力的轉型尚未帶來明顯成效,未來平安健康能否頂住壓力落實轉型還尚未可知。

結語

無論如何,互聯網醫療行業仍然是未來整個醫療行業的大勢所趨,有着充分的發展空間。平安健康作爲知名互聯網醫療企業尚有一搏之力。問題在於,長期虧損給平安健康造成的壓力短時間內難以緩解,未來的轉型之路也存在諸多未知數。

新的機遇與挑战之下,尋找盈利渠道、打造優質經營模式對於平安健康而言,是一場很長的战役。但愿平安健康能夠頂住重重發展壓力,保留耐心,持續深耕互聯網醫療。也希望平安健康轉型之路盡早收獲成效,爲互聯網醫療行業帶來更多可能性。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持續虧損、轉型艱難,平安健康面臨重重壓力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3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