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A股和男足是兩個永恆的調侃對象,但說句公道話,只能炒炒A股,對於很多股民而言,可能是一種幸運。以前隔着大洋看FAANG,看中概股一路大漲,總覺得美股、港股是Easy模式,等真的進去了,才發現“資本主義的賭場”才是水深火熱。
理論上說,港股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內地公司或者內地業務佔比高的公司,其基本面與A股更相似,實際上,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者結構的差異。
散戶佔交易量的比例,A股、港股與美股分別爲80%,20%,25%,港股的交易結構更類似於美股。
這個交易結構是如何影響投資的呢?本文以最常見的抄底行動爲例,分析散戶在港股投資中的困境所在。
2/4
散戶主導的市場特徵
抄底行爲上,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有不同的決策點。
股票超過50%的大幅下跌,一般都伴隨着基本面的問題。所以抄底需要同時考慮“股價”和“基本面”這兩個因素,“便宜”不是重點,重點是“性價比”。
同時,股價不但反映了當前因素,也反映了未來的預期,“現狀”和“未來”構成了決策的另一個維度。
但這四個因素的判斷卻有難易,其中股價跌幅直觀簡單,對所有人都有影響。
股價的技術形態分析,雖然直觀但需要豐富的交易經驗和技術分析的學習;基本面的判斷因素,財務與經營狀態都是公开數據,但仍然需要一些研判能力——這兩個因素,難度中等。
最復雜的是對基本面未來的趨勢判斷,既要有對行業規律的前瞻性認識,也要理解公司具體的經營战略、產品競爭力、管理能力等等,屬於難度最大也最關鍵的判斷因素。
大部分散戶都處於第一象限的層次,更多靠跌幅判斷是否可以抄底,所以散戶佔比高的市場,股價下跌了一段,就會吸引大量的抄底資金介入。
少數散戶具備了第三象限的能力,習慣於基於現有財務資料和行業特徵判斷“估值合理性”,但因爲財務數據的滯後性,跌幅到了一定程度,很容易得出“估值低,可以抄底”的輕率結論。
另一類技術分析散戶,具備了第二象限的能力,喜歡從技術形態上判斷底部,但技術分析的有效性建立在“統計學”和“心理學”的基礎上,屬於“自我實現”,即相信技術分析的散戶佔比越多,技術分析越有效,所以技術分析更適合判斷短期股價的走勢。
A股那些基本面緩慢變差的公司,股價在技術最常見的形態叫“抵抗式下跌”,即“下跌——平台——下跌”的形式,就是由上述三類散戶的合力造成:
股價向下緩緩下跌一段時間後,由於基本面變化滯後,顯得估值很低,吸引了一些“財務分析型”散戶,這些散戶的抄底,常常導致股價跌幅“由急變緩”,很容易在技術上形成“底背離”,背離形成後,股價至少會出現一個平台整理,出現一定的底部特徵,吸引了“技術分析型散戶”。
散戶主導的市場,“抵抗式下跌”成爲最主流的下跌形態,客觀上延緩了下跌的速度,讓散戶有足夠的時間判斷基本面的惡化,從而賣出減少損失。
相比之下,機構主導的市場則兇險得多。
3/4
機構主導的市場特徵
大部分機構都處於“象限4”的狀態,有專門的研究團隊和券商投行的賣方服務,能夠對行業和公司基本面的趨勢進行預判,區別只是有些水平強,有些水平差,有些風險偏好高,有些風險偏好低。
所以,機構與散戶有一個明顯的區別:一旦意識到公司的基本面正在變差,而且這種變差是趨勢性的,就不會因爲“估值不高”而繼續持有,因爲業績都不確定了,估值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更重要的是,散戶研究覆蓋的對象有限,更傾向於“判斷題思維”,只要“我”覺得性價比高,就持有標的A,也沒空看其他標的;而機構的研究覆蓋更多行業和標的,屬於“選擇題思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雖然標的A的性價比也不錯,但B更高,所以賣A买B。
所以在機構主導的港股和美股,一旦公司的基本面發生變化,股價的下跌速度非常之快。
當然,港股機構主導的市場也因此產生了另一個特徵——交易趨同性。
由於機構投資者接受的都是差不多的賣方服務,研究方法相似,加上機構之間的交流又很頻繁,個股跌多了,大家就會相互打聽消息,很容易產生一致性意見,即同一時間內,大量機構基於相似的“看空”理由對同一類標的進行賣出甚至做空。
機構的“一致易”一旦產生,還會“自我強化”,就算是持有相反看法的機構,爲了避免虧損,也會暫時先賣出或“做空”,等待股價啓穩後再买回來,以回避損失。
“一致易”會導致股價大幅超跌,這種超跌可能構成“空頭陷阱 ”的投資機會,但更多情況下,它的作用是加速完成下跌的過程。
美股與港股又有不同,A股的散戶以不到30%的持有市值,創造了80%的交易量,是流動性的主要來源,美股雖然是機構主導,但有全球的流動性支持,港股則是兩頭不佔,個股一旦失去流動性,看似沒有利空消息,股價就是天天跌,對沒有基本面分析能力和港股交易習慣的散戶,是很難避开的。
4/4
港股適合散戶嗎?
我國的投資者教育總是容易把散戶看作是“追漲殺跌”,實際上,“追漲殺跌”是一種基於“右側趨勢交易”的投資體系,本身無好壞。
相反,根據我的觀察,A股散戶投資者的“追漲殺跌”行爲,只在少數人或少數狀態(連續大漲或崩潰式下跌)下出現,大部分散戶正常狀態下更喜歡“逃頂抄底”。
“抵抗式下跌”中,每一波抄底的資金,都會成爲下一波做空的動力,但也有一部分套牢後“躺平”,起到了鎖定流通籌碼的效果,跌到後來,那些底部垃圾股的流通盤大半都掌握在“躺平”的散戶手上,導致股價“跌不透”。
相反,港股如果沒有什么知名度、不進港股通,沒有A股,景氣度差的時候常常跌到難以想象的“清算價格”。
港股有這個特點,對於習慣“逃頂抄底”的A股股民,既可以是陷阱,也可以是機遇。
說是陷阱,地板下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還有十八層,加上港股對信息披露要求低,股價已經腰斬了,你還不知道到底爲什么跌。
說是機遇,一旦基本面逆轉,同樣是因爲沒有散戶“逃頂”資金的壓制,漲起來很是飛快,加上底部的估
估值跌得足夠便宜,港股每年的十倍牛股數量,並不亞於A股。
以紫金礦業爲例,當前A股溢價率爲11%,但在2020年3月的周期底部時,A股溢價率超過60%,導致這一輪有色的周期股行情,H股漲幅高於A股。
有人據此認爲港股更適合做“右側交易”,但投資港股的關鍵不在於左側還是右側,而是對基本面的研究能力,這是美港股唯一可能獲得利潤的地方,這對於業余投資的散戶非常不利。
總體上而言,散戶更適合在散戶交易主導的A股市場,因爲跌不透,因爲有一群同樣喜歡抄底的散戶,交易的容錯率比較高。
而且由於散戶的力量可以與機構抗衡,導致市場風格多元化,除了機構主導的價值投資、風格輪動外,散戶主導的技術分析高拋低吸、遊資主導的打板、題材炒作等等方法,都有賺錢的一席之地。
普通投資者如果看
普通投資者如果看好港股,最好的參與方法還是买ETF,港股有貝塔價值的板塊有兩類,一類是強周期的大宗資源品,一類是科技網絡股,特別是後者,包括網絡股和科技股,在A股沒有替代公司,經過一年多持續下跌,幾乎都處於歷史底部,看好科技網絡股的,可以投恆生科技指數ETF(513180)以及場外的恆生科技指數ETF聯接C (013403),阿裏騰訊美團快手京東等核心互聯網、小米舜宇中芯國際等科技股,港股上市科網股(包括不能用港股通买的標的)基本上都有了。
當然,在賺錢這一件事上,從來沒有什么EASY模式,美港股之所以“散戶少”,正是因爲生存環境惡劣,散戶被淘汰了,20多年前美股的散戶交易額同樣佔50%以上。
美股2020年由於大放水,散戶交易佔比一度上升到30%以上,甚至有散戶合力逼空機構的行情,但熊市一到,散戶交易又迅速退潮,回到20%佔比的正常水平。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港股的不同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