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明星手術機器人公司,折戟港交所
1年前

來源:器械之家

10月19日,港交所數據顯示,深圳市精鋒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變爲失效狀態。因公司未能在港交所規定的招股書六個月有效期內通過聆訊,此次衝刺港股上市折戟。

值得關注的是,港交所目前還有23家醫療領域公司正在等待聆訊,若不能及時通過聆訊,截至本月末,業聚醫療、新光維醫療、中國口腔醫療、英諾偉醫療、美麗田園、梅斯健康等公司的招股書也將超過六個月有效期變爲失效狀態。

由於大量醫療領域公司扎堆衝刺港股上市,排隊等待聆訊時間被拉長,有可能出現大批失效的情況。

01

85後博士夫婦創業

20億融資後,至今仍虧

2022年4月19日,來自廣東深圳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深圳市精鋒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henzhen Edge Medical Co., Ltd.(簡稱"精鋒醫療”)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香港IPO上市。

公司目前已啓動多孔及單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的關鍵性臨牀試驗,是中國首家、全球僅有的兩家公司之一。

精鋒醫療成立於2017年5月4日,總部位於深圳;招股書顯示,自成立以來,精鋒醫療一直由王建辰及高元倩通過若幹實體共同控制,其二人爲夫妻關系。且兩人都是85後博士,非常年輕。

王建辰(新聞聯播截圖)

王建辰曾在天津大學攻讀碩博學位,從事微創手術機器人系統設計與運動控制算法研究,後來被選爲聯培博士公派到麻省理工學院深造。值得一提的是,麻省理工學院也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發源地。

高元倩

在美國深造期間,王建辰受到實驗室濃厚創業氛圍的影響,決定回國創業。2017年王建辰與昔日天津大學同窗好友,哈佛大學博士高元倩共同創立精鋒醫療。

目前,精鋒醫療已經擁有了以機器人技術爲中心的三大產品管线,包括現在應用範圍最廣的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代表外科手術發展方向的單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以及超高清立體內窺鏡。

據了解,精鋒醫療的核心業務手術機器人主要包括多孔手術機器人和單孔手術機器人,且已獲得國家三類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 其中精鋒醫療多孔手術機器人已完成泌尿外科臨牀入組,號稱在部分參數上已超越了進口產品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並於2021年9月完成泌尿外科注冊臨牀入組。

同時,該款機器人於2021年8月率先進入婦科領域注冊臨牀試驗階段,成爲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臨牀試驗的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精鋒醫療也成爲國內首個進入雙科室(泌尿科、婦科)臨牀注冊手術機器人公司,預計2022年產品上市。

另外,其單孔手術機器人的“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申請已於2021年4月獲得通過,且已啓動臨牀試驗注冊,有望成爲國內首個上市的單孔手術機器人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精鋒醫療在此前一年多的時間裏完成了三輪過億元融資,累計金額近20億元人民幣。

2020年9月15日,完成過億元Pre-B輪融資,本次投資由三正健康領投,國策投資、聯想之星、保利資本跟投。

2021年2月,精鋒醫療宣布完成近6億元的B輪融資。由LYFECapital(濟峰資本)和康基醫療(09997.HK)領投,老股東三正健康投資和國策投資聯合領投,祥峰投資、博遠資本、雅惠投資、老股東保利資本(長江創創VC STAR項目合作夥伴)跟投。

同年11月,精鋒醫療再次宣布完成超2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2.7億元)C輪融資籤約。由博裕投資領投,淡馬錫和紅杉中國聯合領投,三正健康投資、LYFE Capital(洲嶺資本)、國策投資等老股東追加投資,中國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OrbiMed、晨壹投資、大灣區基金、Octagon Capital、Sage Partners、臨港藍灣資本、Mirae Asset (未來資產)等海內外知名投資人跟投。綜合此前數輪融資,其累積融資規模已在20億元人民幣的量級。

然而,從其招股書來看,公司財務數據方面,由於在研產品仍處於开發階段。往績紀錄期間,精鋒醫療並無產生任何收益或任何銷售成本,且產生經營虧損。截至2020年及2021年,精鋒醫療虧損淨額分別爲人民幣7940萬元及人民幣3.49億元,主要由於研發开支所致。

同期間,經調整淨虧損(非國際財務報告准則計量)分別爲人民幣3976萬元及人民幣1.15億元。精鋒醫療表示,預計在不久將來會產生淨虧損,並且隨着進一步研發工作、繼續开發、尋求監管批准以及將在研產品商業化,虧損或會增加。

02

去年34家醫療企業港股上市

觸底反彈,兩則利好消息後連日暴漲

香港,目前已成爲全球生物科技的第二大集資中心,更是許多醫療健康企業上市的首選市場。

醫療公司執着於在港交所上市的原因主要有三點,首先是港股市場更趨於國際化;其次,港股市場對醫療企業的接受度較高,IPO過程更加便捷;另外,在港股市場上市後再融資較爲便利,且公司控股股東的禁售期相對較短,未來公司在投資收購等方面具有便利性。

2021年共有34家醫療健康企業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其中包括2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3家互聯網醫療企業、11家其他醫療健康企業。

2021年新上市醫療健康企業 34家,佔當年年新上市公司總數量(98家)的34.7%;

2021年IPO募資共578.84億港元,佔當年香港IPO總募資(3,288.50億港元)的17.60%;平均每家募資23.02億港元。

其中,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20家,IPO募資377.42億港元,分別佔當年所有新上市醫療健康企業上市數量、IPO募資的58.8%、48.2%;平均每家募資18.87億。

互聯網醫療企業上市3家,IPO募資112.50億港元,分別佔當年所有新上市醫療健康企業上市數量、IPO募資的8.8%、14.4%;平均每家募資37.50億。

今年因仿制藥和高值耗材領域集採政策的推行,諸多醫療行業細分賽道的增長空間受到影響,相關企業的估值受到一定抑制。

不過9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確定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配套支持部分領域設備更新改造,支持銀行以不高於3.2%利率投放中長期貸款,專項再貸款額度2000億元以上,中央財政爲貸款主體貼息2.5%,貼息後企業實際貸款利率不高於0.7%。

近期國家醫保局又明確創新醫療器械暫不納入集採。國家醫保局表示,當前集中帶量採購重點將部分臨牀用量大、臨牀使用成熟、採購金額高、市場競爭較充分帶醫用耗材納入採購範圍,通過公开透明帶競爭規則,促使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兩則利好消息後,港股醫療器械企業連日暴漲。

——

自港交所2018年修改《上市規則》引入18A章,允許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到中國香港上市以來,醫療公司赴港上市熱潮不斷。

行業人士表示:“目前赴港上市的企業非常多,而且聯交所審核資源有限,所以就會出現招股書到期也無法完成審核的情況。不同於A股市場的是,當企業選擇再次遞交招股書後,港交所會繼續審核相關材料,而不是從頭再來,相關工作的進展就會快很多,所以交表幾天後就通過聆訊的情況也並不奇怪。”

對於審核資源有限的情況港交所上市主管陳翊庭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公开表示,“現在最大的挑战就是要多招人。”此前上市科只有兩三個人懂生物科技行業,現在專門負責審批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的人員已增至14人。

不過就目前的情況,明顯看出審核速度還是嚴重不足,後續是否會出現醫療企業港股上市失效潮,讓我們拭目以待。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國產明星手術機器人公司,折戟港交所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5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