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之光集成竈洗牌 方太、老板、小米科技加持VS四小龍
1年前

作者:七佰

集成竈是近年廚電行業增長較好的品類之一。據奧維雲網數據,2022年上半年,中國家電市場(不含3C)規模爲3389億元,同比下滑9.3%;傳統廚電(煙竈消)零售額爲242億元,同比下滑8.4%;集成竈規模爲124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跑贏廚電大盤。

深耕集成竈細分賽道的A股上市公司有帥豐電器(605336.SH)、浙江美大(002677.SZ)、億田智能(300911.SZ)和火星人(300894.SZ),森歌已也進入IPO輔導備案期。

集成竈行業變紅海

2003年,世界上第一台下排油煙系統的集成竈在美大公司誕生。

浙江作爲中國廚電產品的重要代工基地,擁有廚電類產品完善的配套產業鏈。隨着集成竈的興起,一批浙派企業率先喫到了行業發展的紅利。

目前,美大、火星人、帥豐和億田這四家公司,堪稱是集成竈這一細分領域的“四小龍”。不過,這一賽道內還未有絕對龍頭出現。

火星人除了在央視等高端視頻媒體、高鐵、戶外等傳統媒體進行廣告投放外,還加大對新媒體平台的投入,包括抖音、快手視頻、微信公衆號、小紅書等,吸引更多的年輕消費群體。

美大則在CCTV-4《中國新聞》、《海峽兩岸》等央視權威高端媒體投放廣告;冠名全國高鐵專列线路40多條,覆蓋800多個城市,並在2000多列高鐵專列車廂投放電視廣告,在200多個高鐵站投放大型LED廣告,包括上海虹橋、杭州東站的所有高鐵站出入口,在全國多省高速主幹线投放 300多塊高炮廣告,擴大宣傳覆蓋面,提升品牌曝光率。

這些動作在打造自身品牌的同時,也快速完成了集成竈行業的導入期階段工作,集成竈的滲透率也由2015年的2.1%,迅速攀升至2021年的12.4%。

在經歷了上半場的廝殺後,集成竈行業成爲一片紅海,企業實力的強弱得到了市場檢驗,下半場衆多巨頭加入,競爭也變得更加激烈。

多領域巨頭跨界入局

集成竈近年的強勢表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玩家下場,市場上的集成竈品牌從2016年的131個迅速擴充至2021年的298個。

一些家電巨頭开始跨界布局。2021年,華帝正式進軍集成竈行業。年報顯示,2021年華帝集成竈實現營業收入5327.7萬元,同比增201.70%,成爲其2021年度增速最高的品類。

2022年3月,老板電器高調推出了集成竈新品,進軍高端集成竈領域。7月,老板電器再次召开千城千店峰會,推出了全新一代高性能彩屏旗艦集成竈。

方太集團也不甘示弱,2022年推出了集成竈產品,並將智能科技融入廚電領域,爲產品增設了智能系統。

2022年6月,米家集團智能廚房S1系列正式上线,正式進軍集成竈賽道。

同時,海爾、美的、TCL、奧克斯、蘇泊爾家電品牌也涉足集成竈賽道,專業集成竈品牌在未來的競爭壓力變得更大,集成竈賽道已經進入群雄逐鹿階段。

集成竈勃興的祕密

集成竈之所以在近幾年發展迅猛,還要從中國家庭的飲食文化說起。在飲食上極爲講究的中國家庭,廚房卻普遍低於6平方米,傳統竈具很難滿足中國家庭的餐飲需求。而集成竈一機多能的特性與節省空間的作用,成中國廚房上佳選擇。

同時,中式烹飪油煙大的問題也被集成竈強大的吸油煙效果所解決,爲集成竈的崛起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集成竈市場滲透率由 2015 年的2.1%迅速攀升至 2021 年的 12.4%,未來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據浙江美大公司公告,集成竈在未來 3-5 年內滲透率有望達到 25%-30%。

同時,二次裝修改善性需求也爲集成竈市場帶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規避價格內卷 研發能力成未來制勝關鍵

集成竈作爲廚電品類中冉冉升起的新星,面對衆多玩家,首先要規避的就是價格內卷,不要在產品與行業尚未進入成熟期前進行零和博弈。

目前來看,集成竈行業的技術門檻依舊不高,許多技術能力不足的小品牌也能加入到市場爭奪當中,產品同質化形象已經出現。對於有志於角逐集成竈市場的品牌來說,通過研發提升技術壁壘確立品牌優勢,依然是當前行業發展的有效方式。

不過,目前,行業的頭部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各不相同,有的企業甚至出現負增長。據2022年上半年財報數據,火星人研發投入爲0.52億元,同比增長56.17%;浙江美大研發投入爲0.26億元,同比下降10.75%;帥豐電器研發投入爲0.28億元,同比增長75.30%;億田智能研發投入爲0.23億元,同比增長29.73%。

相對市場預期來說,這些頭部企業的研發投入依然屬於偏低水平。

此外,對於集成竈產品來說,海外市場仍是處女地,機遇會大於挑战。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國貨之光集成竈洗牌 方太、老板、小米科技加持VS四小龍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5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