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故宮摔破3文物 國家級博物館SOP漏洞百出
2年前
巷仔內/故宮摔破3文物 國家級博物館SOP漏洞百出
國立故宮博物院今(28)日被踢爆,珍藏在清、明年間的瓷器被摔破,且高層下令掩蓋此事,故宮因此才出面說明3件破損文物的經過,陷入儲存方式不當、人為疏失摔破、被動對外公布等爭議,也顯示國家級博物館的SOP漏洞百出。我是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委陳以信今天在立法院踢爆,珍藏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清朝年間的一件「嬌黃釉綠彩龍紋碗」及一件明代青花瓷器,被故宮打破,且高層下令掩蓋此事。
後續故宮發聲明回應,總共有3件文物破損,故宮器物處瓷器科人員整理文物時,110年2月3日、111年4月7日打開文物包裹後發現「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清 康熙款 暗龍白裏小黃瓷碗」破損;111年5月19日整理文物時,由於人員在作業過程中疏忽,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掉落破損。
陳以信在立院秀出的是「故宮Open Data專區」介紹的「清 弘治款 嬌黃釉綠彩龍紋碗」,底均有青花書「大明弘治年製」六楷字款,外加雙圈,但故宮說明的卻是「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兩者照片相像,究竟破損的文物年代與名稱為何,引起討論。經《NOWnews今日新聞》記者追問,故宮卻不願多做說明,僅回應,以聲明內容為主,並強調「目前只有院長能對外發言!」
不確定是立委搞錯抑或是故宮官網有誤,立委高嘉瑜隨後在立法院也提出質疑,破損瓷器的「明 弘治款 嬌黃綠彩雙龍小碗」這一款,在故宮的網站上竟然記載是清朝的文物,官網連朝代都寫錯,故宮在文物保存應更嚴謹。
此次被爆出3文物破損,凸顯出國家級博物館SOP有漏洞!按照故宮院長吳密察今天下午記者會上的說明,2件文物在故宮人員取出後,就發現破損,推測可能是儲存方式有問題,故宮的瓷器包裝方式落伍,仍以多物一盒,甚至多盒一箱、多物一箱來儲存,如將瓷盤一層層鋪上棉花,裝在同一個箱子裡,瓷器間有空隙,可能在搬動時,產生碰撞、破損。
對比其他文物皆以「一件文物製於一盒」的處理方式,瓷器的儲存方式顯得相當草率,故宮才會在去年2月事發後,改箱為櫃儲存,卻仍在今年4月7日又發現文物破損;吳密察說,2件文物經調閱監視器、往前查10年資料,都沒有發現人員疏失,但儲存方式不當、讓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物破損,故宮恐怕難以否認「非人為疏忽」、難辭其咎!
而「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則是故宮人員取出,放工作台上時,不小心從台上掉落到地板,摔成好幾片,雖然能夠修復,但吳密察也不諱言:「破損後一定會減損價值」,此等前所未聞的失誤,故宮卻沒有在第一時間向文化部呈報、公諸於眾,反而是等到被踢爆後,才一一說明,國家級博物館的資訊似乎不夠公開透明。
經查,古物分為一般古物、重要古物、國寶。吳密察提到,這3件瓷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暫行分級列為一般古物,國家對文物損傷的呈報有一套規則,主要評估文物重要性及破損情境,像國寶、重要古物得呈報到文化部、並對外報告;或是人為疏失,會等到懲處確定後才公諸於世,目前「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一案移送考績會,懲處程序刻正進行中。
雖然吳密察解釋古物要在2要件下,才會將損傷情形公諸於世,但今年5月19日就發生人員摔破「清 乾隆 青花花卉盤」,至今卻未有懲處結果,以至於故宮無法對外說明,甚至被爆出是院方高層下了封口令、企圖隱匿,即使吳密察聲稱絕對沒有隱蔽事情、第一時間就做通報,仍不免讓人懷疑,懲戒速度過慢,是否在打拖延戰,或是抱持沒被爆出,就繼續鴕鳥心態,這都不是一個國家級博物館該有的心態與做法!
另外,立法院曾在3月時詢問故宮,若發生戰爭,故宮是否有文物撤離及安全存放地點的計畫?當時吳密察表示,故宮文物來台至今還沒做過戰爭疏散演練,現有文物共69萬件,打包和撤離是很大的工程,要做實際演練困難度很高,並承諾會提出因應戰爭的相關措施和推演。
後續送達立法院的「戰爭緊急應變措施及演練」提到,若遭飛彈襲擊,將撤收展區文物至安全暫存點,同時,模擬遊客趁機意圖奪取文物的突發狀況,將緊急把重要文物疏散運送至院外安全地點,但對於院外安全地點等規畫都未交代,被立委痛批一點實質內容都沒有。
故宮不僅是國家級博物館,也是世界級的博物館,曾被列為全世界前3大博物館,如今卻發生3文物破損,其中1件還是人為摔破,簡直是世界級醜聞,故宮在儲存文物的SOP、對工作人員的訓練、呈報方式等,都得更為嚴謹、有所改善,否則不用等戰爭發生,文物都被摔光光。
打破文物、官網文物朝代還標錯 高嘉瑜批:故宮應更嚴謹
故宮人員疏失摔破文物 吳密察:同仁自責到睡不著
故宮破損3文物價值25億元?沒保險恐全民買單
故宮摔破3件國寶!吳密察提改善計畫:瓷器儲存改箱為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巷仔內/故宮摔破3文物 國家級博物館SOP漏洞百出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26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