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我不見外”的故事(來華留學生講中國故事 (十三))
1年前

  從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到現在,鮑世富一直用豪薩語介紹他眼中的中國。圖爲他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留影。

  2019年,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王布谷參加廈門大學校運會三級跳項目比賽,獲第一名。

  2017年,巴基斯坦小夥習瑞(左二)在廈門參加慈善音樂會。

  30多年前,來自美國的潘維廉到福建廈門大學學習漢語。讓他沒想到的是,就此在廈門大學扎下了根,在該校任教至今,他也被大家親切地稱呼爲“不見外的老潘”。潘維廉見證中國經濟發展變化,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也是福建省首位獲得“中國綠卡”的外國人,還曾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等。

  如今,在潘維廉的影響下,越來越多在廈門大學留學的外國學生或化身民間交流使者,積極促進文化交流;或投身體育運動,賽出友誼和風採;或熱心志愿服務,踐行大愛無疆……在異國他鄉寫下了一篇篇“我不見外”的動人故事。繁榮進步、有擔當的中國形象也在他們講述的故事中被不斷印證並呈現給世界。

  用豪薩語講述中國故事

  去年適逢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來自尼日利亞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的博士生鮑世富獻上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在媒體上用豪薩語講述廈大百年故事。

  從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到現在,鮑世富一直用豪薩語介紹他眼中的中國,爲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當問及他爲何堅持做這件事時,鮑世富說:“2019年,我帶剛出生的兒子到北京。在某個高鐵站,大家都在趕時間,排在我前面的一位先生幫我們一家人买了車票;火車上,我抱着孩子找不到座位,一個年輕人給我們讓了座……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映出的正是中國人的善良。”類似的小事一直記在鮑世富的心中,也讓他決定留在中國,把在中國感受到的溫暖和感動傳遞給世界。

  正是抱着這樣的想法,這些年來,從在社交媒體上對中國做介紹到日常生活中和在非洲的朋友交流互動,鮑世富一直通過力所能及的方式讓大家了解中國的歷史及目前的發展。在家鄉大學執教期間,他就給教過的上千名學生講述過自己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學,力求還原一個客觀、真實的中國。

  鮑世富說,在未來,他仍會繼續通過各種講述方式,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

  體育運動孕育友誼之花

  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王布谷有個“功夫夢”,希望自己能成爲一名可以在“水上漂”的武林高手。而在衆多中國同學眼中,排球、跳遠、短跑……在衆多體育運動上表現搶眼的王布谷,儼然已成爲一名賽場上的“武林高手”。

  從2018年進入廈門大學信息學院,王布谷連續3年在校級運動會上獲獎,並在排球隊中表現突出、屢獲佳績,但他更珍惜在賽場和球隊中收獲的寶貴友誼。

  談起和排球隊的奇妙緣分,王布谷說:“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中國學生。他正在沙灘上打球,看到我便喊我加入。就是這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漸漸地融入了排球隊這個大家庭。”

  說起排球隊,王布谷還驕傲地告訴筆者,有一名中國粉絲會看他的每場比賽,還會拍照並分享到社交媒體上,這讓他十分感動。

  除了排球,王布谷還積極參加富有中國特色的體育項目。2018年,他報名參加了福建三明市的龍舟比賽,雖然未能獲得名次,但他對龍舟比賽中不同顏色、獨具文化韻味的船只念念不忘,對參賽選手們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的精神十分敬佩。

  正如他所說:“運動是一種通用語言,校園內外豐富多彩的體育運動,孕育了跨越國界的友誼之花。”

  在中國做志愿者很开心

  迎新時舉着指示牌化身引導員和翻譯,幫助外國新生熟悉校園生活;疫情期間穿上紅馬甲走進社區,幫助社區工作者與外國居民溝通,也幫助因疫情暫時無法返校的同學整理宿舍、搬運行李……在廈門大學,不少外國留學生變成公益達人,巴基斯坦小夥習瑞就是其中一員。

  習瑞在中國已生活9年。這期間,他從北方的哈爾濱到南方的廈門求學,再到杭州工作,變化的是居住地點,不變的是參加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的熱情。

  “做過的志愿活動太多了,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記得一共有多少工時了。”習瑞說,在衆多志愿服務中印象最深的是尋訪文化大師林語堂故鄉之旅。在那次活動中,他作爲志愿者全程參與,和10多名巴基斯坦留學生走進古城漳州,爲中巴雙方人員交流提供翻譯服務,並協助开展中巴文化課堂。

  談及參與志愿服務的初衷,習瑞笑答:“來到中國很开心,做志愿者也很开心。我想‘混’入你們的社區,認識更多的朋友。”

  (本文配圖均由廈門大學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書寫“我不見外”的故事(來華留學生講中國故事 (十三))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2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