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坐鎮,騰訊100億基金會來了
1年前

本周,中國科研圈迎來裏程碑一幕——

在2022西麗湖論壇現場,騰訊發起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正式宣布落地深圳。該基金會是由騰訊發起設立的新型資助基礎研究、純公益性基金會,將獨立運營新基石研究員項目。

這一次,騰訊宣布將在10年內投入100億元人民幣,支持一批科研人員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夢想成真”這是多位資深科學家談及這一項目時的感受。值得一提的是,“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已啓動首次申報,施一公教授出任該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

“這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不但有利於深圳培育創新土壤,更是有望填補我們在基礎研究上的一些空白。”華南一位知名VC投資人表示,如今風險投資在科研成果轉化上身影活躍,投資人和科學家走得越來越近,以後大家多去科研所實驗室“蹲項目”。

施一公出任主席,騰訊拿出100億

事實上,這不是騰訊第一次與科學家“交朋友”。

早在2018年,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就聯合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共同聯手發起“科學探索獎”,目前這一獎項已資助150位青年科學家,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且自由支配,成爲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

商業世界對於科學家的期待更多是科研成果的快速落地,但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難題往往是“從0到1”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技術的源頭,也爲社會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提供底蕴和後勁,但這一件事確是最難的,也是國內長期以往被忽略的一塊。

爲此,騰訊與衆多科學家和科技主管部門多輪討論和徵求意見後,“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應運而生。資料顯示,“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專注支持基礎研究,而不是偏應用或即將成果轉化的科研領域。與之配套的新基石科學基金會計劃10年投入100億元,支持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

100億,金額之高史上罕見,決心不言而喻。這也是深圳培育創新土壤的重要舉措之一。

而坐鎮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正是VC圈老朋友——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他擔任“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

2022年7月1日起至9月30日,“新基石研究員項目”首次开放申報。具體來看,“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設置了數學與物質科學(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與醫學科學(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兩個領域,並鼓勵學科交叉研究。資助類別分爲兩類:實驗類不超過500萬元每人每年,理論類不超過300萬元每人每年,並連續資助5年。2022年度“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計劃資助60人。

讓衆多科學家感到欣慰的是“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特色——選人不選項目。這意味着不對獲資助的“新基石研究員”設置明確的研究任務,不考核論文數量,也不限定必須拿出成果的期限,而是向研究員提供長期、穩定、靈活的資助,爲他們創造心無旁騖的科研環境。

那么,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挑選的是什么樣的科學家?“雄心勃勃、年富力強、敢於擔當,敢於在人類未達之境中全力以赴探索,這就是我們要支持的科學家。”施一公如此描述。

目前,“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官網已正式上线,也公布了如申報方式、申報條件等內容。申報方式包括機構提名和自由申報,兩種申報方式的申報人都需要符合以下條件:

1.申報時未滿55周歲(即1967年7月1日(含)以後出生);

2.擔任博士生導師5年以上;

3.在中國內地或港澳地區全職工作(國籍不限);

4.每年投入科研工作時間不少於9個月;

5.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的經歷並仍處於研究一线;

6.未申報2022年度“科學探索獎”。

本年度“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資助名單將於2023年第一季度公布。

此前,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發布時曾表示:“希望這個項目爲我們國家的基礎研究奠定一塊‘新基石’,也期待‘新基石研究員’取得世界領先的原創性成果,成爲一批新的學術領頭人,乃至大師級的科學家。”

基礎科學爲何重要?

紅杉中國5億捐贈一個科學大獎

這是從VC圈到政府部門、科研界正在形成的一個共識:中國基礎科學依舊薄弱,迫在眉睫。正因如此,我們在原創性創新上依然顯得落後。

這意味着什么?沒有原創性的創新,那么我們在應用端的創新永遠存在着受制於人的風險,也難以看到顛覆性的創新誕生。

爲此,中國經濟發達的城市都在基礎科學上發力。這一次深圳主辦2022西麗湖論壇,全球科學家雲集。無獨有偶,數日前第五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开幕式暨首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頒獎典禮在上海拉开帷幕。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WLA Prize)由紅杉中國出資5億元獨家捐贈,是中國首個由單一投資機構獨家支持的國際性科學大獎。

當天現場,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2006年諾貝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在致辭中表示,該獎項是頒發給基礎科學方面的卓越成就。我們要解決實際問題,從科學當中獲利這個衝動固然存在,但是人們不能忘記,基礎科學是一切的基礎,是一切的开端。

談起捐贈這一大獎的初衷,紅杉全球執行合夥人、紅杉中國創始及執行合夥人沈南鵬曾認爲這既是興趣所在,更是責任所系:一方面,對科技創新和科學精神的篤信已經深入紅杉的企業文化,是紅杉在過去十多年裏幫助許多高科技企業成長的使命動力;另一方面,全球科技進步正以加速度前進,人類比任何時候都接近發現世界的自然規律和終極法則,紅杉中國有責任、有義務加大對前沿科技和基礎科學的支持力度,鼓勵更多科研工作者共同致力於解決人類面臨的越來越多的緊迫難題,在科學領域做更多“難而正確”的事情。

基礎科學究竟有多重要?

“基礎科學是一切科學的基礎,也是使得我們最終能夠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也是所有應用的基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曾公开演講中說道,“如果不能對基礎科學有一個深刻的理解、認識,不能抽象出一個更高的理論體系,那我們的應用走不遠也走不深,更談不上領先。”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可以是說,基礎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然要求,是我們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必然選擇。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喬治波特打了一個比喻,“不問基礎科學而想建設應用科學,就如同在地基上偷工減料,卻寄希望於把省下的錢去將建築物修得更高——那么,大廈的崩塌只是時間問題。”

當下,我國在某些高精尖領域的技術常常受制於人,基礎科學研究相對薄弱便是根源之一。

華爲掌門人任正非也曾語重心長地建議:“修橋、修路、修房子只要砸錢就行了,但芯片砸錢不行的,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中國要踏踏實實做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各個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站得起來。”

時至今日,我國基礎科研經費投入規模國際排名第二位。不過,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基礎研究經費以中央政府投入爲主,地方政府、產業界和社會的投入佔比過低。針對這一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要“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所以我們看到,卓越風險投資人和各行各業的頭部公司創始人熱烈擁抱科學家。

VC接力,“去實驗室找項目”

一項前沿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路程,遠比想象中漫長。

“現在VC都要去科研所,大學實驗室蹲項目。”華南一家知名人民幣基金合夥人透露,團隊現在十分關注最新科研動態和人員去向,比如新基石科學基金會此次落地深圳,對於廣大VC機構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項目源。

“科研團隊精於技術,但對於商業化落地、公司管理、市場判斷往往有一些短板。我們VC希望能夠扮演一個積極的角色——通過參與投資幫助科研人員實現科研成果轉化”。他笑言,現在VC的門檻越來越高,都要讓科研人才擁擠的地方找項目。

實踐證明,創投機構是科技成果轉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在過去一段時間裏,越來越多VC/PE機構成爲“搶教授”大軍的一員,也是清華、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各個高校的成果轉化處的常客。

背後邏輯不難理解——風險投資向來有着敏銳的嗅覺,找得准前沿技術方向、看得清產業發展方向,甚至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點火器。所以我們看到,VC圈正在積極擁抱科學家,大力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當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出,VC的接力賽开始。

因而,理工高校成爲了VC的熱門打卡地。圈內流傳着這樣一個笑談:清華大學的成果轉化處已經是投資人的第二辦公室,不少投資人每周都要去呆上2-3天才行。

比如今年新能源賽道火爆,VC/PE接連去拜訪該領域的明星教授歐陽明高院士。最近,一位新能源領域的投資人透露:“歐陽院士手中的項目已經被投光了。”

今年1月1日起,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正式實施。在這之後,越來越多科學技術人員放下了最後的顧慮,積極投身創業,科技成果轉化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

當然,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絕非挖教授創業簡單,這是一份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業。一般來說,科技成果轉化依舊要面臨技術、產品和市場空間“三大鴻溝”。對於科研或技術出身的創業者而言,技術是絕對長板。但市場、銷售等方面技能大多存在短板。

北京一位硬科技投資機構合夥人分析,科學家與創業者最大的差別是思維方式——科學家的思維是不對事和人妥協的,他們極力追求最高的科學目標,最重要的是單點做到極致;而創業者需要具備對事妥協的工程師思維,以及對人妥協的企業家思維,要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到客戶產品價值綜合領先。

因此,投資科學家或教授之後,很多投資人需要引導他們完成從學者、科研人員到創業者的角色轉變。一般情況下,很多投資機構會提供相應的投後賦能工作。從銷售技巧、股權期權、融資、商業模式、到人才培養、組織架構、宏觀趨勢等,幫助科學家創業者成長。這也就是如今各家投資機構花式卷投後賦能的原因之一。

長久以來,教授們在科學聖殿帶學生、做實驗、寫論文,鮮少走到聚光燈下。爲了科研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紙面上,社會各界都在大力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專業技術人員走出實驗室,投身創業創新事業,讓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科技興國,曾經“清貧”形象的科學家們走上了歷史舞台。

這是影響深遠的一幕:科學家與投資人雙向奔赴,共同踏上邁向星辰大海的徵途。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施一公坐鎮,騰訊100億基金會來了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2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