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連线 | 英國牛津大學專家:創新體系爲中國發展注入新動力
1年前

  新華社倫敦11月22日電 英國牛津大學技術與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傅曉嵐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开放的國家創新體系使中國走出了有特色的創新之路,爲過去十年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也爲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

  “中國的創新發展道路可以稱之爲‘开放的國家創新體系’,”傅曉嵐說,“這個創新體系擁有政府和市場兩個驅動器,同時主動融入世界創新體系,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資源和知識儲備,成爲具有中國特色的‘雙驅動、雙市場、雙資源’的創新體系。”

  傅曉嵐表示,最近十年中國創新發展的特點是自主創新投入和能力大爲提升,同時伴隨主動、非傳統的創新國際化,例如研發的國際合作、創新“走出去”的海外研發中心建設、高技能創新人才的國際流動。這期間產生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方式,如節約型創新模式。她說:“節約型創新不僅降低了產品成本,讓更多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創新的產品和服務,還節約了不必要的材料和投資,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9月14日,在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基地燃料電池部,工作人員准備進行氫燃料電池發動機環境適應性試驗。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

  傅曉嵐認爲,中國創新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全球價值鏈驅動。“我們看到不但有中國公司加入原有的全球價值鏈,從中學習和創新,而且一些中國跨國公司已經帶動了全球價值鏈的創新。”

  傅曉嵐認爲,過去十年,中國在很多創新行業和領域實現了突破,比如數字創新使中國數字經濟位列全球第一方陣。同時,中國的人工智能、航天技術、深海探索和新能源科技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爲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

  談到最近十年中國創新升級的原因時,傅曉嵐認爲,首先是中國在不斷演化和發展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創新模式。“中國政府部門不斷出台和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推動創新體制改革,鼓勵不同創新模式的嘗試和發展。”

  其次,中國創新意識深入人心。她說:“隨着中國經濟和世界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環境的變化,從政府、企業到民衆,對創新重要性的認識已經深入人心。”

  第三個原因是創新條件的大幅改善。傅曉嵐說,中國研發投入持續增加,創新生態系統在最近十年有了長足發展。

  15項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在浙江烏鎮發布。這是11月9日拍攝的“中國電信骨幹全光網創新與應用”發布現場。新華社記者江漢攝

  此外,傅曉嵐認爲,中國“开放的國家創新體系”也給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中國‘雙驅動、雙市場、雙資源’的創新模式,使得各種市場主體,無論國有、民營、外資都可以發揮作用,這對發展中國家很有借鑑意義。”

  展望未來,傅曉嵐認爲,創新需要時間和耐心,但中國已經走在正確的創新道路上。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已升至第12位。“沿着目前的道路繼續前進,不斷改進和完善創新環境和機制,中國一定能成爲創新強國。”(記者:黃澤民、楊海若、金晶;報道員:黃沁爻;編輯:孫曉玲、韓巖、金晶、王沛、張代蕾)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全球連线 | 英國牛津大學專家:創新體系爲中國發展注入新動力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3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