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塊的騰訊還能賭什么?
1年前

文/王芳潔

上一次,騰訊的股價突破兩百港元,是在2016年。那是消費互聯網高歌猛進的時代,微信風光無限,騰訊的遊戲和廣告業務也都在高速增長。

到了2017年,騰訊基本就站穩在200港元區間了,當時正是騰訊上市十三周年,有人做過統計,其中有12年,騰訊的股價是上漲的,累計漲幅達到了389倍,是港股史上最牛的股票。

當時,關於騰訊,坊間有很多傳說,其中一個是這樣的:“這家公司裏有個老員工,每月收入除必要开銷外全部买公司股票,不管漲跌,堅持了8年,生活儉樸,只有夏利車一輛,全家租房,工資一直很絲,但資產早已過億。”

那是一個做多的主角,以及一個看多的故事。

過去幾個月裏,騰訊的股價再次回到了200港元區間,只是這次是跌下去的,類似的故事當然沒有了。

一些困難是顯而易見的,像騰訊這樣To C起家的公司,在人們看來,它依賴於C端市場的活力,疫情當下,社會經濟面臨着不小的挑战,或多或少都會傳導到平台公司身上。與此同時,遊戲版號停發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也導致了騰訊的增值服務業務收入面臨考驗。

資本市場的表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界對這家公司的看法,2022年10月25日這一天,騰訊的股價再次來到200港元水位线。

但不到一個月之後,當騰訊發布2022年三季報時,大家發現,其實這艘巨輪並沒有想象中起伏劇烈。相反,它开得挺穩,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都保持在很平穩的水平,尤其Non-IFRS淨利潤,同比增長了2%,環比增長15%。有人問,“騰訊怎么越熬越精神了?”

這裏面當然有降本增效的原因,但更爲重要的一點是,騰訊的第二增長曲线——To B業務還在持續生長。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幫助騰訊對衝了因爲消費互聯網寒冬帶來的風浪。

據三季報,騰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實現收入448億元,同比增長4%,環比增長6%。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連續第六個季度,騰訊的To B業務營收佔比超過30%,並且這類業務再一次超過遊戲,成爲了騰訊的第一大營收來源。

而騰訊的To B战略才剛剛啓動四年,對於一家5000億年營收規模的公司來說,要實現高速換輪胎,這應該不算是一個很長的時間窗口。

2018年9月30日,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外界普遍認爲這是它轉向產業互聯網的起點,但是很少有人記得,在2017年末的員工大會上,馬化騰就已經提出,騰訊需要更多的To B能力。

要知道,2017年的騰訊,全年營收幾乎都來自於To C業務,且當年實現了同比56%的增長。

這不是這家公司,第一次,在變化發生之前捕捉變化。2013年,幾乎所有巨頭都意識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阿裏在當年2月宣布,要all in無线,騰訊則於1月升級了移動互聯網战略。

但是,早在2011年,微信就已經誕生了。

2016年,在一次與錢穎一的對話中,馬化騰坦言:“外界說微信對於我們來說,是拿到了一張移動互聯網的船票,拿到票上船,其余的就沒機會了。”

船票,過去十年裏,馬化騰第一次提到了這個詞,顯然他認可這種充滿張力的說法。2020年,他又一次提到了船票。

那年末,騰訊出品了一本名爲《三觀》的年度特刊。馬化騰在刊中撰文稱,在企業的成長中有一些關鍵機會,跨過去能飛得更遠,跨不過去會掉隊,甚至倒下。在他看來,現在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波升級,我們稱之爲全真互聯網”。

“我相信又一場大洗牌即將开始。就像移動互聯網轉型一樣,上不了船的人將逐漸落伍”。

你看,他總是這么有緊迫感。

01 另一種生態

11月16日晚,伴隨着三季報的發布,騰訊宣布將9.58 億股美團股票派送給股東,持股比例從17%瞬間下降到了2%。以當日美團收盤股價 166.4 港元/股計算,該部分股份價值約 1594 億港元;與此同時,騰訊總裁劉熾平( Martin )也宣布辭任美團非執行董事,並立即生效。

去年年末,騰訊也是以這樣的方式減持的京東。被投企業的股權對公司股東進行了大派送,一旦消息宣布,相關股權就會立刻從權益類資產中消失,轉成“持有待分配資產”。而隨着相關股息被派發出去,這些以千億計量的資產將徹底從騰訊的資產負債表裏消失。

當然,這不是輕松的決定,但以實際出發,騰訊可能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如果騰訊希望通過拋售的方式來變現,首先短期內很難找到有意愿又有能力的接盤方,其次,如果騰訊減持的战线拉長,被減持的企業,將長期承受痛苦。

至於它爲什么要做如此堅決的決策,還得從騰訊布局投資版圖說起。

2008年,騰訊成立了投資並購部,但立馬橫刀式的大幹一場,還是在其轉型移動互聯網之後。

例如,2014年,騰訊投資了大衆點評,一年後,隨着後者與美團的合並,騰訊成了美團的股東,再後來,在美團上市前後,騰訊又多次投資美團。

同樣也是2014年,騰訊入股了京東,然後是2016年對拼多多的投資,2017年對快手的投資,2019年對貝殼的投資。

由於投的又多,標的又大,騰訊持有上市公司權益的公允價值最高達到了1.45萬億,也因此引發了爭議,一度獲得投資公司之名。

但究其原因,這種战略無非由消費互聯網的特性決定,這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馬太效應的行業。因爲微信,騰訊多年來一直掌握着中國最大的流量入口,而這種能力會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被放大,並帶來復用價值。

在這種背景下,騰訊有兩個選擇,一種是自己什么都做,自建生態;另一種則是,通過投資的方式,形成开放型生態。

從結果來看,騰訊選擇的是第二條路,讓結盟雙方深度綁定,彼此都成爲“更好的人”。

不過,任何生態結構都有其時代性。今天無論是美團、京東,還是拼多多、快手和貝殼,都已經上市,且成爲了各自領域的絕對頭部。從投資的角度上來說,雙方的使命都已完成。更爲重要的是,隨着消費互聯網流量的見頂,這些頭部企業已經掌握了巨大的用戶規模,且與微信高度重合。

但解鏈之後的騰訊又要往何處去?你能看到,這家擅長做連接器,或者說,作爲互聯網一個中心節點的企業,在每一次時代交替之際,都有很深的焦慮感,就像馬化騰反復強調過的,跟不上就落伍。

顯然,騰訊並沒有放棄生態化。只是相比於之前的“投資鏈接+資源協同”,它換了一種邏輯,現在的是“技術鏈接+產業協同”。

02 新的战場

騰訊之所以要以新的邏輯構建生態圈,是因爲它开闢了新战場。自2017年,馬化騰在內部提出,騰訊需要有To B思維开始,騰訊就开始發力產業互聯網,從單一的To C,變成了To C和To B雙引擎。

向着陌生海域遠徵的時間其實更早。2010 年2 月,騰訊开放平台就已經接入首批應用,騰訊雲开始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次年,騰訊決定,“留下一半人馬在原地廝殺”+“派出另一半人馬擎旗遠徵”。

到了2018年的“930變革”,這支遠徵軍轉身成爲集團軍,开疆拓土的主力部隊。

客觀而言,在騰訊轉型產業互聯網伊始,外界對此多有質疑。一方面,那時,騰訊的To C業務仍在高速增長,一般來說,第一增長曲线尚未平緩的企業,布局第二增長曲线都會比較難,因爲企業和人一樣,多少都會路徑依賴。你需要交出足夠的資源,並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忍受回報的不確定性。尤其在數實融合領域,很多底層的技術都需要長期研發投入,算力也是一項重資產投入。

2019年至今,騰訊在研發上已累計投入接近1700億元,其中僅2022年三季度,研發开支爲150.82億元,同比增長9.8%,佔公司營收的比例從去年三季度的9.6%提升到10.8%。

另一個讓外界質疑騰訊的點是,當騰訊雲开始商業化時,騰訊的自研業務卻沒有上雲,人們不免懷疑騰訊To B的誠意——既然你騰訊說要用技術來服務我,那么,騰訊自己的微信、王者榮耀到底用沒用騰訊雲的技術?

當時的答案確實是沒有。但2019年1月,騰訊成立了技術委員會,明確“开源協同”和“自研上雲”爲兩大技術战略。

關於自研上雲,騰訊公司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CEO湯道生給出的時間表是三年。因爲對於騰訊這種業務量級的公司來說,自研上雲確非一日之功。它意味着包括QQ、微信、騰訊視頻、王者榮耀等在內的騰訊內部業務,和騰訊雲外部客戶一樣基於公有雲的模式來开發運營。它就像一次大型搬家,不僅要搬,還要讓新家比原來的“住得更舒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並且,按照騰訊總辦的要求,“雲原生才算完成上雲”,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騰訊大大小小的業務,還开展了轟轟烈烈的雲原生改造。

6月16日,這項持續了三年多的大工程終告完成,從結果上來看,騰訊的自研業務上雲規模已經突破5000萬核。

當然,令外界對騰訊轉型持保守態度的最關鍵原因是,To C和To B是有壁壘的。

比方說,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月活達到了13.09億,顯然,在To B領域,很難有這種規模的應用。消費互聯網產品往往追求的是通用性,而產業互聯網講求的是適用性。平台方需要根據每一個細分行業,甚至是單一企業,提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是要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去磕的。

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很多能力既不通用也難以復用,騰訊確實也沒有精力去學習和掌握全部的能力。那么,在短時間內轉型成功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和盡量多的企業合作

也就是說,傳統的投資生態邏輯,在產業互聯網的战場上,所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騰訊必須與合作夥伴找到新的鏈接邏輯,現在看來它是“技術鏈接+產業協同”。

這意味着騰訊需要更加开放,而不是閉環。後者曾受很多消費互聯網公司追捧,它們都希望能夠效仿亞馬遜,塑造自己的增長飛輪,而飛輪是閉環的。但這在To B領域是行不通的,幾乎每一家To B的企業都要想清楚,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則要交給合作夥伴。

這也就是爲什么,騰訊要專注自研產品,“把半條命交給合作夥伴”。目前,騰訊雲已經在30多個行業推出400多種解決方案,合作夥伴的數量超過9000家,年營收規模破千萬的合作夥伴達到數百家。

與此同時,騰訊的內部也需要开放。以往,在這個大組織裏,各個BG自閉環的情況比較嚴重。客觀而言,在To C領域,這種自閉環對用戶是友好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微信的用戶體驗和超長生命力。

但在To B的場景裏,很多內部的能力還是开放出來,協同成爲差異化解決方案的關鍵部分,包括微信的能力。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小程序,三季度,微信小程序日活躍账戶數突破6億,同比增長超30%,日均使用次數同比增長超50%,因爲小程序的典型使用場景是民生和商業,所以納入微信小程序的相關解決方案,例如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在最近幾年獲得了高速拓展。

至於當初的那支遠徵軍,騰訊雲目前的整體市場份額穩居在國內第二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雲業務的基礎設施化,國內雲廠商的IaaS業務在近年趨於同質化,毛利更低、競爭也更加激烈。所以,和其他頭部廠商類似,騰訊雲目前也更加關注PaaS、SaaS等產品,因爲它們的資產更輕、客戶粘性也更高。

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三季度,騰訊雲PaaS增速同比達到46.7%,高於市場平均增速。而SaaS方面,騰訊目前已有幾款月活破億的企業級SaaS,包括企業微信、騰訊文檔、騰訊會議。

03 下一張船票

據了解,當下騰訊的高研發投入,很大一部分被用在了自研產品和技術。基於這些技術,尤其是實時音視頻、數字孿生和遠程交互等,騰訊規劃出了一條發展路线——全真互聯,也就是馬化騰說的下一張船票。

這兩年,外界很容易混淆兩個概念,全真互聯和元宇宙,這兩個詞兒都太陌生了,底層技術上的重合度又高。不乏有人覺得,這只不過是騰訊在遣詞造句上的標新立異。

不過,這確實是兩條不同的路线選擇。以元宇宙爲例,目前比較多的落地還是在消費和互聯網領域,例如Meta的元宇宙平台 “地平线 ”(Horizon Worlds)。

但全真互聯則基於產業互聯網,通俗來說,它是更進一步的數實融合,通過實現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雙向連接和實時互動,以幫助產業更高效地數字化。

當然,也有一些公司主攻了工業元宇宙方向,但總體而言,因爲元宇宙這個概念本身比較場景化,目前大多數公司都將方向集中在了虛擬場景的實現上,即以數字孿生解決方案爲核心,例如微軟的Azure Digital Twins 數字孿生服務,英偉達的Omniverse平台。

而騰訊提出的全真互聯則立足於真實場景,在此前的一次採訪中,騰訊雲副總裁李鬱韜說,騰訊並不追求虛擬世界跟現實世界所謂的打通,而是希望用已有的科技力量,包括與行業共創的能力,去到各個業務場景裏,幫助大家實現數字化升級。

看起來,它既不拘泥於一種技術,也不局限在一個解決方案,它更像是騰訊對下一代互聯網所持有的哲學——你對世界的認知是什么,你又能爲世界做點什么。

那么,騰訊的認知是什么呢?在《三觀》的刊文中,馬化騰是這樣說的——线上线下的一體化,實體和電子方式的融合。至於騰訊要爲那個世界所做的,他也在今年兩會期間也有所表達,即在擁抱產業互聯網的過程中,騰訊的定位是數字化助手。

對於騰訊來說,既然判斷未來是全真和多終端互聯的數實融合,那么它要拿的那張船票當然就是——幫助產業去實現它。

此外,因爲全真互聯更強調狀態,所以它也是漸進式的,它可以在當下就爲各個產業的數字化升級服務,也能隨着技術的進步,提供更多。

這就好比SPACE X既有星艦也有星鏈產品,盡管馬斯克本人的最大愿望是移民火星,但對於大多數地球人來說,星鏈提供的5G網絡則更爲實用。

同樣,全真互聯也能夠迅速的在場景中實踐,比如現在的礦場上,工人就已經可以通過實時音視頻和5G技術,來遠程操作無人駕駛礦車,交通部門也可以通過公路孿生場景來做決策和判斷。

過去兩年裏,騰訊一邊積累技術,一邊和合作夥伴在不同的業務場景裏展开實踐。據了解,在11月30日舉辦的2022年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還將向外界披露全真互聯更多的技術進展,以及下一步的動作。

其實對於騰訊自身來說,這條漸進式路线的選擇也是務實的,它可以幫公司創造確定性的收益。在全球經濟衰退、互聯網寒冬的背景下,每家公司都不僅需要爲將來投資,也要爲當下負責。


$騰訊控股(HK00700)$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200塊的騰訊還能賭什么?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