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是小米的救命稻草,還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在第三季度財報的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合夥人王翔作爲發言人,沒有帶來清晰的答案。面對參會者關於造車業務進展的提問,基本都以“未來仍將持續投入”“內部考量中”這類字眼搪塞。
當然,對於目前主營業務仍然是手機的小米來說,這次財報會議的重點仍然是手機+IoT業務。財報數據顯示,三季度小米集團實現總收入70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9.7%;經調整淨利潤爲21.2億元,同比下滑59.1%。
不過整體大幅下滑的業績表現,並不是此次小米財報的核心問題。因爲市場對於這樣的數據表現已有預期,此前總營收預期爲702億元,毛利潤預期爲16.7%。相較之下,小米只能說沒有給大家帶來驚喜。
財報預期作爲一種投資者對於企業經營情況的動態判斷,理解的是過去一個季度小米在市場上的反應。
在影響投資者未來信心的造車業務預期方面,小米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顯然主管小米傳統手機和IoT業務的王翔,在造車這個事情上並沒有多少發言權,也就不免使部分個人投資者有了上文开頭的疑慮。
雖然在將造車視爲人生最後一次創業的雷軍看來,造車是順應米粉的大勢所趨。但是自從小米宣布造車以來,飽受爭議的問題一個也不少。在連續三個季度財報承壓之下,還要硬扛造車的小米,未來必然也會面臨更多的質疑。
小米硬件只有一條路
11月23日的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團收入2140億元,同比下滑11.8%,經調整利潤爲70.57億元,對比去年同期175.66億元同比下滑59.8%,期間虧損達6.39億元。
聚焦到最新的第三季度,小米總營收704.7億元,同比下滑9.7%,經調整後淨利潤爲21億元,同比下滑59.1%。這是小米上市以來首次連續三個季度營收、淨利同比雙下滑。
王翔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中表示,全球通脹、美元加息、匯率波動等給小米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在投資市場屬於環境風險,也是每一個投資者需要做好的心理准備。
相比這種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小米未來業務的難以明朗,可能才是更大的經營不確定性。
分業務來看,第三季度小米智能手機業務收入爲425億元,較去年同期478億元同比下滑了11.1%。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收入爲191億元,同比去年同期209億元下滑9.0%。互聯網服務的收入71億元,也同比下滑3.7%。
成熟的三大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手機業務作爲主心骨,在整體市場放緩的情況下,本季度小米手機出貨均價回落至1058元,同比下降2.9%;另外小米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約400萬台,整體表現爲量價齊跌。
從小米手機業務的全球布局來看,造成主心骨不穩的主要因素是,在國內市場衝擊高端市場停滯導致的打折降庫存,繼而影響整體手機業務。即使第三季度在歐洲海外市場恢復正常水平,但是在中國和印度兩個主要亞洲市場的缺口,難以用歐洲市場的性價比產品帶動全面增長。
不同於其他國產手機品牌,主要依靠海外市場新增量的獲取+提高手機售價衝擊高端市場;在全球市場已經頗具成熟度的小米,短期內手機業務增長的唯一路徑就是提高手機定位和售價。
不過目前來看,在高端手機市場幾經折騰,從全面對標蘋果到重啓折疊屏,小米的衝高策略依然集中在營銷故事,並沒有拿出受到市場一致肯定的高端產品。
手機品牌難以高端化,再來看IoT業務。此前被稱作小米第二的明星業務,在這個季度和手機一樣沒有撐住,整體同比將近下滑了兩位數,告別此前的高增速。
拆分品類來看,主要是智能電視和筆記本電腦業務,在本季度出現較大程度的需求下滑。不過IoT業務覆蓋品類繁多,其中也不乏亮眼品類,比如本季度冰箱、洗衣機、空調白電三大件,收入同比增長70%。
對於難得的成績表現,管理層同樣看在眼裏。在財報會議上,王翔表示未來小米會更關注高端產品,包括智能大家電的白電高端機,做到更高的ASP。基本和成熟的手機業務一樣,在IoT業務上,小米未來的突圍路徑依然是做高端產品,衝擊高端市場。
手機衝擊高端,白電衝擊高端。對於小米來說,想要穩住成熟業務的基本盤,硬件產品的唯一路徑就是向上走,做高端產品。但是對於小米這樣一家以性價比作爲硬件產品基因的企業來說,這個路徑顯然又是矛盾的。
不僅硬件業務短期來看無解,即使在小米一直抱有期待的互聯網業務——軟件服務上,第三季度營收爲70.7億元,同比降幅3.7%,爲三大業務中最低。但是這在總營收中佔比太低的互聯網業務,最多爲小米擴大利潤增長,顯然不具備成爲主心骨的成長空間。
搶錢搶人搶雷軍
整體基本盤的萎縮,沒有打擊小米造車的信心。
在全力All in的決心下,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研發开支由2021年的32億元增加至41億元,同比上漲了25.7%。此前二季度和一季度研發投入分別爲38億元、35億元。
研發費用的激增,主要是由於智能電動汽車等業務相關的研發开支增加所致。王翔表示,前三季度公司在造車方面的總投入達18.6億元,其中三季度智能汽車等創新業務上支出的費用爲8.29億元,對研發費用率的影響提升了1.18%。
在小米汽車尚未實現收入前,研發支出的增加,明顯拖累了已經开始萎縮的業務基本盤。
不僅是財報數據上錢力的投入,背後還有人力資源分配的調整。財報中研發人員分配數據顯示,小米本季度研發總人數環比增加2445人,其中主要增加的人員來自研發部門,除研發以外的其余人員僅增加了230人。
結合財報會議上透露的目前造車團隊研發人員超過1800人,可以判斷增加的研發人員投入主要支撐了造車創新業務的進展。在人力資源的投入上,小米集團整體表現爲對基本盤業務進行降本增效,對造車創新業務加大投入。
這對於致力於技術衝高的小米手機業務來說,並不是什么好消息。不僅如此,作爲小米此前兩次從谷底爬出的核心人物,創始人雷軍也將主要精力投入了造車業務。
今年1月,北京小米電子產品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雷軍卸任董事長職位。這則消息在市場上被傳成了“雷軍卸任小米董事長”。
彼時,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回應稱:“本來不想解釋的,但是發現原來不只是網友們不了解,很多媒體在話題上也省略了北京小米電子產品有限公司這個全稱,直接成了雷總卸任小米董事長了。”
雷軍本人在微博回應稱,“小米集團旗下有很多家子公司,子公司董事會和法人代表調整非常正常,大家不用誤解。”
不過隨後在媒體採訪中,小米方面透露,雷軍退出關聯公司董事的原因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造車上,同時高管已經可以分擔相關的一些工作和職責。
在小米的發展歷史上,雷軍兩次復出帶領小米手機業務走出低谷。從積極意義來看,雷軍親自掛帥造車,是對創始人個人能力卓越的肯定;但是從悲觀意義來看,此次小米第三次來到低谷,主要將精力用於造車的雷軍或許也是主要因素。
在集團內部,小米造車,正不斷地搶錢搶人搶雷軍。
造車還是造眼鏡?
此前,小米在創新業務的战略前瞻性,都領先同一時期其他玩家一個身位。不管是“鐵人三項”商業模式,還是後來更名爲手機X AIoT的战略布局,小米在战略方向上的前瞻性,是投資者愿意相信硬件淨利潤5%的生意模式的關鍵。
可是如今小米基本盤手機X AIoT的商業模式,基本成爲每一個主流國產手機品牌的標配。在萬物互聯的商業土壤下,小米的AIoT又必然不能具有排他性,可以說在這個賽道的產品數量的領先,本質上並不具有絕對的領導地位。
另尋他途,面向未來的AR虛擬現實和智能電動汽車兩條路,雷軍優先選擇了後者。
前者在集團內部遇冷,小米虛擬現實團隊的成員,則成爲了各大VR/AR企業重金招攬的人才。7月22日,小米原設計總監南迪二加入字節跳動,此前他曾在人工智能、智能硬件、虛擬現實方面主導設計過千萬級銷量的產品。
8月,字節跳動收購北京波粒子科技有限公司,小米曾經VR項目的主要負責人馬傑思加入Pico VR社交團隊。2018年作爲項目負責人,其憑借一款Oculus Go VR一體機使小米在國內VR行業獲得高關注度。
伴隨着暴風影音等國內最早一批VR創業潮的褪去,整個虛擬現實市場就逐步淡化,直至今天Meta所謂100萬台VR硬件銷量的關鍵節點出現後,再次迎來大浪。不過這波浪潮中,曾經作爲中國最酷消費硬件企業的小米,存在感明顯不強。
創始人的選擇,顯然決定了企業未來的走向。
很難說2021年宣布All in造車的小米,是否會比在VR/AR賽道更有機會?但可以肯定的是,所謂的手機廠商造車的智能化優勢,目前來看,並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夠造出L4級別的自動駕駛汽車。
依上所述,以軟件系統能力優勢著稱的小米,造車到底還有哪些產品優勢?至少在雷軍對標的蘋果身上,相比蘋果汽車市場更相信的是2023年或許能夠發布的蘋果AR眼鏡。
時間是所有選擇的答案,同樣也是所有選擇的後悔藥。財大氣粗如蘋果,造車路漫漫,眼鏡先落地。對於沒有未卜先知能力的小米來說,雷軍選擇了造車,無異於一場豪賭。
參考資料:
消失的小米VR——智東西
小米臥倒太久,終於快要見“光”——海豚投研
IoT業務能否撐起手機廠商業績增長重任——MCA手機聯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業績下滑,造車未成,雷軍分身乏術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3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