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時間賽跑、與自身角力。
作者:何樂怡
編輯:李靜
風品:沈禾 車一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新能源領域一向藏龍臥虎,不僅乘用車群雄爭霸,兩輪車的硝煙也從未止息。
比如率先打出“互聯網造車”的小牛電動,憑借智能高端化化身行業一條鮎魚,快速做大做強,短短4年就敲響了納斯達克鐘聲,一時風光無二。
然自2022年四季度起。小牛電動似乎迎來了逆風局,淨利連續四季下滑,營收連續兩季下滑;股價更是早在2021年伊始就持續震蕩下行,目前年內縮水約8成。
面對股價業績雙殺,小牛電動無疑來到艱難時刻,到底怎么了?
01
營利雙降 國內銷量拖累
產品話語權到底咋樣?
LAOCAI
2022年11月21日,小牛電動發布2022年三季報:總營收11.53億元,同比下滑6%。連續兩季下跌。
好在,毛利率從去年三季度20%增至22.1%。可淨利“驟降”卻更扎眼,第三季爲290萬元,同比上年同期的9170萬元暴跌96.8%;調整後淨利2020萬元,上年同期爲1.02億元。
拉長維度,下滑已延續四季。2021年第四季淨利4800萬元,同比降幅18.21%。2022年一季度甚至出現2018年上市後首虧,二季度、三季度又接連下跌。三季度淨利潤率僅0.3%,2021年同期爲7.5%。
何以至此?
一個重要原因,銷量拖累。
營收結構而言,整車銷售爲妥妥主力,收入佔比長期超八成。配件、備件銷售業務和其他服務收入則貢獻率較低。
聚焦三季度,國內電動車銷量僅售26.32萬輛,同比下降32.9%,成爲業績變臉的重要原因。好在國際市場表現搶眼,銷量5.76萬輛,同比增長1059.8%,營收1億9510萬,同比上漲351.8%,堪稱爆發式增長。
然畢竟體量佔比羸弱,難擋整體銷量下滑:三季度合計共售電動車32.08萬輛,同比減少19.2%。
同時,海外銷量雖大增,每車營收卻出現下滑,由去年同期的8693元跌至3386元,跌幅61%。由此,營利雙降就不足奇。不禁疑問,是否以價換量?增長質量、持續性咋樣?
實際上,早在今年二季度,小牛電動銷量就已出現松動:共售出20.89萬輛電動兩輪車,同比下滑17.4%。
是否有些賣不動了呢?
要知道,爲挽回銷量下滑,小牛電動第三季銷售和營銷支出爲1.7億元,同比大漲89.6%,銷售和營銷費佔收入比14.8%,去年第三季爲7.3%。主因門店擴張帶來的宣傳需求,以及各類促銷活動增多,其中新產品推廣和促銷費增加5360萬元。
大手筆投入,甚至不惜利潤被吞噬,仍銷量營收下滑,產品影響力、競爭話語權到底如何?
上升到行業視角,兩輪電動車市場紅利還在。據魯大師數據研究院測算,2021-2024年爲電動自行車存量替換高峰期,市場潛力較大。
當然,也有客觀因素。比如疫情反復、消費者購物意愿下降,物流受阻等等。可對比友商,同樣營商環境下,明顯小牛承受的“寒氣”更甚。
以2022年三季度爲例,愛瑪科技營收77.91億元,同比增長49.79%,歸母淨利6.87億元,同比增長160.29%;九號有限營收28.12億元,同比增長13.20%;歸母淨利1.38 億元,同比增長 2.77%。
雅迪三季報未出,今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13.6%,達到140.63億元,利潤增長52.6%,達到8.99億元。電動踏板車銷量252.94萬輛,雖下滑17.7%,可電動自行車銷量達360.68萬輛,同比上漲4.1%。
對比之下,小牛電動除業績體量落後,反脆弱力是否也不佔優?
不算苛問,短期預期仍是悲觀的。小牛電動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收入約爲7.89億元(同比下降20%)至9.86億元。是否會迎來淨利五連降呢?何破業績頹勢、成長瓶頸?
02
營業費大增 研發費還需加把勁
效率經、高端經怎么念?
LAOCAI
其實,小牛也做了諸多努力。
報告期內,小牛電動中國地區電動車單價提高19%。第三季整體平均單價從3089元提至3595元,增幅爲16%。
此前,據央視“財經天下”報道,小牛電動有的車型單輛提價達千元,理由是“迫於鋰電池原材料價格上漲的無奈之舉”。
誠然,今年電池級碳酸鋰價格飆升,壓力肉眼可見。可拉長維度,原料價波動是個老大難問題,也非小牛一家短時能解。看看上述業績銷量,漲價並非萬能解,更是雙刃劍。
艾瑞咨詢指出,目前,兩輪電動車低價格段車型較集中,以傳統品牌爲主,低端經濟車型、性價比車型、性能車型常常是傳統品牌的熱銷主力車型。
衆所周知,小牛電動車以高端化起家,相比競品本就價格不菲,疊加上述售價上漲,兩面夾擊下銷量反應更敏感,高端化战略有無反思點呢?
深入一度,業績頹勢不僅因銷量下滑,還有費用上升原因。
誠然,小牛電動三季度支出成本8.98億元,同比下降8.4%,錄得兩連跌。不過相較今年二季度的6.6億總成本,三季度還是出現36%的環比上升。
同時,營業費用同比增加72.2%,佔收入比22.9%,2021年同期只有12.5%。
爲啥花了更多的錢,卻賣了更少的車?
拆解看,除了原材料價上漲,銷售和營銷支出大漲89.6%,管理費也大增47%,爲4360萬元(包括股權激勵費用530萬元),2021年同期爲2960萬元,主要由於信用損失准備增加590萬元所致,以及員工成本和股權激勵增加830萬元。一般和行政費用佔收入的百分比爲3.8%,2021年第三季度爲2.4%。
不禁疑問,企業精細化運營水平咋樣,有無優化提升空間?
以銷量爆表的海外市場爲例,第三季已通過53家經銷商覆蓋到52個國家和地區,目前擁有180余家旗艦店、專賣店及1100多家授權經銷商。那么,如將小牛電動5.7萬銷量平攤到這1200家线下門店中,即使不算线上銷售,平均每門店第三季銷量也才40多輛。
研發費爲4980萬元(含股權激勵人民幣730萬元),同比增長47.7%。財報解釋稱,受員工成本和股份薪酬、設計和測試費用增長影響。
上述增長值得圈點,可相比銷售和營銷支出,無論體量還是增速仍有不小差距,孰輕孰重呢?
並非苛責。要知道,小牛電動向以更出類拔萃的科技感立身、定位高端化新銳。而無論科技感還是智能化,想持續扼守行業前列,研發投入是不二法門。一句話,高端心智印象是靠產品實力,而不是營銷及高價。
橫向對比,以2021年爲例,雅迪控股研發投入8.44億元,愛瑪科技4.04億元,小牛電動爲1.352億元,高下立判。
效率上也有提升空間,2022年三季度,小牛電動存貨金額達4.4億元,雖與2022年二季度的4.72億元相比有所下降,可相較去年同期的3.04億元增長了44%。
面對強敵環伺、白刃競爭,靠啥打破困局、贏在未來?
03
顛覆與被顛覆 高價就是高端?
前狼後虎VS品質底氣
LAOCAI
不算苛求,作爲高端破圈王者,小牛電動一直都是行業翹楚般的存在。官網顯示,其成立於2014年,是全球智能城市出行解決方案提供商。
之所以後浪逆襲,躋身明星企業,與創始人不無關系。
李一男,公認的天才少年,曾經的“華爲太子”,這份光環無形中爲小牛電動增色不少。談及創業初衷時,李一男直言,他是真的想“再做出一款有技術含量的作品”。
當然,定位高端、智能技術大咖的小牛電動售價也着實不低。
遙想2015年6月,牛電科技發布旗下首款產品——小牛智能電動踏板車N1,售價區間3999元-4999元,比市面上常規電單車貴出一倍。但也因續航超70公裏的鋰電池、更大的屏幕、定速巡航、藍牙、手機开鎖等智能化配置功能帶來一股顛覆潮,成功打破重量大、續航短、外形醜、“能跑就行”的行業認知,一度出現一車難求局面,而後續的新國標又爲其添了一把火。
踩中升級紅利的同時,爲進一步擴大市佔率,小牛電動兼而實施下沉战略。比如推出Gova系列,其定義爲非智能化產品,價格相對應調低。2020全年單Gova系列貢獻16.85萬輛的銷量,佔總銷量比接近三成。
然即便如此,整體價格仍是佼佼之姿。以2021年爲例,小牛電動國內市場出售新車均價爲2959元,愛瑪和雅迪爲2031元和1265元。
且進入2022年,小牛電動高端化傾向似乎再有提升,這也是成本之外,單車均價上升的主要原因。就在今年8月,小牛電動發布全場景跨界機能座駕SQi及全新UQi+开掛電自兩款車型,最低售價分別爲8999元和5299元。
行業分析師劉銳玲表示,下沉战略波動反復間,一定程度上是進退兩難的,雅迪、愛馳等傳統大廠各類產品布局完善,能將高端產品溢價空間作爲價格战籌碼,小牛電動與之相比整體體量差距明顯,產品布局上缺乏縱深。一旦價格线失守,高端定位就可能有潰敗隱憂。即在友商的價格战肉搏中,小牛缺乏緩衝地帶。
另一考題是,“高價”並不等同於“高端”。
過往看,智能化、高品質、鋰電池、炫目外觀,一直是小牛電動的明顯特徵,也是其溢價支撐。
只是,身處一日千裏、白刃競爭的電動出行業,技術力不斷顛覆、新勢力暗流湧動,哪有什么絕對王者。競品沒有闲着,加之行業技術門檻不高,在快速追趕中,目前各家高端產品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小牛曾引以爲傲的智能特色差異,正迅速被模仿、追趕甚至超越。
如雅迪、愛瑪、綠源爲首的傳統二輪電動車企來勢洶洶,以九號公司、哈囉爲代表的新勢力咄咄逼人,紛紛在設計、智能、電池技術、綜合服務上加碼跟進,小牛可謂前狼後虎。
以雅迪爲例,早在2016年就喊出“更高端的電動車”。並將視野放到更高階的產業鏈、供應鏈打造上。通過收購南都電源兩家子公司70%股權,合力研發石墨烯電池,兼顧低成本和高性能優勢,將可能對鋰電池造成顛覆式打擊。
新勢力也不缺特色殺手鐗,以九號有限爲例,同樣主打高端化、智能化,在海外市場有廣泛影響力,且已开始大力發展國內市場,是小牛有力的競爭對手。
再如新秀哈囉,利用巨大流量及互聯網基因,死磕售後服務,“小哈修車”爲用戶提供5分鐘快速響應、24小時道路救援和單對單修車服務。自研的VVSMART車機聯網系統,更覆蓋人車互動、車輛能源監測、車輛安全監測、售後服務和出行生活等五大場景。
以互聯網公司的方式賣兩輪電動車,哈囉無異掀起一場服務革命。也將高端化战事推向一個新高度。
不禁疑問,曾經的顛覆者,是否也正面臨被顛覆的可能。作爲短途出行工具,高端化路线注定只是一個小衆市場,溢價水平也沒有汽車那樣高。面對分食者的增多,競爭必然日益內卷、日益高階角力,疊加自身短板漏洞,這或是小牛電動上述業績頹勢的深層原因。
據艾瑞咨詢數據,2021年,雅迪、愛瑪依舊佔據國內電動兩輪車銷量榜前兩,分別達到1380萬輛和800萬輛。小牛電動雖以103萬輛擠進前十,綜合實力差距仍肉眼可見。
如何迎战更高階战事?一句話,高端化沒有錯,但想徵服越來越挑剔的消費者,還需真正的硬核產品力、特色競爭力說話。
瀏覽黑貓投訴,截止11月28日19時,“小牛電動”相關累計投訴1956條,主要集中在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方面。
平心而論,C端千人千面,注定了無法人人滿意。但口碑爲王、體驗爲重是企業發展根基亦是不爭事實,查漏補缺、提升產品滿意度,總沒有錯。
2022年315期間,小牛電動因“提供解碼裝置,使得產品得以違規提速”被央視點名。這與“再做出一款有技術含量的作品”的初心是否相符?
04
疾風知勁草
與時間賽跑、與自身角力
LAOCAI
曾幾何時,小牛也是“風口王者”。
2019年“新國標”正式落地,憑借更耐跑的鋰電池及將防盜做到極致的智能化系統,小牛電動厚積薄發、喜迎換擋時刻,成功开闢出一條智能化、鋰電化新賽道。由此一路做大做強、業績股價齊飛,2021年一季度市值曾攀上40億美元巔峰。
而今競品擠壓、消費意愿不高、自身精細化、專業力待提升,內外擠壓中讓小牛遭遇了逆風局。這固然不是什么好事,但也絕非完全壞事:
興衰起伏本是企業常態、產業常態。關鍵是能持續蓄力躋身糾偏,化危爲機,進而周期跨越、再上新台階。
打鐵還需自身硬,好在小牛電動多年拼搏,也有一定優勢壁壘。
截至2022年9月,小牛電動在中國擁有3303家加盟店,覆蓋244個城市。國際市場拓展53個分銷商,進入52個國家。同時在亞馬遜、速賣通等電商平台战績不俗,並進駐到歐美各地的消費電子品商店,後續出海潛力不可小視。
新品類同樣有突破。小牛電動CEO李彥表示,第三季公司電動滑板車銷量達5.5萬輛,較上季度增加了一倍多,在多國的7月亞馬遜Prime Day銷量排行榜中位列第一。
今年雙11期間,小牛電動連續兩年單店成交金額位列天貓兩輪車類目第一,全新UQi+位列天貓電動自行車預售單品第一,SQi成爲全網二輪電動車首個破千萬單品,5000元以上車型銷量佔比超八成。
通過O2O模式,小牛電動也在努力升維產品體驗和服務。“憑借經驗豐富的海外團隊、強大的海外影響力和廣泛的渠道網絡,我們正在成長爲一家全球化城市出行公司。”
上升到行業視角,市場紅利同樣可觀。國盛證券稱,電動車行業受益於新國標、“一車一票”等政策紅利,預計 2023 年銷量高峰達 5900萬輛,後續穩態有望維持 5000 萬輛。疊加鋰電和智能化帶來的價格提升,龍頭公司有望迎來從銷量到業績的全面增長。
如此看,身處成長困局、業績疲態的小牛電動,也不缺反轉牌面。當然,也意味着行業頭部效應、二八效應將更加明顯,洗牌加劇中,留給小牛電動的破局時間並不多。
疾風知勁草,危中更有機。
往期看,正是持續的高端蓄力、特色堅守、精准洞察、高效實操,讓小牛厚積薄發成功突圍、並在新國標風口中一飛衝天。那么而今的困局突破、頹勢破壁,就同樣有賴於上述密碼的重溫重識、升級蛻變。
能否講出更有特色壁壘、更高質高效的高端故事?夯實智能技術大咖人設?興於顛覆善於顛覆的小牛電動、李一男、李彥仍在與時間賽跑、與自身角力。
本文爲銠財原創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小牛電動營利雙降 顛覆與被顛覆 高端經怎么念?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4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