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兼顧成長見看國美零售
1年前

余小波是企業家會比較喜歡的那類投資管理人。

 

2020年6月第一次見他時,惠理基金的上海總部。儒雅,健談,也很直率。

 

彼時他是中國區總裁,一手搭建的投研團隊管理近200億規模。作爲港股上市公司,其“價值投資者”標籤在機構中享有盛名,很多家辦、養老金等長线資金是其忠實客戶。

 

20214月,余小波選擇在陸家嘴濱江創辦了自己的陽光私募——靜瑞資本。

 

去年12月再見他時,深諳港股投資的余小波說,部分高息股風險收益存在嚴重的不對稱。

 

來自第三方的數據顯示,靜瑞資本旗下代表產品靜瑞遠見長青系在滿倉的操作下,截至11月30日,今年以來實現較低波動且仍有**%的絕對收益。(點此認證查看完整業績)

 

這還是拿着7成左右的港股倉位。 

 

余小波的經歷跟我們過往熟稔的投資管理人頗有不同。

 

做過多年管理者的經歷,會讓余小波帶着樸素的經營者的思維。討論一門生意,他會習慣性反問,“這個業務,如果你實際在做,你覺得符不符合常識,能不能做出來?”

 

16年投研生涯,起始的階段主要在港股。眼見親歷的過程,看到沒有價值的公司如何灰飛煙滅,也看到全球知名的投資大師折戟於此。

 

理解這些,能理解他總是把“要买有真金白銀的生意”,“算清楚風險收益比” 作爲映刻在血液中的標尺。

 

也能理解他對市場波動的某種淡然。

 

“今年投資蠻難做的但是在我過去十多年的投資生涯裏不是最難做的。大家回頭看看2008年的港股,當日跌幅超過5%的有14個交易日。”

 

上周末,聰明投資者本期價值研習社請余小波來做了一場线下交流,分享如何在不確定環境下,構建“反脆弱”組合。

 

很少路演的余小波,這算是對自己的投資框架解析非常透徹的一次

 

兩個半小時的主講、對話,“理性”二字在余小波身上展現淋漓。


我們不希望從股價博弈中獲利,我們希望买到是生意所產生的現金流。”正如余小波所說投資應該回歸本源未來的現金流能否持續增加才是投資企業的關鍵

 

他認爲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既要正確對風險進行定價獲取風險調整後的收益賺取能力圈範圍內的錢

 

同時風險補償足夠高的時候應該積極承擔風險以獲取更高的收益

 

對話環節,余小波還就對港股、互聯網以及如何平衡收益和風險等問題展开深度交流和解答。


聰明投資者整理了此次活動的部分內容分享給大家


關於市場觀點的部分,可以看近期的這篇《對港股非常積極!靜瑞資本余小波:低價是最大利好,從市場矛盾中搭建“反脆弱”組合》

 

投資應當回歸本源,生意到底能賺多少錢



講價值投資的人很多,其實每個人對價值的理解不一樣。我們核心理念可以歸納爲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投資要回歸本源,我不認爲我們在买賣股票,我們通過股票交易买一個公司的生意,看重的是這個生意到底能賺多少錢,我們希望公司能夠真金白銀。

 

公司賺的錢跟利潤不能劃等號,很多公司看上去有很大的利潤,但其實它不怎么賺錢它的現金流很差

 

對於企業家來講,最重要的不是利潤是現金流。只有當消費者真正爲商品或服務买單,你才能夠賺到錢。

 

大部分投資者都會研究所謂的基本面,我們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基本面的各細節上。

 

經常一些投資者問,你們是不是只买所謂價值股,不买成長股?或者會問你們只买成熟的行業,不买新興行業?

 

如果按照這樣區分把投資標籤化了。

 

首先,投資的本質是判斷資產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價值。不存在價值股與成長股的對立,價值跟成長並不對立,成長性反映的是遠期獲取現金流的能力,這是價值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有資產的定價根源上都一樣,就是未來產生現金流總和折現回來,然後看它值多少錢。

 

所以在我們的框架裏,我們不會把成長跟價值對立,其實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其次,也不存在成熟行業跟科技新興行業對立,核心還是看到底能不能掙錢。

 

以港股爲例,過去10年左右,港股有一家很有名的紡織龍頭,公司的股價漲幅比大家最喜歡的科技互聯網還要高。

 

核心問題是紡織行業在大家看來已經是一個夕陽行業了,但是這公司長期淨資產回報率達到20%以上。

 

因爲它的技術特別好,產能一出來就被耐克、阿迪這些國際巨頭搶光所以長期它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是非常好的。

 

投資框架第二部分是風險

 

投資這件事是一體兩面,因爲大家投資都是奔着收益去的,但是可能忘記收益的背面還有一個東西叫風險,就像一個硬幣不可能只有正面,它一定還有反面。

 

如果不考慮風險,你所獲得收益很有可能只是踩中了一個風口,或者买到的是一個行業貝塔,當行業逆轉的時候,貝塔可能留不住。

 

最好的資產,是風險與內在收益率不對稱的資產


我們希望獲得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講幾個通俗的例子。

 

房地產是過去20年中國最好的資產,一线城市的年化收益在10%左右。

 

如果拿一些優質的藍籌股,白酒、食品飲料、家電等等這些龍頭公司,所取得的年化復合收益是20%左右。

 

但是很少有人能住20,如果只看收益,這些優質公司的回報率比地產更高,但是地產除了10%收益以外,波動也很小一线城市的波動率大概只有2%-3%。

 

但是股票(滬深300爲例年化波動率大概在30%左右,這兩資產波動率相差10倍。

 

當一個資產的收益率在10%左右波動率只有2%-3%,它便處在風險收益不對稱的狀態。

 

最好的資產不是表觀收益率最高的資產,而是風險和內在收益率不對稱的資產。不對稱性才是超額收益的來源。我們是先考慮風險定價的問題。

 

要給風險定價,买隱含回報率較高的公司


 

第二個例子希望能讓大家直觀感受,我們希望把什么樣的東西放組合裏。

 

目前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大概2.7%左右可以理解爲無風險收益。

 

民營地產公司風險比較大,假如有個中小型民營房地產公司,按照5%的利息發債券,大家很有可能不敢买,因爲大家覺得風險太高,5%的收益不夠

 

很多中小型的民營房地產公司在香港發美元債,可能十幾個點的利息才發得出去。

 

但是如果央企地產公司5%的利息發債券,很有可能就發掉了。因爲大家認爲央企不會違約,國債只有2.7%的收益,央企不違約的情況下,5%的收益是夠的。

 

如果極端一點來說,假如小型的民營地產公司以50%的利息發債券,有人可能愿意去一下。

 

雖然風險高,但是50%跟2.7%間有40%的超額收益,風險補償足夠高,即便將來可能違約,有人也愿意搏一搏

 

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我們买股票不是希望從它的股價波動中獲利,我們希望买它背後生意所產生的現金流。

 

如果這樣來看,股票可以近似看成一種債券,只不過它跟債券不一樣,債券的現金流是確定的,而股票的現金流是不確定的。

 

比如大家都喜歡买成長股,無非覺得它未來創造的現金流比現在多,差的公司現金流越來越少。

 

我們通過研究,可以把公司未來幾年所產生的現金流大概率算清楚,然後按照當前的股價折現回來,同樣可以把它類似看成債券,算一算它的隱含回報率,然後判斷值不值得买。

 

所以投資需要給風險定價,但是大部分人對風險定價沒有太強的感覺。

 

從實業角度思考,尋找經歷過行業周期幸存下來的優質公司

 

很多人喜歡买景氣度高的行業,但我們不是這么看問題的,我們投資希望從實業的角度思考問題。

 

景氣度高其實就是需求好,需求好是好事,但是會有大量的競爭者入局。當大量競爭者進入以後,如何讓消費者繼續在你這裏买單?成爲一個很大的問題。

 

比如你現在想喝可樂,你只有兩個選擇,可口可樂跟百事可樂。

 

如果現在市場上有20種可樂,作爲20家可樂廠的老板,你會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爲競爭者太多,所以你需要打廣告、促銷,還要擴張等等,總之要花錢。

 

但是如果只有兩可樂可選,這兩公司不需要高強度的競爭,做一些廣告就可以了,促銷也減少。

 

這個時候即便經濟增長比較慢,即便沒有那么高的景氣度需求,但是他們賺到的錢都是真金白銀,不需要拿過多的錢做廣告,不需要擴張生產线以及更多的資本开支。

 

他們會用賺到的錢分紅以及回購股票,是海外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一個邏輯。海外很多養老金、社保基金、退休金都放在股市,因爲那些公司真的會真金白銀去分紅。

 

過去20年中國經濟增速比較快的時候,一旦有一個機會,很多資本就會蜂擁而至

 

當然這樣會加速行業的發展,同時使得海外的競爭對手沒辦法跟中國了,因爲中國的成本最低。

 

是“到最後全行業由於高強度的競爭,導致資本回報率下降。

 

如果一個行業裏面有很多公司,作爲其中一家公司的股東,你的收益率可能不會太高。因爲你必須面臨高強度競爭,賺到的錢也要拿去做廣告或者促銷。

 

我們更希望看到一些經歷過行業周期,並且留存下來的公司。

 

它在供給側競爭對手已經明顯減少,由於幾輪競爭,形成了一些壁壘,能夠讓它在競爭當中處於比較有利地位,這樣它整體的資本回報率就會比較高。

研究的過程中,更重視定量分析而不是定性



市場也比較關注景氣度高的行業,行業的估值也水漲船高,我們不希望賺估值擴張的錢。

 

因爲我不知道它會擴張到什么程度,當很多資金進入這個行業,產能出現過剩以後,大家發現它不怎么掙錢,估值一定會下降。

 

我們覆蓋的東西比較多,沒有行業偏好。

 

千萬不要因爲你曾經在一個行業投過一些成功的股票,就喜歡上這個行業,再好的行業都有周期。

 

我們全行業會覆蓋,包括A股、港股,甚至一些海外公司,但我們不可能看太多,會先層層進行篩選,剩下的公司我們會做非常詳細的研究。

 

我們內部不一些定性的分析,很多人調研完以後,會寫很多報告、PPT,我們內部不做這樣的事,我們把調研結果數量化

 

數量化就是把這個公司的方方面面,過往的歷史交易,以及各方面事件對公司現金流利潤產生的影響全都量化。

 

我們會做一個很細的模型,這個模型裏不只包括財務,還包括了生意的各個方面。

 

我們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會比較重視定量分析而不定性。

 

我們以前調研白色家電公司。在去之前,把生意裏面各種細節的東西都通過數量化的模型分解出來,比制造業成本裏面,80%是原材料。

 

而原材料裏面絕大部分都是金屬材料,40%是金屬銅,20%是鋼鐵,還有20%是鋁合金。

 

拆解以後我們把銅、鐵、鋁價格放進量化的模型裏面,因爲去年大宗原材料價格漲了很多,所以測算出它的利潤率可能會下降多。

 

所以我們去調研的時候會經過我們的測算公司的利潤率有可能承受很大壓力。給我們解釋一下是不是這樣,或者你們做了哪些措施,把這些壓力傳導出去

 

所以我們調研去問問題是從實際經營出發,不是直接去問他下個月或下個季度利潤有沒有壓力,這種定性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

 

有時候大家調研會覺得一家企業特別好,管理層特別優秀,渠道優勢特別強,品牌特別強等等,但是這些事情很難被量化。

 

爲此你要額外給他多少的估值比較合適5倍、10倍,還是20倍以上,沒有一個定論。

 

對於不能定量的東西,我們在計算現金流的時候一般不會把它考慮在內,只能說管理層、品牌、渠道等等是比較強的優勢。

 

我們在現金流的時候首先考慮底线,在這底线以上好的部分,尤其是不能量化的部分,如果後來真能夠兌現我們認爲這些優勢是額外送給我們的。

 

這也是投資研究中,开始要給自己留夠的安全邊際以及趨於保守的做法。

 

當我們把這些公司的生意盡量算清楚的時候這裏提一下你是不可能完全算清楚的,而且你去花很大精力把它每一項都算清楚,最後可能導致一個精確的錯誤

 

比方我們以前看一醫藥公司,但是這家醫藥公司有100種藥,顯然沒有必要把100種藥都研究清楚。

 

10大品種,加在一起已經佔到70%-80%的比例了,我們把前10大的藥搞清楚就可以了。

 

後面90 種不要花太多精力,一方面效率很低,另一方面可能也沒有什么特別大的作用。

 

最終看完之後,我們在構建組合的時候,要把我們認爲隱含回報較高的,或者風險補償足夠高的資產放到我們的組合裏。

 

從公司財報中去看細账、去避雷

 


我們公司對投研最基本的要求是,把一家公司過往幾年的年報非常詳細的看

 

舉個例子有些公司過去幾年利潤增長很快,但是是通過並購實現的

 

並購會導致資產負債表裏商譽大幅增加但是這些並購來的公司,一旦將來利潤沒有達到當時的預期,會計師會調減商譽,會導致公司某一年淨利潤一下子減少很多。

 

因此當我們看到資產負債表商譽項目很大的公司非常警惕。

 

我們過去所有並購的項目全部拉出來,看一看那些並購公司現在的經營情況,從而確定不會在某一年突然出現商譽減值的情況

 

很多人去做財務預測,預測公司未來能賺多少錢。大部分人只看收入和利潤,或者把未來幾個生意拆的很細。

 

很多生意看起來收入和利潤增長很高,實際上公司沒收到錢所以經營性現金流會跟收入利潤有個明顯的脫節。

 

方說一家公司的利潤有100億,經營性現金流只有20億,意味着產生100億的利潤,卻只收到20億的錢。

 

剩下的錢去哪裏了?這個時候看看應收账款

 

如果應收账款特別大,或者5大客戶跟公司有很大關聯等等,我們會非常警惕。

 

我們爲什么會特別關注這些東西跟我們做了很多年港股投資有關系,港股的流動性差一些,而且很多中小型的上市公司

 

港股沒有漲跌幅限制,一旦踩到一個地雷,一天跌90%,直接沒了,不可能給你第二次機會。市場流動性很差的時候,根本走不掉

 

所以在港股投資時要想:假如市場不交易三年,我們愿不愿意持有這個公司

 

我們奔着這種想法去投資,在看公司的時候會特別細。

 

投資要保持紀律性,賺“看得懂”的錢



因爲看的公司很多,不可能每個股票都买一點,我們組合裏大概20-30個股票。

 

我們把隱含回報較高的股票放在組合裏,使我們的組合始終由隱含回報較高的資產構成。

 

但是股價是有波動的,當我們投資完後,如果股價很快上漲,我們就要review一下是不是我們的研究錯了,或者由於一些外界原因導致股價很快上漲。

 

股價很快漲意味着基本面沒有變化的情況下,隱含回報在迅速下降。

 

這個時候如果回報率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我們就會把它從組合裏拿掉,換上其他隱含回報較高的標的

 

比如2020年我們买過一個醫藥公司,买的時候估值便宜,並且我們這個公司未來三年幾個業務的利潤拆解的非常清晰

 

通過計算預測它每年可以增長15%-20%,我們奔着它未來三年營收增長翻倍去买的。

 

但問題是买完三個月以後就漲了一倍,原因不是因爲它的基本面產生了更好的變化,而是因爲當時發生疫情,資本市場开始炒疫苗概念

 

即便這個公司並不生產新冠疫苗。

 

當它的股價在短時間漲了一倍,產生現金流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意味着它內在回報率下降了50%

 

這時候它的隱含回報率已經非常不充足了,之後我們就把它賣掉

 

我們不會因爲它依然是個好公司,管理層品牌依然優秀在它漲了一倍的情況下,繼續拿着。

 

事實上我們在賣掉以後,由於市場情緒,它又繼續漲了一些,但那些已經不是我們能夠理解的收益幹脆放棄掉

 

這種紀律性還是要有的,我們一直是這樣做的。

 

最好的風控,是投資決策前的深度研究

 

我們投資是基於風險定價,所以我們對於風險的把控很嚴格,我們希望獲得的收益都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我們認爲最好的風控是投資決策前的深度研究,會非常關注公司本身的生意,摒棄掉所有概念性的東西,認真把它過往5年的財務報表研究清楚,有沒有異常項目等等

 

寧可不投,要盡量避开踩雷。

 

港股市場80%都是機構投資者,不管是中國機構還是外國機構,機構投資者像散戶一樣頻繁交易。

 

尤其大型的外資機構,如果發現公司有道德風險或者造假風險等等他們一旦離开就不會再回來了。

 

在構建組合的時候,即便我們認爲值得投資的公司,如果價格波動超出了我們理解的範圍,會把它賣掉

 

反過來,有些公司即便市場不喜歡他們,但是如果它價格跌到足夠有吸引力,我們認爲風險補償足夠高的情況下,也會去买。

 

當然我們也會有一些硬性的紀律,比我們在構建投資組合的時候,即便再喜歡一個行業,單一行業不允許超過30%。

 

當風險補償足夠高,應當承擔風險而不是離开


 

波動不等於風險,真正的風險是企業生意是否被影響,預期現金流是否不再穩定。當價格很低,風險補償足夠高的時候,應該承擔風險,而不是離开。

 

尤其當我們發現風險和收益不太對稱的情況下,應該非常積極的進場承擔這個風險,以獲得較高的補償。

 

前段時間有人說港股連續跌了三四年,已經跌到1997年,都這么便宜了,還有沒有希望。

 

10月底我們對港股非常積極,當時整個香港市場股市大概跌到5倍市盈率,市淨率跌到0.5倍,相當於所有的淨資產平均打半折送給你。

 

從生意的角度去看,這些公司長期的平均 ROE10%,除以PB(市淨率以後,相當於把它還原成一倍淨資產,差不多接近20個點的資本回報率。

 

但是中國國債收益率大概是2.7%,如果用 ROE除以PB扣掉無風險回報,所獲得的風險補償有接近15個點,這是非常高的。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很興奮,不是因爲判斷大盤要反彈了,或者大家擔心的疫情、中美關系等等風險不會發生。而是因爲風險補償非常高,我們愿意以一個較低的價格來承擔這些風險獲取較高的風險補償。

 

經過同樣的計算美國股市對我們吸引力是不夠高的。

 

擁抱不確定性,不要試圖逃離

 

很多人問我們你們一直滿倉是不是很樂觀?我們既不樂觀也不悲觀,樂觀和樂觀這兩個詞對投資者來說沒有意義,因爲樂觀不一定能漲悲觀也不一定會跌


股票並不知道你擁有它。


目前滿倉的原因,是因爲當前價格下,我們能夠找到足夠多實際生意風險較小、隱含回報率比較高的資產,符合我們的風險收益要求,這得益於中國的產業類別齊全。

 

另外有一些生意可能現在賺的錢不是很高,但是價格很便宜,一旦經濟有所好轉,或者當時的一些風險有所好轉,它向上的彈性非常大。

 

它的股價已經充分反映了不利於生意的因素,而沒有反映將來有可能向好的因素,這種彈性很大的股票,我們組合也有不少。

 

所以我想說擁抱不確定性,不要試圖逃離確定性。

 

反脆弱的核心是“先勝後战”


 

反脆弱的核心是先勝後战,我們要的不是四平八穩,是以較小的代價承擔風險,獲取相對較高的回報,是尋求不對稱性。

 

我們希望我們买完以後,即便估值不提升,甚至股價不提升,它內在現金流所產生的回報率,通過分紅回購等給到我們也很夠了

 

最後作爲基金的投資人,需要基金的負債端跟資產端匹配,如果不匹配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如果要學習巴菲特,首先從負債端上要學習他,用長錢和低成本的錢去做投資。


要想好這個問題

最後想說其實沒有太多神祕的東西,只是做好自己對資產的判斷,以及希望在它隱含回報較高風險補償較高的價格下去持有它

 

我們希望能夠持續獲得風險調整以後的回報。

 

 互 動 環 節 


 

價值投資當中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

 

 問  在你看來價值投資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余小波  每個人對價值的理解不一樣,其中有很多維度比如我們比較在意現金流,有些人可能更在意品牌。

 

每個人對同樣一個問題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角度背景期限不一樣,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

 

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講最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獨立價值判斷

 

時刻具有風險意識

 

 問  之前提到,有時候做得很舒服的投資,反而可能導致自己踩雷但我們經常聽到做投資自洽特別重要,認知自己找到跟自己的性格能力圈匹配的投資方式,這樣做可能會更舒服?

 

 余小波  我的意思是要時刻具有風險意識,因爲很舒服的狀態下,可能掌握的信息很齊全,通常會忽略一些沒有關注到的風險。

 

但實際上風險有很多有公司層面的、行業層面的、宏觀的,甚至是不能預計到的風險。

 

專業投資者必須要經常提醒自己處在對風險的關注中

 

我們希望獲得的是風險調整後的收益。

 

實事求的獨立思考,獨立決策

 

 問  你一直在強調對於風險的重視還有敬畏,這跟之前在港股的投資經歷有一些關系有沒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再給我們分享一下?

 

 余小波  我記得剛入行不久

 

那個時候剛好有一個全球知名的投資大師,從國外搬到香港來,我進公司第一天,我們原來公司的老總給了我一本那位大師寫的書。

 

我認真的讀了,裏面是真知灼見,的業績非常好,過去30年年化非常好

 

他到香港來也投資中國,但踩了很多

 

後來我們去反思,感覺是因爲他拿着以前國外的經驗和框架來做中國的投資,但中國的國情,以及很多東西跟國外是有差距的。

 

類似這種事情,我們在市場見過很多

 

你就會知道不要迷信任何人。

 

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自己獨立思考,獨立決策。

 

面對不確定性要留有安全邊際,留有冗余

 

 問  你在講到看公司價值的時候,提到會把很多指標進行數量化的描述

 

基本面非常重要,我們在看一家企業的時候,如何應對市場環境以及政策的變化,也特別重要,但這些可能不好去做一些量化的描述

 

 余小波  我們爲什么堅持公司的估值低,堅持所謂的隱含回報高,或者堅持它的風險補償高

 

是因爲所有企業在實際運營當中都可能遇到很多不可預知的黑天鵝

 

很多投資其實是基於不確定性,確定性其實沒有你想的那么確定

 

對於這種不確定性我們怎么辦?我們希望买這個公司的價格就留有冗余,也希望這個公司本身的資產負債表現金流留有安全邊際,留有冗余

 

資產配置要符合自己的規劃,以及能夠承擔的風險

 

 問  你剛才提到面對不確定性要留一些安全邊際,在實際投資過程當中,如果的風險補償足夠高,也要去承擔這樣的風險你是怎么去平衡風險和收益?


 余小波  我跟很多投資者講過一個問題,任何一個機構也好,家族辦公室也好,在做資產配置的時候,每一資金出去時,已經想清楚了這筆錢能夠承擔怎么樣的風險,想獲得什么樣的回報

 

對普通個人來,不同的錢也有不同的用處,對應的風險和收益要求都不一樣。

 

比如有一筆錢是留給小朋友五年以後讀書的,那這個錢短期內可能不打算用適合做一些相對長期的權益類投資

 

但有些錢可能三個月之內就要用的,這就要放在一些流動性好的資產裏,包括銀行理財等等。

 

所以在做投資之前,每個人都要想清楚這一筆投資目標是什么,能承受什么樣的風險

 

不需要去看別人买了什么,或者說羨慕別人投了什么,關鍵在於你自己的筆投資符合你自己之前規劃好的預期,以及你能承擔的風險就可以了。

 

籠統的講某個行業格局好是沒有意義的

 

 問  剛才談到你在新能源車裏沒投過整車,但是關注新能源制造裝備,以及零部件的一些機會。但我們看到很多新的企業、資本都在不斷湧入這個領域,供給端的競爭在大幅加劇。怎么來看這種格局的變化?

 

 余小波  在這種情況下,要去看零部件公司的壁壘到底在哪裏

 

比如整車或者電池已經有很多資本進入了競爭很激烈了,所以大家开始關注零部件,覺得它格局更好,都指的是現在

 

當資本湧入以後,格局就不一定很好了每個(公司)都要具體籠統的講格局好壞沒有什么意義。

 

舉個例子,我們看過一個制造零部件公司

 

它要把精密的零部件制造出來,這期間需要用到一些機器,這個機器是進口的,只有德國生產,但德國生產這個機器的那家公司,未來三年的產能被這家公司包了

 

其他公司現在再拿100億進去也买不到。這就是壁壘,讓自己在競爭中能保持比較好的格局。


還是把自己放在一個企業家的角度,理解生意的細節到底在怎么做。當然最後還是要在一個好的價格下,風險收益不對稱的時候才出手。

追加內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內容哦 !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價值兼顧成長見看國美零售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5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