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舉行反槍支暴力遊行(圖/路透社)
美聯社11月29日援引一份最新研究報告報道說,美國2021年的槍支致死率達到了近30年來的最高水平。1990年至2021年,美國超過100萬人死於槍擊。這份被美國政治網站Politico稱爲“多年來對美國槍支死亡最全面的分析之一”的研究,再次揭露了槍支暴力“美國病”難愈的殘酷現實。
致死率前所未有
這份報告登載於11月29日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开放》,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參與編纂。該報告顯示,近年來,美國槍支致死率不斷惡化。研究人員通過對1990年以來美國涉槍死亡人數的分析發現,美國涉槍死亡人數從2005年开始上升,近年來更是快速上升,到2021年,美國涉槍自殺率和兇殺率達到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
揭示美國槍支暴力嚴重程度的研究報告還有很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一份研究顯示,2019 年至 2021 年,美國持槍自殺率上升10%,非持槍自殺率下降8%;持槍殺人率上升45%,而非持槍殺人率上升6%。而根據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網站的統計數據,截至11月26日,美國今年已發生613起造成至少4人死傷的大規模槍擊事件,這也是這一數據連續第三年超過600起。
哈佛大學醫學院兒科急診室醫師艾瑞克接受美國有线電視新聞網(CNN) 採訪時表示,美國兩年內涉槍死亡人數增長超過20%,這是前所未有的。這一數據表明美國正在進入“槍支致死的歷史性時刻”。彭博社稱,大規模槍擊事件在美國已成家常便飯,在發達經濟體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槍支暴力死亡人數能與美國相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總檢察長羅布·邦塔日前表示,槍支暴力是“美國病”,全世界絕無僅有。
弱勢群體最受傷
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美國槍支暴力“流行病”肆虐之下,女性、少數族裔、未成年人等弱勢群體最受傷。
女性成爲槍支暴力案中“被忽略的受害者”。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志·網絡开放》的這份報告顯示,雖然美國涉槍死亡事件中大部分受害者是男性,但被槍殺的女性比例近年來增幅顯著,高達71%。其中,在非洲裔女性中,涉槍謀殺案2010年以來增加了兩倍多,涉槍自殺事件自2015年來增加了一倍多。Politico稱,女性受害率的增加,在這個以男性爲主的統計中扮演了一個“可悲的、被忽略的角色”。
從種族來看,美國槍支暴力對少數族裔的打擊尤甚。“美國進步”網站刊文稱,2014 年到 2020 年,死於槍支暴力的西班牙裔人數增加了 66%,增幅幾乎是全美的兩倍。2020 年,槍支暴力導致 5003 名西班牙裔美國人喪生,創下平均每天 13 人死亡的記錄,“槍支暴力對西班牙裔社區造成毀滅性影響”。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每個城鎮的槍支安全”的數據,美國非洲裔人口佔城市兇殺案受害者的68%,其中許多人是槍支暴力的受害者。
美國青少年和兒童也難逃厄運。密歇根大學研究人員今年4月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一封公开信表示,2020年,槍支成爲美國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超過4300名1至19歲的美國人死於涉槍案件。2019年到2020年,美國兒童和青少年因槍支死亡的概率爲29.5%,是普通人群的兩倍。亞特蘭大兒童保健中心的急診科醫師克裏斯托弗·裏斯對CNN表示,“每次照顧因槍支受傷的兒童,我就會想到,這太糟糕了。尤其是對於孩子而言,這本不應發生。”
控槍仍阻力重重
高持槍率是美國槍支問題難解的根源之一。今年第一季度,美國槍支銷量同比增長18%。據估計,全美保有槍支早已超過4億支。《美國人口評論》刊文稱,美國持槍率全球排名第一。
高持槍率疊加日益加劇的社會問題,美國槍支暴力問題難解。近年美國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分裂嚴重,邊緣群體很容易走向極端並最終訴諸暴力。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喬納森·傑伊對CNN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感到不安全因素增加,促使美國人認爲他們需要攜帶武器保護自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布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政策顧問阿裏·戴維斯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社會孤立加劇,社會服務和支持減少,這些都是美國槍支暴力的風險因素,給美國社會最脆弱的群體帶來了不成比例的負擔。
美國國內反對擁槍的聲音此起彼伏,然而多年來美國在控槍問題上依然難有實質性進展。美國槍支制造、买賣和使用已形成龐大產業鏈,涉及龐大利益,代表這些利益的十余個組織早已滲透到美國政治生活方方面面。美國國會、政府和法院在控槍問題上均難有作爲。美國十余個教育協會在《今日美國》上刊發信件對美國官方喊話:“我們希望你們不再僅僅是短暫的憤怒,不再开空頭支票,別再找借口。槍支暴力已經演變成了美國的一場公共衛生危機,我們需要採取有意義的行動。”(文/老度)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標題:【海外網深一度】絕無僅有的“美國病”:30余年超百萬人死於槍擊
地址:https://www.breakthing.com/post/35981.html